李富震,蘇金峰,姜德友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哈爾濱 150040)
馬驥(1913-1991 年),原籍北京,黑龍江省“四大名醫”之一,龍江醫派杰出醫家,師承祖父御醫馬承先,博覽經籍、醫書,頗得“馬派”醫學精要,臨證以善用柴胡劑著稱。現將馬驥探究、運用柴胡劑學術經驗述要如下。
馬驥常言,柴胡劑為仲景所設少陽病系列治方,乃仲景遺方中用之最頻繁者。少陽為表里陰陽順接之樞紐,司氣機升降之軸,掌內外出入之徑,其性喜疏泄、條達而惡抑郁、凝滯,凡邪氣侵犯少陽,導致上下內外不通、氣血津液不行[1],外涉太陽,內及陽明,深連厥陰,諸病生焉。柴胡劑即柴胡類方,包括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加芒硝湯6 方。諸方皆以柴胡名方,柴胡為方中要藥不言自明。馬驥認為,欲掌握柴胡劑運用之精髓,必先了解柴胡的性味、功用,“究其源而達其流”,此乃龍江“馬派”典型中醫研修思路。《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記載:“柴胡味苦性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積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2]馬驥宗《本經》之意,旁參《名醫別錄》《藥性本草》《本草綱目》《藥征》等本草名著,融貫仲景經方法旨,在《新輯<經方藥覽>》一書中對于柴胡功用有詳細論述,書中言柴胡主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骨節煩疼”“肩背疼痛”“頭痛眩暈”“胸脅苦滿”“寒熱往來”“諸瘧”“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余熱”等[3],可知柴胡劑雖為少陽病而設,但適用范圍涉及內、外、婦、兒各科。馬驥深研柴胡劑,靈活運用治療外感、內傷雜病以及疫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2.1 “表里為綱、三部為要”梳理小柴胡湯證 馬驥認為,柴胡劑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母方),其余五方可視作子方,故其“深耕”仲景書,于小柴胡湯證探究尤多。《傷寒論》所載小柴胡湯證辨識要點即業界所謂“少陽八證”,并言“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馬驥在繼承“少陽八證”的基礎上,以表里為綱,上中下三部為要,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小柴胡湯的應用證候進行系統梳理。如寒熱往來、身有微熱、嘔而發熱等屬于表證范疇。里證范疇分上中下三部證及其他證:上部證包括頭痛發熱、目眩目赤、耳聾、口苦咽干、手足溫而渴,舌苔白等;中部證包括胸脅苦滿、胸滿脅痛、脅下痞硬、胸脅滿而嘔、心中滿而煩、默默不欲飲食、干嘔不能食、胸中煩、咳、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等;下部證包括腹中急痛、小便不利、婦人產后大便堅等;另外,還包括婦人中風經水適斷、熱入血室、寒熱如瘧、婦人產后四肢煩熱頭痛、傷寒瘥后更發熱、諸黃腹痛而嘔者等其他證。上述馬驥“表里為綱、三部為要”的梳理思路確可執簡馭繁,有利于后學較為容易地掌握小柴胡湯臨床應用要點。馬驥指出,雖然小柴胡湯應用證候廣泛,然當以陽證為主,且必具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口苦、納少、嘔吐、脈弦等一二主證、主脈,用之方可效如桴鼓。
2.2 增補腹診、脈診要點,拓展小柴胡湯證 馬驥應用小柴胡湯尤其重視腹診、脈診。其根據臨床經驗將《傷寒論》腹診論述與日本漢方醫學腹診認識融會貫通,增設小柴胡湯證的腹證辨識要點,明確指出乳之下、臍之上為小柴胡湯證腹診范圍,通過觸診判斷腹診區域軟硬感覺,臨床以“胸脅苦滿”為目標,若見胸中壅塞脹滿、心窩部發硬、肋弓下壓痛、肝區緊張疼痛、上腹角狹窄,均屬小柴胡湯腹證[3-4]。
小柴胡湯證主脈為弦脈,此為總體脈象特點,臨證之時又有諸多具體表現,因此馬驥對小柴胡湯證脈象特點亦進行詳細補充,指出少陽病初起,脈或有沉緊者,亦有脈初按弦細,漸轉弦滑數者等。其實,凡脈細、脈沉、脈緊于小柴胡湯證中確可見到,但皆重按有力,且伴見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煩喜嘔等,仍是提示陽熱郁結,與陰證無涉。正如清代名醫程郊倩所言“陽氣一結,不但陽證似陰,陽脈亦似陰矣”[5],學者識之。
3.1 急性黃疸型肝炎 急性黃疸型肝炎指由感染肝炎病毒所導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臨床表現以黃疸、肝損害、食欲不振、上腹不適等為主[6]。中醫將該病歸于黃疸病范疇,馬驥稱之為“瘟毒發黃”,指出《金匱要略》論述黃疸病雖早,并未提及瘟毒發黃[7],直到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方才明確提出“瘟黃”病名,并明確其病因是“天行疫癘”,明確該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然而,自《醫學心悟》倡以陰黃、陽黃論治黃疸以來,后世醫家對于瘟毒發黃似有淡化之勢[8-9]。據馬驥描述,上世紀五十年代,急性黃疸型肝炎曾在哈爾濱大流行,“每日來院求診者,少則五七人,多則十許人不止,甚至有沿門闔戶盡染者”,恰合《內經》中所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的論述。因此,馬驥從臨床實際出發,十分重視瘟毒發黃。
馬驥臨證所見,瘟毒發黃發病前期多屬于少陽郁熱兼陽明里實證,常見往來寒熱或高熱,一身盡黃,嘔惡不能食,便秘,溲黃氣穢,唇焦舌干,舌紅、苔黃厚燥,脈弦滑或弦數等;腹診可見腹熱有汗,脅肋脹滿,腹痛拒按等;若不及時診治,患者往往出現溲黃黏如油,大便灰白如狼糞。治宜大柴胡湯加芒硝和解、攻下并施。方中大黃不僅擅長攻下,還具有退黃之功,如《藥征》言大黃既能“通利結毒”,亦可治療“發黃”。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黃所含游離蒽醌類成分有退熱和利濕退黃作用,對于瘟毒發黃熱盛里實證頗為適宜[10]。《金匱要略》言“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唐宗海強調“一個‘瘀’字,便見黃疸皆發于血分”,力主黃疸治療應涼血活血化瘀。馬驥對此深為服膺,提出清熱毋忘涼血,活血以加速退黃,多于大柴胡湯基礎上加牡丹皮、郁金、紫草涼血化瘀。“黃家所得,從濕得之”,馬驥認為瘟毒發黃是濕熱毒邪久羈所致,濕熱毒邪不除,黃疸難去[11],故常加茵陳蒿、白鮮皮、大青葉、青黛、金銀花等清熱祛濕解毒之品以利退黃,可奏事半功倍之效。
3.2 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又稱地中海弛張熱、波浪熱,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一種變態反應性人畜共患傳染病,臨床表現可見長期波狀熱、多汗、關節痛、睪丸炎或卵巢炎、肝脾腫大等[12]。布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故亦屬疫病范疇。歷代醫家多將該病歸于中醫“濕溫”“濕熱痹”范疇辨治,治法如芳香化濕透邪、清熱祛濕通絡或清營涼血等[13-14]。馬驥指出,布病所見波狀熱可視作柴胡證——“往來寒熱”之拓展證,且臨證所見該病患者多兼有煩熱口渴、尿赤便秘等陽明熱結證[15]。故其主張從和解少陽、通泄陽明立法,方用大柴胡湯。布病纏綿難愈,馬驥認為是熱毒羈留不去之故,故常加紫花地丁、忍冬花、敗醬草、連翹、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臨床療效較好。若血為熱燔,瘀熱互結于下焦,出現少腹急結、睪丸或卵巢腫大、肝脾腫大等,宜氣血兩清,化瘀止痛,合入桃仁、牡丹皮、郁金、芒硝之屬。近年我國多地頻見布病散發,上述馬驥辨治經驗具有重要的臨床現實意義。
3.3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稱“痄腮”,以腮部腫脹、炸裂樣疼痛而得名,因感染風熱時毒,侵襲少陽、陽明經,毒邪結于腮部所致[16]。鑒于該病具有傳染性,發病后進展迅速,符合瘟疫和毒邪致病特點,馬驥習慣以“瘟毒發頤”稱之,并指出該病瘟毒侵襲少陽,往往迅速波及三焦[17]。邪在上焦則耳聾目瞑、目赤氣粗、口渴引飲,單側或雙側頤下紅腫熱痛,甚者痛徹肩背;邪入中焦則心煩懊惱,嘔而不欲食;邪犯下焦,男子多發睪丸腫大或石硬痛甚,女子常見卵巢腫大,痛勢嚴重。其中,妊娠期女性若見高熱且卵巢腫大,將增加流產或早產的風險,故宜謹慎處之。歷代醫家多推崇《東垣試效方》所載普濟消毒飲治療瘟毒發頤。馬驥指出,普濟消毒飲以升散郁火見長,對于瘟毒發頤臨床表現偏于上焦者確有療效。然該病瘟毒侵襲少陽,牽連三焦,多兼陽明腑實證,臨床常見大便秘結不通、舌質紅赤、苔黃燥、脈弦數或滑數,宜疏利少陽、通下腑實、行氣活血、清熱解毒并舉。方用大柴胡湯加生石膏、連翹、大青葉、金銀花、梔子、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若伴睪丸、卵巢腫甚加牡丹皮、紅花、桃仁、野菊花、鴨跖草以增強活血解毒之功,疼痛明顯者加乳香、沒藥、延胡索、赤芍以行氣活血止痛,若熱盛閉竅、神昏譫語則合入梔子金花湯或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清熱開竅。
馬驥曾言,神志病多由情志所傷,肝氣怫郁而起。木失條達,橫逆犯脾,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阻氣滯,可表現為抑郁癥、神經衰弱等;肝郁化火,火盛動風,風痰上擾,可表現為精神分裂癥、癲癇及小兒多動癥等。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乃仲景為太陽傷寒誤下后,表里俱病、寒熱虛實錯雜而設,方以小柴胡湯去甘草疏利肝膽氣機,桂枝、茯苓通陽化濕,龍骨、牡蠣、鉛丹鎮驚安神,大黃少用,瀉熱開結,全方既可條暢氣機,又可通利水道[18],疏肝、化濕、消痰、清熱并舉,切合肝郁、痰濕、郁熱等神志病主要病機。由此,馬驥運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多種神志病療效理想,尤其對于抑郁癥的治療,更是對該方推崇備至,臨床以胸脅苦滿、煩躁譫語、驚悸不安、小便不利、一身盡重難以轉側、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沉數為辨證要點。
神志病患者若屬內傷七情,肝郁化熱明顯,表現為煩躁易怒、善悲欲哭、抑郁寡歡、胸悶、善太息、驚悸不寐、舌紅、脈弦滑,馬驥則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基礎上去辛溫之半夏、桂枝以防助熱,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等養心安神之品,或合入朱砂、珍珠母等重鎮清熱安神之味;若屬肝風內動明顯,證見四肢抽搐、震顫、頭暈耳鳴、舌紅、脈弦大有力者,則減人參、半夏、桂枝、鉛丹,加入生白芍、懷牛膝、菊花、鉤藤、全蝎、代赭石、生石決明、生龍齒等平肝熄風潛鎮之品;若肝風內動,復感外風,證見肢體麻木疼痛者,則在上述加減法基礎上酌加羌活、獨活、川芎等,兼熄內外之風。現代臨床、實驗研究均表明,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具有較好的抗抑郁、鎮靜催眠、抗驚厥的作用[19]。另有文獻研究發現,單用柴胡劑與一線治療抗抑郁西藥療效相當,甚至優于西藥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20],顯示出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在神志病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膽石癥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為10%~20%。多數膽石癥患者并無典型癥狀,需要結合彩超進行確診[21]。馬驥臨證發現,膽石癥患者多有憂愁思慮史,因之肝膽氣滯,日久郁熱內生;不良飲食習慣亦多,如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之品等,導致助濕停痰,并與郁熱相搏結,日久煎熬成石。此類患者臨床表現以右脅痛連及胃脘,嚴重者可向右肩胛、右臂內側輻射為特殊性指征,多有往來寒熱、心煩、胸悶、嘔惡等少陽證,而且諸如大便秘結、小溲黃濁質黏如油、汗多、舌質紅絳、苔黃厚燥等陽明里實證亦較突出。因此,馬驥從和解少陽、瀉熱去實、軟堅散結立法,選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膽石癥。柴胡加芒硝湯原方即小柴胡湯加芒硝,因和解少陽有余,瀉熱去實不足,故馬驥變通其法,改用大柴胡湯加芒硝。其認為芒硝為治療各種結石之要藥。芒硝咸寒,善于軟堅散結瀉熱,《本經》言“(芒硝)能化七十二種石”,與大柴胡湯相伍,共奏和解瀉熱、軟堅化石之功[22]。若兼右脅下脹痛拒按,在上方基礎上加桃仁、牡丹皮、延胡索、馬鞭草等行氣活血止痛;若郁熱明顯,證見煩渴飲冷者則加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參等清熱除煩。
臨床常見惡寒、發熱日久不愈者,診斷難明。馬驥認為,惡寒發熱,時發時止,日久不愈,屬少陽證“往來寒熱”范疇,病在少陽樞機不利,柴胡劑可適證用之。張景岳言:“邪在太陽者,當知為陽中之表,治宜輕法;邪在少陽者,當知為陽中之樞,治宜和解。”若寒熱久不愈,又見頭痛、四肢痛、口苦、嘔吐等,表現為太少同病,馬驥選用柴胡桂枝湯和解、發表;若寒熱久不愈,又見腹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胸脅脹滿、口渴心煩等,表現為少陽、太陰同病,則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和解、溫陽治療。
馬驥強調,上述柴胡劑用之治療寒熱久不愈,雖適證用之,然或效或不效,若加常山、鴨跖草等可使療效倍增。常山辛開苦泄,善于除痰截瘧,《本經》言其主治“傷寒寒熱,溫瘧”;鴨跖草甘淡而寒,善清泄濕熱,《本草拾遺》記載其可治療“寒熱瘴瘧”。上二藥皆為治療寒熱久不愈之要藥。馬驥用柴胡桂枝湯或柴胡桂枝干姜湯和解少陽、開太陽、溫太陰,意在溫陽散寒、疏利氣血,以圖托邪外出,加常山、鴨跖草除痰利濕,給邪氣以出路,治療寒熱久不愈,臨床驗證確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