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容容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及生活節奏的提高,社會壓力的增加及相應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隨著國家相關醫療政策的普及,及人民健康意識的逐漸轉變提高,糖尿病腎病的檢出率也隨之逐年增高,雖然糖尿病腎病診斷率在升高,臨床上確無有效的治療。西醫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早期治療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對癥治療,而終末期則主要是透析或腎移植,消渴病腎病一旦發展至終末期,往往治療效果不佳,不但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還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故早期逆轉糖尿病腎病的腎臟損害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醫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通過中醫理論治療本病在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腎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且安全性高。對于早中期糖尿病腎病,通過中醫藥治療可逆轉或者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輕社會經濟負擔。
中華中醫藥學會最新的《糖尿病腎病中醫防治指南》將糖尿病腎病的發展分為三期:發病初期、病變進展期、病變晚期,而病變進展期為脾腎陽虛。周衛國等[1]通過研究538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不同階段正虛證侯特點,發現氣陰兩虛證主要見于糖尿病腎病3期;陽虛證主要見于糖尿病腎病4期;陰陽兩虛證主要見于糖尿病腎病5期。祝軒等[2]亦研究發現,在其所選取的糖尿病腎病患者當中,經分期辨證,最終顯示在整個架構當中。第1、2期,陰虛燥熱證占多數,占77.78%;第3期,占較大部分的是氣陰兩虛證,占32.43%;第4期,陰陽兩虛證比例較高,達73.03%,氣陰兩虛證占比較少;而在第5期,以陽衰瘀阻證占比最高,達86.21%。動態觀察糖尿病腎病5期的發展變化及證型的占比,結合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糖尿病腎病的病程發展是由陰虛逐漸發展至陰陽兩虛,最終導致陽衰的。而Ⅲ、Ⅳ是由陰虛轉陽虛的關鍵階段。王穎輝等[3]通過“十一五”的臨床數據采集平臺,對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證候進行多方位的調查研究發現,觀察糖尿病腎病的5期的發展變化,陰虛構成比呈下降趨勢,而陽虛呈現上升趨勢,也就是糖尿病腎病的發展是由陰損及陽,最終導致陽虛的。故早期利用艾灸的溫熱之性干預糖尿病腎病的陽虛證有明確的臨床治療意義。
丘立富等[4]檢索中國期刊文獻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收集2000年—2015年關于早期糖尿病腎病證候研究的文獻,共調查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 2592 例。結論是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病位主要在于脾腎,《素問·經脈別論》 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飲食中水谷精微的吸收全賴脾的運化和轉輸;糖尿病腎病為消渴日久,損傷機體的氣血陰陽,導致脾腎陽虛,《備急千金要方》言:“腎氣虛冷,谷氣下流”。消渴日久,久病及腎,久病傷陽,陽虛運化無力,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脾虛導致痰濕內生,陽虛氣虛則痰凝血瘀阻絡,出現乏力、水腫、惡心等脾腎虧虛的癥狀,故治療上當以溫陽健脾補腎為治療大法。《本草從新》記載: “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以之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葉,歸脾肝腎三經,艾灸是以燃燒艾絨而治病,能達到溫陽散寒通絡,健脾補腎之功效。《本草綱目》曰:“艾,外用灸百病,壯元陽,通經脈行氣補血”。艾灸可以對人體起到補益強壯的作用。
下面就艾灸治療糖尿病,艾灸治療腎病及艾灸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文獻分別綜述如下,為艾灸治療糖尿病腎病提供充實的依據。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多器官組織受累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來,糖尿病被認為與炎性反應密切相關。ATP不足,細胞膜轉運受阻,葡萄糖不能有效進入細胞內利用,造成的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內在原因。亦多項研究證實腸道菌群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而艾灸可通過調節炎癥因子,調節能量代謝,起到抗炎,改善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等的作用。
王海等[5]報道,艾灸治療可以改善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劉志誠等[6]提出針灸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馬明云等[7]研究發現艾灸治療高脂血癥患者,不僅能改善脂代謝,還可改善糖代謝。高妍等[8]研究發現穴位艾灸輔助治療2 型糖尿病療效明顯,其機制可能與改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紊亂狀態有關。何海燕[9]報道艾灸聯合中醫飲食指導干預氣虛痰濁型糖尿病,二者聯合可以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調節脂代謝,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張凱虹等[10]研究證實在中醫健康管理基礎上聯合艾灸治療可以持續將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平穩狀態,有利于預防并發癥發生。
艾灸對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治療作用亦有很多文獻支撐,如艾灸脾胃經的胃脘、神闕、足三里等穴可以促進胃動力,加快排空,調節胃腸功能,改善糖尿病胃腸神經病變;艾灸對于血液流變學及血脂、血壓,血糖異常均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可有效防治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的發展。研究認為艾灸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艾灸燃燒時產生的近紅外輻射可以深入機體,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神經傳導,可有效改善麻木、疼痛等神經肌肉癥狀,有效防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進展;孫國銘等[11]以加味陽和湯聯合艾灸三陰交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發現中藥聯合艾灸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臨床療效。陳琳[12]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艾灸患者的關元、陰陵泉及足三里3個穴位進行治療,發現聯合艾灸組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患者的胃腸道癥狀及排尿癥狀均得到有效改善。秦文[13]采用針刺配合艾灸盒溫灸下腹部方法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并進行臨床療效的觀察,發現艾灸組能明顯減少患者的膀胱殘余尿量,對改善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癥狀具有良好效果。
研究表明,在腎臟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腎血流的改變與腎病的發展關系密切。王歡等[14]研究發現艾灸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腎俞穴可加快腎動脈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并降低血流的腎臟阻力指數。艾灸穴位,可以通過艾灸的熱力作用和穴位的經絡傳導來調節血管的舒縮,大大加快局部組織的血流速度,降低阻力,增加局部循環血流量,激發并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改善患者癥狀、改善生化指標的作用。
陳連靖等[15]研究發現艾灸腎俞穴可以引起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且存在后續效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魏鐵花等[16]研究發現艾灸可以顯著降低腎病綜合征患者尿液中蛋白質的濃度,減少尿液中蛋白質的丟失,同時可促進機體T 淋巴細胞增殖,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從而達到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徐梅秀等[17]發現糖尿病腎病水腫患者給予艾灸聯合中藥藥浴治療,其療效顯著,艾灸聯合中藥藥浴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水腫現象。張衛紅等[18]研究發現艾灸輔助治療能夠提升膜性腎病患者的血漿白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水平,提高臨床療效。魏巧蘭等[19]研究發現腎病脾腎陽虛型水腫患者采用艾灸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覃志周等[20]發現標準西醫方案聯合艾灸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能有效改善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生化指標,降低感染發生,延緩病情進展,臨床療效確切。莊克生[21]研究發現從脾腎論治,采用督灸輔助治療脾腎兩虛型膜性腎病患者,可顯著提升患者血漿白蛋白水平,降低蛋白尿定量,治療后治療組中醫癥狀積分改善優于對照組(P<0. 05)。莊克生等[22]研究發現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培元灸法治療腎病綜合征型紫癜性腎炎(脾腎兩虛證),療效顯著。沈艷等[23]發現通過應用中醫護理的穴位艾灸治療,可有效地改善消渴病腎病患者惡心、嘔吐癥狀,緩解患者的痛苦。郭銀雪[24]研究發現真武湯聯合艾灸治療陽虛型腎病綜合征水腫在臨床癥狀、體征、24 h尿蛋白定量及清蛋白有明顯優勢,療效確切。孫靜[25]在陽虛型腎病綜合征水腫的治療中,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艾灸中極、至陽、水道穴,并口服真武湯濃煎劑治療可取得較常規口服速尿治療更為理想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化驗指標,并緩解患者水腫癥狀。
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復雜,目前普遍認為與遺傳因素、能量代謝異常、氧化應激增強、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強等諸多因素有關。樸春麗等[26]研究認為炎癥機制參與糖尿病腎病進展的過程,其中炎癥因子起了重要的作用。艾灸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作用在雙腎局部艾灸治療溫陽通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基礎上,結合糖尿病脾腎虧虛的病機聯合艾灸脾胃經絡的相關腧穴,以達到健脾補腎的綜合療效。
劉焱等[27]采用溫和灸(腎俞、氣海穴)聯合血塞通靜滴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并與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治療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艾灸聯合血塞通組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費愛華[28]在常規降糖基礎上,運用清艾條灸腎俞、膈俞,治療4 周,結果顯示艾灸組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糾正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腎血流動力學異常。于國俊等[29]應用耳穴壓豆聯合艾灸(水分、氣海、關元、足三里、涌泉)治療 2 型糖尿病腎病水腫的療效確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腎功能。宋衛國[30]采用中藥配合溫和灸關元、腎俞兩穴,研究表明該方案能有效減少尿蛋白,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李楠等[31]發現足三里、三陰交艾灸可降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虛證癥狀積分,緩解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臨床療效。
古代文獻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給予了艾灸很高的評價,不管是《扁鵲心書》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黃帝內經》“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還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明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中“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在疾病的治療中艾灸從來都是占據重要地位的。本文搜集了艾灸治療糖尿病、腎病及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文獻,眾多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了艾灸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臨床醫生需要繼續努力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利用好艾灸等中醫傳統療法,早防早治,積極預防、控制并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輕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