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良
(大連市第七十九中學,遼寧 大連 116021)
分組學習的效果取決于合作小組成員的配合程度,而小組成員的配合度取決于成員之間的性格與學習能力,與自己關系不好的人共同合作,合作學習難以進行;與能力差別很大且不能互補的人共同合作,合作效果會不盡如人意。在現實的班級管理中,教師常常不考慮每位學生的性格與能力,按學生在班級中的位置劃分小組,前面的同學向后轉,4人組成一個小組,有些小組的成員“門不當戶不對”,沒有“共同語言”,使得合作無法進行,效果不佳。
教師在使用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管理班級時,雖然通過建立班級秩序后能夠起到約束學生的效果,但總體來講管理效果一般,學生們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意識,而且班級凝聚力也沒有得到提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所以教師就必須要及時改進管理班級的方法,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分組學習的班級管理方式更加合理、公平,充分發揮優等生的榜樣帶頭作用,激勵差生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不僅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良性互動,而且還增強了班級中每一名學生的歸屬感,使班級凝聚力得到了增強。另外,采用分組學習的班級管理方式,也能夠減輕教師的負擔,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好備課工作,并從多個角度來重新思考班級管理方法問題,進一步地強化班級管理工作質量[1]。
教師需要適當增強自身的威信,班級公信力的建設包括了班級管理小組的公信力和班集體的誠信等,實質上,這樣的班級公信力也是發揮“積分制”模式效果的重要保證。一旦班集體的公信力缺失,“積分制”模式創建的意義也就不易被凸顯。另外,班級整體公信力與班級內部管理小組的公信力息息相關,有威信的教師能夠有效帶領班級管理小組一起監督學生,一起執行“積分制”。這樣就能夠在大幅度降低教師工作壓力的同時,提高班級學生的凝聚力。但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過于集中班級管理小組的權利,而是應該盡可能做到“權力下放”,規避班級管理小組積分時不公正的問題。教師可以在發揮班級全體學生能動性的同時,將班級全體成員都任命為積分督促員,由班級學生來監督管理小組。如此,就能夠在對積分制實施的公平公正性提供保障的同時,有效應用“積分制”。
分層管理工作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能夠有效創新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以人為本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發展,將這一理念滲透進初中班級管理工作環節,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主體地位,其中分層自主管理方式符合這一理念的要求。分層自主管理能夠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給予學生更多班級管理的自由權,教師只需要發揮好外部監督的作用即可。有一部分學生的自律性較強,教師則需要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適當放權,讓學生自主管理、自由發揮;有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教師則需要適當縮短學生自主管理的時間,一方面需要注重放權,另一方面需要給予學生針對性的輔導,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學生出現逆反心理,釋放學生的天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保障學生能夠堅持正確的“三觀”。
團隊是將每個成員連接在一起的網,責任意識是團隊合作發展的意識根基。教師要清晰告知學生,在微小組中必須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小組成員及小組榮譽負責。簡單來說,對自己負責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學習態度、生活情況,所作所為無愧于自己與關心自己的人。對小組成員負責就是要做好自己職責內的事,假如成員有困難要及時幫助。對小組榮譽負責就是要在管好自己、幫助成員的基礎上爭取上進,為小組在學習、衛生、紀律各個方面出力;若是有小組榮譽的情況便用高標準要求自己,為榮譽增色。每個小組成員學會為自己、他人、小組負責的時候,班級管理便成為一件學生主動遵守并維護的事,區域小組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有效性顯而易見[2]。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小組合作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合作能力的增強,而且還需要促使其擁有良性競爭意識。因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并將其貫穿班級小組合作自主管理模式實施的始終,不斷給學生補給動力。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針對小組與個人各方面表現情況,應該每周進行統計,做好統計結果分析工作,并開展評選,表揚優秀個人和優秀小組,給予其相應的激勵;對小組打分,并且每周需要根據名次,有針對性地調座位;做好每月評選工作,如評選明星個人和明星小組,在宣傳欄中進行宣傳,使其發揮榜樣作用。
總而言之,一個良好班級的建設和管理僅靠教師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需要多方支持和配合。有了多方的相互配合、協同管理,合作小組管理模式才能在根本上得到保障,才能在制度上得以融合,也必將在班級管理的沃土中生根發芽,并不斷壯大和發展。為了促進分組學習在班級管理中應用效果的提升,教師應積極開展分層自主管理,建立班級公信力,組建積分制小組,強調學生的負責精神,加強對小組的良性激勵,發揮優秀小組的榜樣作用,從而強化分組學習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