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艷琴
(山西省臨縣三交九年制學校,山西 臨縣 033206)
“教”與“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與“學”相互促進、充分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教學課堂。“教”主要由老師完成,老師利用教學技能與自身所學知識,以教學計劃為指導來傳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與技能。現代教學理念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意在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對此,老師也應轉變思想,盡可能地采取各種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讓他們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翁,從而更加獨立、主動地去探索和學習,唯有如此,學生的積極性才會被激發,教學效果自然得到改善。
新教學理念中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該目標的首要路徑是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老師應該改變以往“師本位”的教學模式,彎下腰來,將自己扮演成“輔助者”的角色,讓學生站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學生只有感受到了公平感,才會逐步將對老師的“敬畏感”轉變為“親切感”,在此基礎上,教學環境才會更加自由、和諧。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的單詞時,老師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根據音標注解來嘗試拼讀單詞,相較于被動接受,學生主動嘗試拼讀的過程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即使讀錯了,在老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后,學生會對該單詞更加印象深刻,后續再次遇到類似的錯誤時,學生一定會想起初次犯錯的場景,進而避免類似的錯誤再次發生,由此,學生記憶單詞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為教學模式的革新提供了重要的環境支持,很多學校紛紛引入多媒體教學模式,初中英語老師也應嘗試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多媒體,相較于傳統的說教式講解模式而言,有聲有色的動畫、音視頻文件形式能夠讓教學內容更加立體、鮮活,從而讓學生長時間保持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不在話下。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內容“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時,如果老師采用傳統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Turn left at the second intersection”“Turn right at the end of the road”“Pass two traffic lights”等指路相關的簡短語句,學生一邊要在腦中構建具體的地圖,并時刻記住問路者當前的位置,一邊又要思考如何將中文翻譯成英文來指路,教學過程難免抽象且頗具難度。而如果老師引入多媒體教學,直接在屏幕上顯示一副地圖,地圖上標示著郵局、問路者、十字路口、紅綠燈等相關內容,學生會非常直觀地看出問路者到郵局的正確線路,并盡可能地提供多種線路,并推算出不同行駛方式所花費的大約時間等,在腦海中有了相對立體的畫面以后,學生完成中英轉換的過程也會更加順暢,由此,老師只需要給出問題,即使老師不提醒,學生也會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自主探究出用時最短的路徑。可見,多媒體教學能夠將抽象的課堂內容變得立體而生動,學生在直觀的學習內容面前更容易產生興趣,激發自主學習潛力。
大多數人以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習任務,而不依靠老師、同學等任何人。這種理解比較片面,自主學習提倡學生自行探索、研究、理解、學習學科知識內容,而在此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問題。在遇到問題時,學生能夠通過自己以往的經驗來探索出解決問題的途徑當然更好,但如果學生在經過努力之后依然無法找出解決辦法,就應向老師、學生等相關人員進行求助。現代教學理念在推崇自主學習的同時,也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指的是在同學之間建立小組,通過取長補短、共同探索的方式來快速營造出積極的自主學習氛圍,調動每一個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效率。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教材內容“When was it invented?”時,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擅長內容、興趣愛好等進行適當分組,讓每一個小組來探究某一種發明,并形成完整的英文報告。假如A小組研究電燈泡的發明故事,那么小組成員應有明確的分工,做事比較細心的學生負責全面收集電燈泡的發明者愛迪生的生平事跡、發明電燈泡的緣由及發明過程、電燈泡的演變等相關資料;邏輯思維比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收集來的海量資料進行梳理,并厘清故事脈絡;英語語法、單詞等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的學生可以結合整理好的資料來撰寫英文報告;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應在大家合作的過程中加強溝通、協調,并負責最終的小組成果匯報等。由此,不同的小組中都包含能力互補的同學,在分工協作、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都能得到更好地發揮,同時,積極的學習氛圍也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了環境基礎。
文中主要提到了三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在實際教學中,一定有更多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老師應綜合考量學生性格、能力、學情等多方面因素,結合教學內容來嘗試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同路徑,為更好地培養復合型、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