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凱
(中國北方電子設備研究所,北京 100191)
當前,我國大學校園為了開展陽光體育,均配置了更為全面的硬件設施,例如,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室內健身體育場館等。學生可以在課外自由使用體育設施,這也就導致一般情況下的體育運動都缺乏教師的專業指導。同時,由于大學生的自我防護意識較弱,導致體育運動中常發生身體損傷事件,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摔傷與碰傷,尤其是在籃球、足球等對抗性較強的運動中。在正規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對學生進行指導與看護,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也有所增強,摔碰傷發生概率較小。但是在籃球課外運動中,學生在搶籃板、攔截運球的過程中,更多的注意力在運動中,忽視自我保護,很容易在學生之間發生碰撞與摔傷。又例如,在課外足球運動中,鏟球是最為基本的工作,在此過程中非常容易摔傷。由此可見,大學生體育運動中的摔傷、碰傷較為常見。
大學生體育活動中,拉傷與挫傷發生的概率也相對較高。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缺乏充分的熱身,尤其是課外體育活動中,在沒有熱身的情況下就開展激烈的運動,很容易出現拉傷與挫傷,尤其是在田徑類運動中,更是常見。例如,大學生在早上或者晚上跑步時,不同的天氣對人身體的影響狀況不同。夏天天氣較熱,人體溫高,血液循環也快,學生即使沒有充分的熱身,也不容易出現拉傷挫傷。但是在其他季節,溫度較低,若是沒有有效熱身就開始大幅度跑步運動,腿部、踝關節等部位就會由于生硬而出現拉傷、挫傷。而腿部韌帶或者踝關節的挫傷,若是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很容易在后續的運動中再次拉傷、挫傷,日積月累導致損傷的不可逆。為此,大學生首先要注意充分熱身,活動筋骨以后再開始運動,若是發生拉傷挫傷,則要注意治療與休息,保證完全康復的基礎上再開展體育運動。
大學生避免運動損傷的關鍵在于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思想決定行為,只有形成了保護思維,才能在體育運動中更好地保護自己。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宣傳教育,無論是體育課程還是課外體育,都需要將安全擺在第一位,打消學生“運動損傷在所難免”的態度,提高其防范意識,減少運動損傷;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的紀律教育,尤其是課外對抗性運動中,培養大學生自覺遵守體育運動規則的習慣,對抗運動中按規則行事,減少不合理甚至冒險的對抗行為,從而降低體育運動損傷發生的概率與程度。
大學招生面向全國,學生來自各地,由于每個人日常的運動量不同,所以在運動強度與運動量的設置上,要合理、適度地進行安排。
首先,由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初高中時學校對體育課的安排也不相同,就導致很多學生對自身適應的運動量不夠清楚,而這會是一個隱患。此時,就需要體育老師對學生進行摸排,對每個學生的身體情況進行掌握,然后就可以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運動強度及運動量。其次,對于一些身體情況不佳的同學而言,體育老師可以針對性安排一些運動量小、對身體有益的運動,例如,太極、瑜伽等,或者根據其身體情況,合理地幫他們避免可能引起身體損傷的、對抗性較強活動。最后,對學生身體情況摸排完成后,教師就要合理進行課程的規劃與安排,秉著合理、靈活的原則,選擇大眾化的課程之余,對個別同學進行專項的課程設置。這樣既可以達成鍛煉的目的,也可以兼顧教學任務完成的質量。
運動時很多的受傷都是臨時發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運動前的熱身準備不夠充分,所以為了避免抽筋、崴腳之類的損傷,要重視熱身運動。首先,教師安排體育活動時,要秉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量、運動強度要逐漸增加,尤其針對一些對抗性的、技巧性的活動,一定要避免在學生不熟悉基本技巧、技術的時候進行安排。例如,籃球,身體對抗很多,且運動強度較大,技巧性較強,如果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貿然安排,則受傷的可能性會大幅增加。其次,在進行體育課程的安排時,也應考慮學校的運動場地、運動設施以及學生的人數等情況。室外活動要考慮好器材的安全性問題,定期進行器材檢查,并針對性做好防護措施;室內活動要根據場地大小、活動性質合理安排學生,不要出現人員過密的情況,受傷的概率也會增加。最后,體育老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身體情況,一定要避免學生在身體不適時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防止學生由于身體情況不佳出現不必要的損傷。
健康的身體與專業的知識是大學生必須同時具備的,為此,在體育運動中,要學會保護自己,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做好運動前的熱身,根據自身素質選擇適當的運動,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從而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保證大學生安全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