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芹
(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山東 東營 257091)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目前,我國共有殘疾人8000多萬,涉及2億家庭人口,占總人口的6%以上,他們是特殊而困難的群體。特殊教育學校設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各類殘疾孩子,通過在校學習,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為殘疾孩子搭建一座通往自強自立的生活的橋梁[1]。
因為職業教育是殘疾兒童獨立生活、掌握謀生的技能,最終實現自食其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殘疾兒童基礎教育發展之后,職業教育會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特殊學生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可以獲得生存所需的勞動技能,使他們的某些身體缺陷能得到一定的彌補,進而實現人生價值[2]。
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的要求,特殊教育學校要特別重視勞動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現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已經開始注重對殘疾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但學校職業培訓出現碎片式,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做好殘疾學生職業教育課程資源的研發工作,能使殘疾學生職業教育課程資源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從而解決殘疾學生職業教育缺乏系統性的問題。同時,由于學生對職業缺乏正確的規劃,在就業時會出現頻繁跳槽、拈輕怕重的現象。針對這種現狀,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研究開發了殘疾學生職業規劃和技術培訓所需的課程資源,以此培養殘疾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勞動意識,學會正確規劃自己的職業,提升殘疾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其回歸社會奠定基礎。
積極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開展好殘疾學生的職業勞動技能培訓工作,聚焦殘疾學生職業教育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對于殘疾學生的職業勞動教育,我們除了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以外,還要注重職特融合,做好學生的職業規劃,按照學生的殘疾類別及殘疾程度,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職業教育課程,組織了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將勞動教育實施的過程、方法、成果歸類整理,這些都將是我們勞動課程開發的基礎。
一是職業教育與特殊教育相融合。我們沒有像大多數學校一樣,把學生職業教育囿于個體學校院系之內,把職業教育及課程資源的開發作為一個孤立的任務單獨關注。我們不僅僅把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殘疾兒童作為研究對象,而且還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與鄰近的職業技術院校掛鉤,聯合辦學。通過職特融通勞動教育的融合模式,注重兩方融通環境下課程資源形成、積累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定體系,使之服務于學校。東營市特殊教育學校非常重視殘疾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從最初到賓館、服裝廠實習,再到后來與市技師學院聯合學習汽車美容、電子商務,近幾年與藍海職業學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每年學習的內容都不一樣,包含了中式面點、西式面點、烹飪等。學校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程,助力殘疾學生職業教育的開展。各教學部根據學生特點開設了烙畫、泥塑、手工編織、陶藝等課程,職業教育開展了西點、中式面點、盲人按摩等課程。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為將來步入社會擁有一技之長打下基礎,達到畢業即就業。對于健全孩子來說上名牌大學、做高精尖人才是父母所期望的,但是對于殘疾孩子來說,就業就是他們最大的目標,也是父母最大的心愿。特別是智力障礙學生,能讓他們生活自理,擁有一技之長,離開父母的庇護是最重要的。
二是做好殘疾學生的職業規劃。學校對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深入分析了殘疾學生的勞動意識及勞動現狀、職業規劃需求,進而做好殘疾學生的職業規劃,探索了技能培養新路徑,定向培養學生,并針對學生不同的殘疾類別,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來學習,在兼顧學生現有特點及未來職業規劃的基礎上,積累一定數量的職業教育課程資源素材。并以課題為牽引,開發了學生職業教育課程資源讀本十五本。
三是做好勞動課程資源的開發。通過對殘疾學生職業教育勞動課程資源的開發,豐富特教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內容及形式,解決了當前特教學校有關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研究欠缺和不足等問題,通過對殘疾學生職業規劃和技能培養,解決了殘疾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希望通過職業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能讓殘疾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并擅長的專業,同時讓職業勞動課程資源的開發成為職特融合教育的突破口,為殘疾學生的就業開辟一條更寬闊的道路,為他們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