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圍藥在腫瘤綠色治療中的應用"/>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江 洋,馮高飛,黃金蘭,劉傳波,胡凱文,王 芬,衛 月
(1.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 100078)
腫瘤綠色治療是一種“低損傷,可持續”的惡性腫瘤治療體系,開放性的納入了包括:微創手術,中醫中藥治療,低劑量放化療,生物免疫治療等各種“微創、無創”的治療手段,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有效生存期[1]。治療上以中醫寒熱陰陽辨證為主軸,采取局部與全身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方法對腫瘤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2]。“箍圍藥”作為中醫外治法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直達病所,快速改善臨床癥狀的特點,臨床操作上,將中藥制成藥糊,通過現代影像學技術如超聲、CT 等,箍圍在腫瘤邊緣的體表定位上,通過藥物滲透作用抑制惡性腫瘤向外擴展,同時再以開腠發汗,散結消腫藥促進其趨向未經“箍圍藥”覆蓋的體表皮膚區域,引導腫瘤外出,此即為《孫子兵法·軍爭篇》所指出的:“圍城必闕”之法。
箍圍療法最早起源于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頤癰者,冶半夏一,牛煎脂二,醯六,并以鼎,如口,以傅。勿盡傅,圜一寸。乾,復傅之,而以湯灑去藥,已矣”。其明確指出,在治療下頜部癰腫時以藥糊圍繞在病灶周圍,中央留一孔,待藥物干燥后,重復治療,如此,毒邪經圍藥缺口排出,而又不會擴散。后世醫家進一步發展箍圍藥的機理和方藥,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瘡之四邊根腳余腫,其功又在敷藥收束根本庶不開大”,其認為瘡瘍初起之時,宜用金黃散敷于四邊,治以拔毒、消腫、止痛;瘡瘍潰后,當用鐵桶膏箍之,庶瘡根漸收漸緊。而臨證用藥當以溫暖散滯,行瘀拔毒,切忌純用冰涼,而致冰凝肌肉,潰瘍難腐難斂。護場理論在判斷疾病的吉兇預后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明代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記載到:“凡生疔瘡,身熱頭疼,手足溫和,飲食如常,疔之四圍赤腫,名曰護場可治。”現代研究根據箍圍藥的作用范圍和療效,將其與護場理論進行結合,認為護場所要達到的“四圍赤腫而不散漫”即是要形成癰腫的毒邪局限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而不外散[3];腫瘤綠色治療理念認為護場是人體正邪交爭所產生的一個防御范圍,它的形成,實際上是調動體內正氣集聚對外邪進行圍困,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探討了護場與腫瘤微環境的密切關系[4]。
明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提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之中,尤當圍藥。”突出了箍圍藥在中醫外科中的重要地位。其認為“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頂不高;諸邪四面相會,氣血一聚而成癰腫。”在治療上“惟圍藥能截之,使不并合,則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膚,勢必四布為害,惟圍藥能束之使不散漫,則氣聚而外泄矣。如此則形小頂高,易膿易潰矣。”藥物的選擇上,則以“消痰拔毒,束肌收火”為法。清末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到其以五倍子、三七、枯礬、重樓、白及為圍藥治療脊柱旁之瘡瘍病例,其自言實遵徐氏之法,以圍藥束住瘡根,以不使其毒勢散漫,又能阻隔周身熱力灌注于瘡,則瘡必易愈。現代研究顯示,箍圍藥常用于血管外科疾病,其中尤以靜脈炎和糖尿病足療效頗佳[5]。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的慢性并發癥,為足部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引起的的足部潰瘍、感染和深層組織破壞。糖尿病足能否得到良好的預后與護場的形成具有密切關系[6],而圍藥以“散者收之”為法,以煅石膏、黃柏等藥箍圍在瘡瘍周圍,使“膿易熱而不易走”,促使膿腫局限;主動的促進護場的形成,從而加速創面愈合[7]。毒蛇咬傷是中醫外科箍圍療法的又一大優勢病種,用重樓、黃柏、天南星等清熱解毒藥持續的箍圍在傷口周圍,斷毒消腫,抑制蛇毒的擴散,明顯的改善患者局部癥狀,促進患肢功能障礙的恢復[8]。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說文解字》中云:“瘤,腫也,從病,留聲”;宋代《圣濟總錄》中記載:“瘤之為義,留滯而不去也。氣血流行不失其常;及郁結壅塞,則乘虛投隙,瘤所以生”;宋代醫家楊士瀛在其所著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對“癌”做出了具體的闡釋,將其形容為:“ 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上,內外同治是一大特色,《理瀹駢文》中說到:“內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內治之藥,即外治之藥,所異者,法爾。”綠色治療體系將中醫外治治療腫瘤進行規范,一為:直達病所,二為:未成者消之,已成者,先截后拔[9]。
截為截斷之意,一截腫瘤周圍血供,《醫學源流論》云“傳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切斷腫瘤的滋養供應則癌毒無氣血充養,自然逐漸消退。遣方用藥上,以三黃二香散為基礎方,《溫病條辨》中以其外敷治療“皮間有小黃瘡如黍米者”,取黃連、黃芩、黃柏峻瀉諸火,而不爛皮膚,胡希恕先生言其“三黃消炎以散腫,二香行瘀以定痛,用于陽性癰瘡已開口者甚佳”[10],在此將其作為箍圍藥的主方,以其性苦寒,功善澀滯血流,配合煅龍骨、煅牡蠣、五倍子等收斂固澀藥,將癌毒圍困于局部。二截毒邪肆意擴散,《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醫宗必讀·積聚篇》云:“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惡性腫瘤患者,癌毒亢盛,正氣不足以制衡,為防止毒邪向外擴散,需要在積極抗擊癌毒的同時重視補氣藥物的使用。即:《醫學源流論》中所言:“病方進,則不治其太過,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窮其所之,更精益銳,所以搗其穴。”研究顯示,護場的形成與惡性腫瘤的預后密切相關,護場的存在對于抑制腫瘤傳舍,保護人體正氣具有重要意義[11],而護場的形成需要人體自身氣血的充足旺盛[12]。黃芪為瘡家圣藥,《神農本草經》言其具有治療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的作用,生黃芪較炙黃芪偏于解毒、托毒,既可用于攻伐癌毒,又可提升正氣。《丹溪心法》云:“痰夾瘀血,遂成窠囊。”朱丹溪認為“百病皆由痰作崇”,“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皆屬痰”,因而腫瘤的治療中總要加入半夏、浙貝母等藥清除頑痰進而散結消腫。清代高秉均在《瘍科心得集》中提到“治一切瘡瘍潰后,拔毒去腐,生新長肉”。在通過“截”法將腫瘤圍困在局部一隅之后,須得使用“拔”法促進腫瘤消散。具體用藥上須辨證施治,皮色不紅,觸之不熱,按之不痛局部辨證為寒的腫瘤,據《外科證治全生集》中陰疽治療大法:“非麻黃不能開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用此三藥以其辛溫大熱,使得寒痰得化,將陰分凝結之毒,蒸騰溫化,佐以軟堅散結之藥,常用龍骨、牡蠣、威靈仙等,目的使瘤塊軟化,便于消散。而局部紅腫熱痛,辨證為熱證的腫瘤,常用金銀花、忍冬藤、連翹等清熱瀉火,涼血中藥外敷,透熱外出[13]。
夏某,女,72 歲,2008 年因上腹痛就診于湖南省腫瘤醫院,查腹部超聲示腹膜后巨大混合性腫塊,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示:胰腺來源實性假乳頭狀瘤。2017 年就診于湖南省腫瘤醫院查CT 示:右腹膜后腫塊,性質待定,胰腺來源腫瘤復發,肝內多發結節,性質待定,轉移瘤待排,考慮患者年齡大,術后風險大,與家屬溝通后未行手術治療。2019 年7 月3 日,因上腹痛就診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查腹部超聲:胰腺后方可見大小約 18.08 cm×10.43 cm 的混合性包塊,外形尚規則,內可見不規則液性暗區,暗區內可見散在光點回聲,實性部分為中等回聲,包塊與胰頭分界不清,CDFI:周邊及內部可見血流信號。下腔及腹主動脈受壓,胰腺及脾靜脈向前移位。患者腹部疼痛,飽脹感明顯,納差,眠差。針對患者腫瘤病灶,經超聲定位腫瘤范圍后,予以中藥圍藥沿腫瘤邊界外敷,限制腫瘤:瓦楞子 45 g,五倍子 30 g,大黃 24 g,浙貝母 30 g,半夏 15 g,海螵蛸 30 g,黃芩 15 g,黃連15 g,黃柏 15 g;黃芪 30 g。另予中藥消瘤方貼敷于腫瘤之上:半夏 18 g,肉桂 15 g,炮姜 15 g,貓爪草 30 g,麻黃 15 g,細辛 12 g,龍骨 30 g,牡蠣 30 g,白介子15 g,黃芪 30 g,九香蟲 10 g,威靈仙 30 g。7 月10 日:復查超聲:腫瘤大小超聲顯示(12.2 cm×9.8 cm),較前明顯好轉,患者腹痛減輕,飽脹感消失,納食香,睡眠也較前改善。
中醫外治是腫瘤綠色治療體系的重要一環,其方法簡便,安全,無痛苦,并且直達病所,可以最大限度的對腫瘤進行定點攻擊。箍圍法作為中醫外治的一種,以其能“截”,能“收”的特點特別適合于腫瘤的治療。惡性腫瘤疾病現在已普遍認為是慢性疾病,治療上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本文以箍圍藥聯合消瘤方治療胰腺腫瘤的病例為例,通過治療前后的超聲影像對比,簡單說明了箍圍法在惡性腫瘤中的應用,以及腫瘤綠色治療在腫瘤外治上的指導思想,以期為患者更好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