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越
(山東省平度市東閣街道杭州路中學,山東 青島 266700)
在地理復習過程中,經常會有這樣一些困惑:復習課講起來比新授課還要累,經常還講不完課,學生學起來卻跟新授課一樣茫然無措。自己覺得挺有意思的環節和例子,學生木然不為所動,找不著配合的節奏。
我們經常說,大家也都達成共識的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蘊藏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可以為課堂提供持久旺盛的熱情,可以為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那興趣從哪里來?有的同學喜歡學習新知識,學習新技能,求知若渴,有的同學對地理學科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課堂愿意學,課后也喜歡探討相關內容,有的同學對地理老師的教學風格感興趣,喜歡上他的課,有的同學地理學科成績好、進步大,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如何讓學生對地理復習感興趣呢?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及知識基礎,創設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關注國際、國內、身邊的新聞時事,尤其是現在的學習強國APP更是給我們提供了及時準確便捷獲取新聞的渠道。還要留心每天是不是二十四節氣、有沒有重要的節日、紀念日等,尋找熱點中能和地理產生關聯的敏感點,將其轉化為地理復習的情境創設素材。例如,第一,雄安新區熱點,當時列出這樣一份關聯知識清單:新區發展優勢、日本產業遷移、美國陽光地帶、巴西遷都、首鋼搬遷、青鋼搬遷、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等。第二,港珠澳大橋通車熱點:香港澳門的發展特點及優勢、港澳與內地的經濟合作與優勢互補、建橋通車的意義、人工島與海底隧道的作用、青島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杭州灣跨海大橋、擬規劃建設的煙大海底隧道……這些具有類似特征的知識聯系到一塊兒,就可以提取出不少有用的信息。學生在復習的時候,就不是單純去了解掌握一個熱點問題,而是以這個熱點問題為線索,引出相關知識的綜合復習。
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地理的價值。在教學中,必須找準每一節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改編教材中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的內容,把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中。學生體會到地理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增加了復習的趣味,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關于鄉土地理的內容,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山東、青島那些考試內容范圍里面列出的,還要結合身邊真正有鄉土氣息的事例進行地理分析,這個并沒有地域限制。
創設情境能讓復習變得生動接地氣,歸根到底我們的目的是要保證課堂質量,提高課堂效率。在復習模式上,筆者說一點自己比較受益的做法,就是復習的變式。比如,復習區域地理的時候,以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居民與經濟等為結構框架,逐個環節進行復習。這種通式復習就像陣地戰,穩打穩扎,步步為營,復習任務明確,知識框架固定,學生容易接受,并且優秀生完全可以根據結構框架自主復習。但這種方式的缺點也很明顯,模式固定導致新鮮感缺失,興趣度和活躍度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有的學生甚至會困倦打盹。復習的變式則是通過打破固有框架,改變觀察角度和方法,更加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挖掘現象里隱藏的要素。
每次復習《日本》這一課,筆者都喜歡將教材知識點問題化,以教材為素材,展開分析,條分縷析,深挖細鉆。比如: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這種地理位置對氣候有什么影響?海岸線長,多島嶼、半島、海灣和天然良港——有利發展海運、漁業、造船業等。多山地丘陵——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對人口分布什么影響?對種植業、林業發展有什么影響?對工業布局有什么影響?火山地震活動頻繁——對生產生活、建筑材料結構等有什么影響?世界火山地震帶是如何分布的?多山的島國——對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方式有什么影響?富士山頂常年積雪——海拔高,氣候垂直變化。瀑布、溫泉、湖泊廣布——地熱資源、旅游業資源。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對植被類型的影響。領土狹長——對南北氣溫分布的影響,對東西降水分布的影響。海洋性特征明顯——氣溫和降水有什么表現?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夏季太平洋沿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形成原因分別是什么?夏秋季節西部和南部經常遭臺風襲擊——太平洋沿岸夏季風為東南季風,受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東部和南部,為什么會是西部?那這樣一節課,課堂容量是非常大的,我們是在復習《日本》這一課嗎?可以說不是,我們是借助日本這一載體進行知識的拓展外延,讓學生的思維格局在深挖教材細節的同時,又能跳出教材局限來看教材,將教材變成跟地圖冊一樣的工具,跟資料庫一樣的原始材料。
復習過程中,分析地理問題時,理清因果關系非常重要。一種思路是循因究果。比如,復習中國的氣候,我們可以從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三個方面開始,按照前因后果的順序導出結論。緯度位置影響了太陽高度角和白晝時間長短,造成不同緯度氣溫分布的差異,根據活動積溫,劃分出五個溫度帶。地形地勢因素,一方面,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區;另一方面,地形復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海陸因素,因為亞歐大陸與太平洋巨大的海陸熱力差異,形成顯著的季風氣候。受夏季風影響,我國降水集中夏季;夏季風和海陸因素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降水量的不同,再加上蒸發量的影響,造成各地干濕程度不同,劃分了四類干濕地區。它們的綜合作用下,形成氣候復雜多樣的特征。另外,受面積大內陸廣的影響,我國氣候大陸性特征比較明顯。另一種思路,就是由果及因。篩選幾個有趣的結論作為起點,把線頭捏在手里。學生根據新授課學習的知識,一條一條倒推捋順,編織到一起成型。
每節課四冊教材和地圖冊準備到位,當復習到一些有趣味性的知識點時,能進行同類串聯或者差異比較的,就讓學生翻書查找,以挑戰性增加課堂樂趣。比如,有一節課復習地中海氣候的時候,提到該氣候類型對應的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其葉片小且表面有蠟質層,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筆者就隨機聯想并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減少水分蒸發這句話除了在這,七、八年級四冊教材中還有哪些場景提及到過?有學生馬上想到干旱的環境,說七上學到的阿拉伯人白色長袍戴頭巾。筆者說確實有這個功能,但還有重要的是反射陽光,透氣擋風沙。當然也會有學得比較細的學生想到八上提到的新疆坎兒井,利用地下暗渠引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避免水分大量蒸發。還有八上中國的土地資源一節活動題里提到的寧夏種植硒砂瓜,這里降水稀少,蒸發強烈,長期干旱,晝夜溫差大。在旱地上鋪上砂礫,再栽種西瓜,白天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夜晚水汽冷凝后經砂礫下滲……當然有人會說,摳這么細有意思嘛。筆者想說,不是有意思,而是很有意思。這不是在摳知識點,也不是搞一些生冷偏門,這樣做就是為了增加挑戰性。看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表現就會知道:不論是平常學得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拿著四冊書在翻。因為學得好的學生也會一時串聯不起來,而學得不好的卻可能先從書中翻到了相關段落。相對公平的前提下,一起翻書找答案的過程,就是學生對教材進一步熟悉的過程,更是多方串聯、思維拓展的過程。
地理這門學科屬性不太鮮明,高中屬于文科,大學屬于理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屬性交叉。這部分內容,就可以運用地理口訣來降低學生記憶難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也就相應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舉幾個例子。
一是八上交通運輸業鐵路干線的分布。雖然重要的鐵路線不是很多,但學生記起來并不是很輕松。筆者這樣來處理的:“黃河北,京包蘭,滬昆位于長江南。寶成昆,太焦柳,京廣京滬夾京九。濱洲綏,京哈連,隴海蘭新橫中間。”本來寶成成昆線、太焦焦柳線、京廣線、京九線,自西向東按順序排列,后來覺得京九線放在最后更押韻,就改成京廣京滬夾著京九線。
二是復習四大盆地的地理特征,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塔里木,天山南,沙漠綠洲油氣田。準噶爾,天山北,牧場廣闊有降水。柴達木,地勢高,聚寶盆里有珍寶。四川盆地面積小,紫色盆地條件好。既體現出四大盆地的位置關系、重要特征,又突出自身特色。
三是復習中國的緯度位置,主要位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發展農業生產熱量較為充足。這樣簡單一句就可以“溫大熱小寒帶無,中低緯度熱量足”。
四是在一些小的知識點上,也可以進行有意思的簡單記憶。比如,俄羅斯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三條河流:“畢業了向北流,北冰洋里游一游”。那我們還做了一個“三個姨,三浪花”這是用來記什么呢?學中國的河流時,長江上的重要水利樞紐三峽和葛洲壩經常弄反順序,那再把上中游分界線宜昌加上,可以記為“長江三葛宜”;黃河上的重要水利樞紐三門峽、小浪底的順序,加上中下游分界點桃花峪,可以記為“黃河三浪花”。這樣記,不光是名稱印象深,并且是按照河流流向的順序,不容易弄混。
口訣千萬條,實用第一條,多背不常用,學生兩行淚。我們也會遇到,口訣抄了一篇,學生背了一頓,一檢測還是感覺記不住,不能用于實戰中。這種情況,問題在老師身上。老師不是從實際需求出發編寫的口訣,或者根本自己就記不住口訣的內容,在復習到相關知識點的時候不能及時調用,導致學生費事背的功夫白費,遺忘規律就會發揮作用。好多看起來很好用的東西,到了自己身上就不好用,產生水土不服。
只要我們在復習課上用心設計,調動興趣熱情,激發復習活力,就會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