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楠 溫媛媛 李一平 陳景焱
(1.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19;2.深圳市藍凌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57)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強化職前教師培養和職后教師發展的有機銜接。夯實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自主發展。2010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綱要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第十九章又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要求,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
世界各國著名大學的共同經驗證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是決定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證。知識是教育的本源,人才培養是大學教育的本質。近幾年教育部門十分關注知識管理,但知識管理領域在教育界的應用目前還處于不太成熟的階段,如何把對知識的管理和對青年教師隊伍的成長與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資深老教師的知識、經驗短平快的傳遞給正在成長中的青年教師,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另外,中醫學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知識管理視域下中醫學專業青年教師成長與培養路徑研究具有時代緊迫性。
專家學者們在對青年教師成長過程調研后認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是伴隨著教師職業生涯的個體社會化過程進行的。在與教育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信念、價值取向,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滿足自身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需要,從而表現出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教師角色行為[1]。
由此可以看出,在青年教師成長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人們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知識關系緊密。
中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于知識的需求就更為重要。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從各個方面逐漸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特別是各類文檔格式、音頻、視頻等信息化載體的大量運用,使知識的表現形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知識的長期保存和管理也越來越簡易和妥善。由于信息化帶來的知識傳播的便利,知識在各個領域已經成為組織的核心資源,對知識進行管理已經成為組織強大的發展力量。
關于知識的定義,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選取知識的傳輸角度,采用學者Polani及Nonaka和Takeuchi的定義,將全部知識體系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2]。顯性知識:是指可以通過語言或文本等方式傳播的知識,它們存在于書本或計算機數據庫之中,可以明確表達,可以編碼,并有物質載體。可以用正式語言表達和傳播的知識。隱性知識:指埋藏在個人頭腦中的知識,隱含的經驗類知識,不易用語言表達,也難以傳播給其他人。隱性知識一般體現在組織文化中、存在于人們頭腦中,是一種無形資產,模糊的、難以編碼的知識,因此隱性知識難以用語言進行正確表達,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效果。盡管隱性知識不易觀察和交流,但由于隱性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占據較大比重,而且價值含量很高,所以挖掘隱性知識是組織以及組織內成員成長、創新的重要途徑。
而根據隱性知識的定義,教師的隱性知識可以分為:科研隱性知識、教學隱性知識、社會實踐隱性知識三種。科研隱性知識一般包括研究感悟、研究方法和思路、直覺和靈感、思維方式等;教學隱性知識包括教學經驗、教學技巧、教育理念以及心得體會等;社會實踐隱性知識主要包括行為模式、個人價值觀取向等。
我國學者大多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對組織中人員的知識、經驗、能力等因素的統一管理,以實現知識的轉化與共享,并可以把獲得的新的知識資源分享出來,與他人共享,以提高和培養個人或組織機構的知識價值,促進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知識管理的對象是知識、信息以及知識的生產、創新、交流、共享、應用等過程。簡而言之,知識管理就是對知識及知識轉移過程的管理。
在知識管理學術界,對于知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和存在的狀態,描述最為廣泛認可的是SECI模型。SECI模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提出的知識管理螺旋模型。即通過對組織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循環管理,將高度個人化的隱性知識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統化,并在整個組織體系中傳播,從而實現對優秀個人經驗類知識的挖掘、提煉和推廣,使之被組織內所有員工吸收和升華,最終達到整個組織的知識增值和結構轉變。
高等院校作為典型知識密集型組織,是SECI模型落地的最佳場所。
在知識管理視域下中醫學專業青年教師成長與培養路徑將遵循“以人為本”“以終為始”的原則,以SECI模型作為知識在教師間流轉的模型,從資深教師的隱性知識切入,將隱性知識管理與青年教師隊伍培養相結合,融合知識管理理念與高等教育特點的老帶新、傳幫帶知識傳承思路,著眼青年教師的成長與培養,打造長效運轉的高等職業教育知識管理閉環。有利于青年教師從宏觀視角對本專業知識體系形成完整的認知,并能對未來的課程設計等教學工作提供支撐。
在中醫學專業青年教師成長與培養路徑的初探過程中遵循“總體規劃,分步推進”的原則,在借鑒國內外領先知識管理實踐經驗和教育界教師力量培養經驗的基礎上,首先做好總體研究規劃,然后從關鍵環節入手,采取“分步推進”的方案,促成資深教師的隱性知識沉淀,以及沉淀所得的知識對青年教師的能力養成。
在總體規劃過程中,著重構建符合中醫學專業特點的專業知識樹。
可以從符合院校教學實際的專業知識出發,建立起多個不同維度的知識分類模型和規則,并確定出明確的判斷、說明和評價標準,也就是知識分類依據,最終以“知識多維分類”這種知識樹的形式展現。
梳理而得的知識多維分類,具備本專業特點,也滿足邏輯學定義,覆蓋完全,且無歧義,能夠精確的描述本專業的知識體系構成,以及內部的層次或繼承關系。
第一,要立足于“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性質上,堅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原則,始終站在人民群眾(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的根本立場上,做合乎民族的、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采用創新的“多維”知識體系梳理方法,形成的中醫學知識樹將打破慣常的單維框架,可在專業與課程,或者專業與臨床等多維度間形成垂直交叉,豐富專業教育知識的外延與層次,保障萃取到的隱性知識在顯性化之后,有據可依,有處可存。
對知識的提供者和攝入者進行特點分析。即根據中醫學專業資深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屬性、偏好、工作習慣、教學行為等信息抽象出來的特點,建立標簽化人物模型,以便為后續收集和萃取資深教師隱性知識提供方法依據,為后續制定青年教師學習激勵政策提供更具象的信息支撐。
人物畫像通俗說就是打標簽,而標簽是通過對任務信息分析而來的高度精練的特征標識。通過打標簽可以利用一些高度概括、容易理解的特征來描述研究對象,可以使研究對象更有概括性,更易于群體化理解。
在進行人物畫像的同時,加強知識管理文化理念的宣傳,形成有利于教師隊伍老帶新的文化與價值觀,在不同的畫像之間實現文化搭橋,形成知識傳遞的氛圍和紐帶。通過知識管理文化建設,使資深教師樂于共享,青年教師樂于學習,為院校沉淀了文化資產,為師資隊伍提升了業務能力,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
知識管理不僅僅是管理問題,還更多地涉及信息化支撐的問題,是管理機制與體系化配套建設相結合的問題。
同樣,青年教師的培養也不僅僅是培訓管理,也應與時俱進,與信息化緊密結合。應建設能夠支撐體系化知識管理的知識管理平臺,可支撐將知識從無序到有序、隱性到顯性的知識沉淀過程;可支撐知識顯性化之后,結合知識樹的體系邏輯,進行存儲和分享的知識傳播過程;可支撐青年教師對收集和萃取到的知識吸收和消化的知識學習過程。
信息化相對于管理機制與文化,如同“術”“器”之于“道”“法”,要成功的實現知識管理對青年教師成長的賦能,四個維度都不可或缺。因此,中醫學專業青年教師成長與培養路徑的初探過程中,必須拋棄單純為管理而研究的觀念,要將知識管理理念、教師培養制度、信息化技術有效地結合起來,提升知識在中醫院校教師之間的高效傳播,實現知識在中醫院校教師之間的有效傳承。
知識管理與青年教師培養一樣都是一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工作,需要在整個過程中持續改進其中的不適應環節,發揚其中的優秀環節,從而推動知識管理體系與教師隊伍培養二者相輔相成的完善和發展。
持續改進的抓手,主要有兩條線,一是教學成果和經驗的迭代與更新,一是基于大數據統計的知識管理平臺運營數據。
教師在日常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中,會形成很多寶貴的教學與科研資料,承載于基于經驗的、實踐的、情境性的未編碼的多重形式,包括:視頻、日志、工作手冊、教案、教學心得、科研思路與方法等典型知識;另外,通過定期開展對本專業資深教師的訪談,也可以搜集資深教師的研究感悟、研究方法和思路、直覺和靈感、思維方式、教育理念、個人價值觀取向等資料。
上述知識與資料隨著教學工作的開展,會有不斷地更新,通過多維分類分析的方法對上述知識進行增量和變量梳理,不斷迭代,就可以保障青年教師培養的知識來源的不斷更新,與時俱進。
此外,與青年教師成長和培養配套的知識管理平臺應具備數據分析統計的能力,能夠從大數據的角度,發掘出已經納入知識管理的知識的好壞優劣,分析出知識管理為青年教師所接受的狀況與效果,為知識的優勝劣汰提供數據依據,為青年教師的成長與培養提供評價標準和改進思路。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學生時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此背景下我國高校教師出現了量的激增,青年教師的占比很大。與老教師相比,青年教師剛進入新的工作環境,往往對自己信心十足,渴望在自己的崗位上大放光彩。另一方面,青年教師精力充沛、朝氣蓬勃,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又有活躍的思維,所以他們是高校開展教學與科研最具潛力與活力的生力軍。
另外,知識管理已成為未來組織的管理趨勢之一,知識管理也必然會成為未來高校管理的重心,正如彼得·德魯克所預言的那樣:“未來的社會部門必定會在衛生保健和教育領域成長起來”[3]。
故在知識管理視域下對中醫學專業青年教師成長與培養路徑進行初步探索具有時代緊迫性,將資深教師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實現知識在教師之間的傳承,踐行黨中央職后教師發展和教師終身學習的指導方針,有利于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