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醫藥采購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為跟進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藥品采購中心需抓住信息化時代的優勢,對自身區域藥品的采購與監管進行改革。構建以現代信息化管理為特征的區域藥品集中采購與監管的新型模式。
在藥品采購中心,信息化管理是推動其區域藥品集中采購與監管改革的重要基礎與核心所在。通過信息化的應用,藥品采購中心可根據統一編碼規則對藥品進行編制,可建立關于藥品標準信息的數據庫,積累大量的藥品基礎信息。在信息化基礎上,藥品采購中心可建立全區集中招標采購的相關信息,包括中標藥品執行目錄、采購零星藥品目錄以及招標外集中公開采購藥品目錄[1]。所有采購主體可通過信息化平臺共享供應商的報價信息,并利用程序化的競爭規則,更為高效地開展、比對及篩選工作,實時完成競價成交,快速生成競價成交結果。過去傳統工作模式下,這些流程都是需求大量煩瑣的手工勞動進行開展,而利用信息化的優勢,藥品采購中心可大大減少人力的應用,可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可避免由人工開展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差錯[2]。信息平臺支持藥品采購中心于線上制定其合適的采購計劃,并同步可生成采購電子訂單,可直接通過網絡與供應商聯系,將采購訂單發送。在供應商收到電子訂單后,可快速整理藥品并進行配送,并在網上回復配送物流信息,藥品采購中心可根據配送信息,及時了解藥物運動情況,在收到實物后,檢查后再于網上進行確認。在信息平臺的支持下,能使藥品采購中心直接與供應商進行內部信息系統對接,可以將購銷信息直接轉化至藥品采購中心的內部庫存管理信息中,一改傳統的工作模式,通過網絡交流代替了當面的采購模式及電話采購等模式,減少了信息中轉環節時間及人力的浪費,保證了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提升了溝通效率,信息化平臺的交易會保留歷史記錄,也使交易具有可追溯性。
通過區域藥品集中采購與監管信息平臺的建立,使藥品采購中心的藥品需求可在平臺上進行集中發布,在平臺中可公開標示供應商的供應價格及能力,藥品采購中心可以全市價格作為參考,根據市場規則進行公開競爭,最終選擇供應商,集中擇優成交。同時,通過信息平臺,衛生及藥監等行政部門可實時、動態地監控交易過程。在信息共享、更具透明化的信息化平臺下,原來的一對一需求、私下的價格協商以及交易等將不復存在,藥品供應商需在規范競爭下提供科學、合理的競爭信息,使藥品采購中心能獲取更為透明、直接的信息,比較選擇更為適合的供應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信息化推動下,藥品采購中的集中采購價格明顯降低,出現的不規范促銷等情況將大大減少。
在藥品采購和監管信息化模式下,藥品采購中心充分利用了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交易成本的有效降低,其交易環節也得到了明顯的簡化,使藥品采購中心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進一步降低其經營成本,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通過集中其整體采購需求,在信息平臺上進行集中采購,能在一次招標準入和一次集中競價下獲取區域的采購訂單,減少了復雜的環節,也減少了不規范的交易,使其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在新的低成本交易模式下,使藥品采購中心的正常獲利空間得到有效的擴大,同時可在其獲利部分,將其讓利于一些醫療機構,從而獲取自身更大的競爭優勢。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工作開展以來,藥品采購中心在原有信息平臺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集采藥品協議簽訂、采購、配送、入庫、結算的全流程閉環監管管理,在節約網上交易用戶的成本,助推醫藥市場良性循環方面,也發揮著正外部性的價值功能。
在新制度經濟學中,認為一切的制度安排其目的都是在于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成本對藥品采購中心而言,其經濟組織結構及資源的配置與交易存在著密切關系,導致如今患者醫療經濟負擔較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我國藥品流通環節中,較低的資源配置效率,也可將其理解為:在藥品流通環節,交易成本較高,無法得到有效控制[3]。在互聯網信息平臺下,醫療采購中心可通過用藥需求制定藥品采購目錄,并將藥品集中采購需求公開發布于信息化平臺中,可使藥品供應企業在平臺上公開進行價格競爭,擇優于平臺進行公開交易。通過信息化平臺,藥品采購中心可以電子訂單的形式進行區域藥品的集中采購,且相關部門也可在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實時監管交易進行情況,保證交易的合理、合法性。信息化在藥品采購與監管管理中的實踐,不僅替代了人工,減輕了藥品采購中心采購人員的工作量,也降低了藥品采購中心的成本。從經濟學意義上進行分析,信息化的實踐不僅僅在于打破傳統藥品終端交易模式,同時還對傳統模式下,不同交易方價格扭曲等不良機制進行了糾正。
在藥品采購中心的區域藥品集中采購與監管中,利用信息化可有效減少其人力資源的浪費,實現其經營成本的降低。在信息化平臺下,所有信息更為透明化,藥品采購中心可更好地篩選藥品供應商,實現市場的良性競爭,糾正市場的不良風向,且相關部門也可對交易過程進行實時監控,為藥品的集中采購提供重要保障,有利于藥品采購中心良好、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