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炎昆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同是中華民族新興及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歷史進程,城鄉文化摩擦不斷,但總體表現出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發展態勢。在此態勢中,城鄉文化各自得以進步及發展,城市文化在保持其自身繁榮發展的同時吸納鄉村文化;鄉村文化在保持文化傳承底蘊的同時,接納了城市文化的先進發展理念和文化精華。但城鄉文化的矛盾仍然存在,這對城鄉文化融合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統籌城鄉文化融合,推進城鄉文化優勢互補,為更好地促進城鄉文化融合,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國家、社會穩定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自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出以來,便得到持續深入的實施,農村物質生活水平與日俱升,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城鄉物質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鄉村城鎮化水平明顯提升的同時,鄉村文化與城鎮文化的沖突逐漸暴露,城鄉在文化水平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鄉村城鎮化的質量建設得到廣泛關注。推動城鄉文化有效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提升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對實現鄉村振興及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是人類在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而逐漸形成的產物。文化是民族的根源所在,文化的繁榮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節點。大到不同民族、種族和國家,小到不同家庭、組織和地區都有其對應的文化,具有其獨特的文化精神。而不同文化的融合、碰撞和創新是文化發展的主動力,其中文化融合是文化創新性發展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爸挥须S著城鄉文化融合,才能使城鄉居民平等地、自由地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中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推進城鄉文化彼此認同、促進城鄉文化良性融合是解決社會矛盾、消除城鄉歧視與偏見、實現社會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文化融合是不同性質與特征的文化通過相互交流、碰撞、吸收、借鑒而逐步融為一體的過程。文化融合是一個廣泛的含義,不同類型的文化融合在社會不同層面中廣為應用,城鄉文化融合便是其一。從中國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社會的原型是鄉土社會,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演進,中國社會的城鎮化程度不斷加深,但鄉村社會仍是中國社會形態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性產物,是區別于鄉村的新型聚居方式,城市聚集了當下政治、經濟、文化的前沿形態,其發展方向代表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是我國文化形態的兩大類別,既相對立又相互促進,城鄉文化的融合發展是我國當下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城鄉文化融合是對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調和;是對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促進;是解決城鄉矛盾的關鍵;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節點。
城鄉文化融合是在不斷發展著的歷史課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這樣表述過城鄉矛盾的產生,即“某一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以及“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集中只是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表現,它是進一步發展的阻礙”等表述,認為城鄉之所以對立,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城鄉生產關系的變革,資本主義對城鎮資本化的程度的不斷加強,促使城鄉之間矛盾不斷加深。城鄉物質差距的擴大相應帶來文化發展的區別,使得城市居民思想水平與城市文化的形成與鄉村思想產生對立。
城鄉矛盾逐漸顯現。隨著社會經濟政策的推動,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傳統鄉土文明為代表的鄉村文化聯系更加緊密,但鄉村發展中落后的鄉村文化與進步發展的城鎮化水平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從而產生了城鄉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農村城鎮化、現代化進程加快,鄉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公共交通、醫療服務、生活體驗等設施逐步完善。但鄉村文化發展仍存在一定缺口,如鄉村居民對文化發展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強;對文化的發展的需求因表達渠道的缺失而放棄;人才流失嚴重等。需加強對鄉村文化的思想引領,幫助其了解國家對鄉村文化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當前社會縮小城鄉差距不應僅體現在物質上,在文化精神方面同樣重要,城鄉文化融合是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鄉村經濟發展得到快速提升,鄉村文化逐漸顯露到大眾視野,引起城市居民對鄉村文化的共鳴。各地區鄉村發揮所長,發展其具有經濟優勢的特產、旅游等行業,吸引城市經濟資本入駐鄉村。近年來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帶動了社會的快速進步,如自媒體對文化的傳播與促進。人們通過社交軟件、視頻軟件可以了解不同地區的城鄉文化,對其所處地區的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指引,城鄉文化各自所具有的文化理念為眾人所熟知。
自媒體的普及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與發展,對鄉村文化的傳播及繼承發展也發揮了較大的宣傳促進作用。如網絡博主李子柒鄉村生活的相關自媒體視頻在近兩年逐漸廣為人知,國內外關注人數數以千萬,在視頻中不僅可以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工藝技術的出現,更能讓人感受到鄉村的寧靜氣息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發展等問題一直在持續關注,并根據社會在各個階段的不同發展狀態做出相應指示。而李子柒用其特有方式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來并傳出海內外,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出國內城市公民對鄉村文化向往,鄉村公民自身的文化自豪感也被一定程度調動出來,而且向世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王曉暉對李子柒這樣評價:“她把中國人傳統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讓現代都市人找到一種心靈的歸屬感,也讓世界理解了一種生活著的中國文化”[1]。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激發了文化共性,指引、推動更多人對傳統工藝、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與學習。
鄉村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聚集地,因沒有良好的傳播方式及渠道讓更多人所知,致使一些傳統文化、技藝隨著社會發展而湮沒。如何使鄉村文化在經濟發展中保持和弘揚其優秀部分,是我們應不斷探索的新方向。關于近年來對于鄉村文化的發展促進方式一般為鄉村外出居民返鄉,如外出務工、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等,他們在城市生活時間較長,城市文化對其個人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的提升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如搭乘公交車進站等待、垃圾不落地、有序排隊、交通文明等文明行為方式已潛移默化地影響其行為舉止、思想道德。這些改變對鄉村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此外,大中小型企業入駐鄉鎮,為鄉村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其相應的企業文化也對鄉鎮居民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產生一定影響,促進城鄉文化交流、提高鄉鎮居民物質水平的同時提升精神文化水平[2]。
以不同方式推進城鄉文化融合。城鄉文化發展可依賴的資源配置不均,是我國城鄉文化長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的制度建設水平不均、資本發展分布不均、人才分布不均等問題的存在是城鄉文化融合發展的阻礙?,F今縮小差距、消除阻礙是城鄉文化發展的重點所在?,F今傳承、發揚鄉村文化除自媒體傳播外,旅游行業今年對鄉村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城市居民閑暇時期體驗農村生活,在旅游消費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使城市居民更好體驗、感受鄉村文化,進而使城鄉文化得到良性融合及健康發展。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對文化發展的需求度,提升鄉村居民思想,發展多種并存的城鄉文化融合方式,促使人們感受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促進文化創新應用與發展[3]。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說:“在這個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和危險的沖突……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發展對國家、社會及個人的影響都是無法估計的。鄉村文化發展的封閉性、城市文化發展自身所具有的優越性促使城鄉文化矛盾不斷加大。促進城鄉文化良好融合與發展對城市、鄉村;對家庭、組織;對社會、國家的發展具有較大促進作用,是穩固社會、國家發展的加速力、穩定劑,對國家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與發展具有不可衡量的促進意義[4]。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對文化的促進,本國文化的穩定繁榮是對國家發展的健康促進力。城鄉文化融合對國家發展不僅有經濟上的促進作用,在政治的發展、文化的提升、國家公民文化素質的增強、思想道德水平的促進等都尤為重要。國家是文化的集合,一個國家的進步、一個民族的傳承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城鄉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兩種重要類型,促進其融合發展不僅可以推動文化創新向上的發展趨勢,還可以促使城鄉文化水平、城鄉矛盾得到緩和,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穩定劑。此外,隨著經濟開放式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挑戰,對我國城鄉文化融合造成一定影響。在發展中,對待西方文化不僅要取精華、棄糟粕,而且要堅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本心,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促進本國文化的健康穩定,最終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城市文化是在社會對某一地區的集中化發展中而逐步建立起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社會發展階段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實際狀態,通過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思想道德狀態、行為習慣以及城市風貌、城市規章制度等得以展現,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城市文化代表了當前時代社會發展的朝向,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中心,城市存在就是一種文化,既是上層建筑的必要,也是經濟基礎的所需。在全球化經濟的發展沖擊下,中西方文化進行接觸與交流,文化有其精華部分相應就有糟粕部分,不可避免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我國城市文化摻入了一些雜質,促使城鄉文化融合是有選擇地接納鄉村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沉淀精華。而鄉村文化具有中國人民最淳樸、本真的部分,只有將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更好地進行融合促進,進而才能使城市文化保留其優秀部分。我國城鄉文化的融合度越高,對相對應的文化主體的影響度就越高,對人們思想文化與道德基礎的促進與夯實具有重要作用[5]。
借鑒城市文化發展政策措施,尋求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文化不能只看到城市文化的發展繁榮,而且要看到城市文明與文化,接納其先進部分,進而反思自身文化的優點與不足,避免故步自封。鄉村文化發展的封閉性造成多種優秀鄉村文化得到埋藏,沒有得以顯露到人們視野之中,包含很多現有城市中不存在或已經消失的文化藝術。發展鄉村文化優勢,促進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農業和特色旅游業、紅色革命根據地等特色文化形成產業,不僅可以促進文化發展、城鄉文化融合,更能為鄉村發展帶來經濟收益,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促進鄉村文化發展新動能。城鄉文化融合可使鄉村文化發現自身問題所在,進而不斷完善。如提升鄉村居民對文化的需求,完善文化表達渠道,引導和激勵鄉村居民增強鄉村文化發展中的主人公身份和意識,使他們意識到自身對城鄉文化融合、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促使鄉村居民成為積極參與者、持續推動者和成果共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