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杰
(甘肅省慶陽市畜牧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慶陽 745000)
慶陽市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半農半牧區,是“十三五”農業區劃中的北方農牧交錯帶,畜牧業作為支柱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2]。但是,傳統的草食畜牧業依賴草原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嚴重和產草量低下[3],旱災、病災頻發,畜牧產業發展停滯不前等問題。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破解畜牧業發展難題,2009年慶陽市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封山禁牧工作的意見》和《加快發展舍飼養畜的意見》,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全市封山禁牧、舍飼養畜的條件基本成熟。但由于政策約束,沒有實現全面禁牧。2017年《慶陽市禁牧條例》實施后,慶陽市初步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路子,草畜產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轉型升級。
近年來,慶陽市準確研判國際、國內草畜產業發展趨勢,在結合自身農業產業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探索總結出了以“中盛模式”為主導的現代肉羊產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農牧互補、種養一體化”的草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新路子。慶陽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大力推廣“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大力推廣中盛模式加快現代肉羊產業發展的意見》《慶陽市現代肉羊產業發展規劃》等指導性文件[4],對慶陽發展現代肉羊產業的目標、思路、任務進行了進一步明確。成立了慶陽市肉羊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各縣(區)政府、市農牧、財政、發改委、交通、扶貧等單位為成員單位。持續強化資金投入,每年安排2 000萬元肉羊產業發展市級財政專項資金[5],重點用于扶持規模養殖場(企業、合作社)基建、補貼基礎母羊保險、配套肉羊屠宰加工生產線、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加快肉羊新品種選育、養殖人才培訓等;依托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現代農業發展肉羊產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基地建設等項目資金,重點支持肉羊規模養殖場(合作社)的基礎設施標準化改造和養殖技術的提升;積極落實規模養殖場以獎代補、小規模養殖農戶的貼息貸款等扶持政策,影響帶動了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回鄉創業致富人投身草產業。自2016年以來,慶陽市在飼草種植加工、肉羊養殖、產品加工流通等領域,投入資金多達10億元以上。目前,全市現代肉羊產業政策措施、組織保障、資金投入的發展機制基本形成。
為了滿足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慶陽市結合種植業發展現狀,著力構建“種養加結合、糧經飼協調、生產生態協同”的現代種植業結構,種植業由糧經二元結構逐步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全市調減玉米(包括籽粒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紫花苜蓿種植面積和青貯玉米、甜高粱、燕麥等一年生優質飼草作物種植面積[6]。2020年,慶陽市更新種植紫花苜蓿6.67萬hm2,種植青貯玉米、飼用甜高粱、燕麥草等一年生牧草6.73萬hm2。通過政府扶持和企業自身努力發展,培育形成了甘肅薈榮草業有限公司、鎮原縣天潤禾草業發展有限公司、甘肅民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甘肅豐源草業有限公司等飼草種植加工企業(合作社)56家。全市共購置飼草種植收獲加工機械約2.5萬臺套(飼草收割機1 078臺套、青貯裹包機614臺,其他小型機械2.3萬臺套),牧草全程機械收獲、機械打捆、全株青貯、裹包青貯、灌腸青貯、微生物調控青貯等先進技術得到了推廣應用,年加工青干草290萬t,青貯飼草350萬t。通過加大人工種草力度和提高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慶陽市現代肉羊產業發展飼草飼料供給基本得到保障。
《慶陽市禁牧條例》的實施,進一步加快了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傳統的散戶粗放式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轉變,全市累計建成畜禽規模化養殖場1 138個,規模農戶6萬戶。在規模養殖場和規模養殖農戶中,普遍應用了雜交改良技術,形成了寧州肉羊、天兆種豬、早勝牛等一批良種品牌,畜禽良種率逐年提高,特別是湖羊養殖步入提速、擴量的跨越式發展階段;普遍應用了高床養殖、暖棚設施、自動清糞、機械撒料等標準化棚圈建設技術;普遍應用了自由飲水、營養舔磚、全日糧混合飼料、消毒滅源、強制免疫等科學飼養技術。全市規模養殖的畜禽良種化程度、標準化棚圈建設水平、科學化飼養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慶陽市堅持龍頭企業引進與本地優勢企業培育相結合,大型龍頭企業相繼入駐,甘肅中盛農牧集團有限公司、甘肅圣越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等本土企業迅速壯大。全市建辦“331+”湖羊養殖合作社886個,養羊專業鄉15個、專業村70個、專業戶6萬多戶。甘肅中盛農牧集團有限公司已形成集“飼草料種植加工、種羊自繁自育、肉羊健康養殖、屠宰及精深加工、有機肥生產、冷鏈物流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肉羊全產業鏈,建成100萬只肉羊屠宰加工生產線1條,萬只繁育場15個,肉羊品種測定站1個。該公司采取戶托社養、公司代養、農戶散養和以勞動力、資源資產資金入股等方式,帶動無能力、無條件、缺資金、有致富愿望的貧困戶和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發展肉羊產業脫貧增收,實現企地共贏。
禁牧條例實施以來,慶陽市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按照“種養結合、種養加一體化、農牧互補”的思路[7],在全市大力推行發展草業(苜蓿、飼用玉米和籽用玉米秸稈青貯利用、甜高粱)—養羊(飼養適合設施圈養的湖羊或以湖羊為母本的湖雜羊為主)—羊肉深加工(龍頭企業創羊肉品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羊糞加工有機肥—有機肥進蘋果園或菜園(生產有機果、菜)循環農業發展道路,不斷拓展產業鏈,完善利益鏈,提升價值鏈,從而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8]。2018年草原植被蓋度達到75.72%,比實施舍飼圈養前的2009年提高了24.72%,比實施《禁牧條例》前的2016年提高了4.12%;2020年全市羊飼養量達到779萬只、牛飼養量達到95萬頭,分別比實施舍飼圈養前的2009年244萬只、65萬頭增加了535萬只、30萬頭,比實施《禁牧條例》前的2016年660萬只、56.8萬頭增加了119萬只、38.2萬頭。在產業鏈上游消化玉米秸稈500萬t,全市玉米秸桿飼料化利用率由20%提高到73%;在產業鏈中游催生一批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畜產品精深加工,增值比達1∶6,增值空間和經濟效益極為可觀;在下游生產有機肥,推動糞污還田。真正做到“變廢為寶、變害為利”,種植養殖兩互促、節本增效兩不誤,達到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等多重功效。
總體看,禁牧舍飼加速了慶陽現代草畜產業全面轉型升級。今后,應繼續堅持貫徹落實《慶陽市禁牧條例》,充分利用全市資源優勢及發展草畜產業的各項利好政策,按照“立草為業、草畜并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進一步鞏固家庭適度規模經營,重點突出標準化規模化經營,全面推進“種養結合+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模式,加快推進草畜產業轉型升級,力爭把草畜產業發展成為慶陽市農業經濟的首要產業,助推全市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