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桂榮
(甘肅省靈臺縣蒲窩鎮畜牧獸醫工作站,甘肅 靈臺 744413)
靈臺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縣境總流域面積2 038 km2,年平均氣溫8.6℃,日照時數2 453 h,無霜期159 d,年均降雨量650 mm,屬溫帶半濕潤氣候??h境土地寬廣,耕地總面積6.13萬hm2,主要種植玉米、小麥、豆類等作物,天然草地廣闊,具有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截至2021年5月底,靈臺縣生豬存欄3.5萬頭左右,其中100頭以上規模場52戶,生豬存欄約1.55萬頭,100頭以下散養戶1 200多戶,生豬存欄約1.95萬頭。2020年全縣生豬飼養量達12.89萬頭,出欄育肥豬10.55萬頭,實現產值(收入)2.1億元。群眾雖有養豬的傳統習慣,但養殖規模小,基礎設施簡陋,管理及經營方式落后,缺乏現代化養殖企業帶動,養豬業效益不高。自2018年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以來,靈臺縣委縣政府及畜牧業管理部門出臺優惠政策,從資金、飼養用地、技術服務、項目建設、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支持全縣養豬業擴存欄、穩產能、保供給,有效穩定了居民菜籃子價格,并多方考察銜接,成功引進全國知名現代化養豬企業落戶靈臺縣。2021年4月15日,靈臺縣政府與牧原實業集團公司成功簽約5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該項目集生豬良種繁育、糧食貿易、飼料加工、生豬屠宰、冷鏈物流、生態農業于一體,建成后可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等多元綜合效應。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不同年齡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達100%,我國將其列為一類疫病。目前,針對該病無特效治療藥物,疫情發生后只能采取撲殺措施以消滅傳染源。
靈臺縣生豬養殖模式以農戶舍飼分散養殖為主,規模養殖場占比不大。農村散養戶養殖規模小,防疫意識淡薄,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不及時,資源化利用率不高,養殖及管理技術落后,育肥豬出欄及種豬調運頻繁,防疫監管難度大。自2018年8月我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以來,靈臺縣不斷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加強科技培訓和非洲豬瘟防控政策宣傳力度,全縣非洲豬瘟防控能力顯著提升。
一是快速預警。縣上成立了防制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辦公室,農牧、市場監管、公安、交通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畜牧部門專業技術力量配備到鄉村(每村1名動物防疫員);鄉鎮成立了相應的防控領導小組,縣、鄉、村三級防疫隊伍對養殖場(戶)實行“一對一”監管。
二是準確研判疫情,并及時采樣送檢。對現場排查發現的可疑疫情及群眾上報的不明原因死亡與發病情況,縣畜牧獸醫中心能及時派專業技術人員赴現場診斷,確定為疑似疫情的,能按照技術操作規程準確快速采樣并按要求送檢。
三是指導養殖場(戶)全面落實各項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通過培訓、指導、宣傳等方式使散養戶落實門禁制度、日消毒制度、無害化處理制度、隔離觀察制度、禁喂餐廚剩余物制度、日排查制度、檢疫申報制度、定點屠宰制度等各項生物安全措施。
一是基礎設施差、圈舍簡陋,不利于疫情防控。有的散養戶養殖生豬沒有建圍墻、搭設糞尿收集池、門禁設施等,消毒滅源工作不徹底,存在引發疫情的風險。二是養殖規模小、過于分散且人畜混居。有的豬舍分布于村莊居民區內部,衛生條件差,不利于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現場監測排查難度大,容易形成防疫死角。三是群眾防疫意識淡薄,由于養殖量小、投資少,所以部分散養戶未能嚴格落實各項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四是監測診斷水平低。由于縣級PCR實驗室還處于建設中,日常監測工作只能將樣品送省市級實驗室檢測,費時費力,影響防疫工作質量。
一是加大非洲豬瘟防控知識宣傳力度,提高養殖戶防疫意識。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發放防疫資料、張貼掛圖等方式,使廣大養殖戶明白非洲豬瘟疫情的嚴重危害、傳播途徑、消毒滅源的基本方法及自身應遵守的規定,杜絕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與蔓延。
二是逐步規范農村散戶養殖,劃定養殖區域,人畜分離,凈化養殖環境,促進全縣養殖業發展。對防疫條件差、設施過于簡陋、處于村莊內部、且影響公共衛生安全的養殖環境,要逐步取締或限令其搬遷至劃定養殖區域。對防疫設施不健全的養殖戶要限期整改,一般要求圈舍外有圍墻、大門、消毒藥品及器械等,同時嚴格落實各項防疫措施。
三是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減少疫病循環傳播。同一批次豬出欄后,在空欄期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母豬舍可帶豬消毒。購入豬須隔離觀察,確保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外購飼料要定期檢測,禁止販運人員、流浪動物隨便進入豬舍,切實切斷疫情傳播途徑。
四是加強防疫體系建設,提高檢測能力,為養殖業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要加快非洲豬瘟專業檢測實驗室建設進度,配備檢測經費,購買檢測試劑,盡早運行PCR實驗室,為全縣養豬業服務。同時,調動基層動物防疫人員工作積極性,把非洲豬瘟防控各項生物安全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