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梅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甘肅 肅南 734400)
大力推廣綠洲農區秸稈地放牧養畜,是農牧民群眾首創的轉移天然草原放牧家畜的重要手段;是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是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草原畜牧業轉變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是沖破傳統畜牧業瓶頸的新亮點。為全面掌握肅南縣草食家畜在河西走廊綠洲農區秸稈地放牧情況,進而總結經驗、鞏固和擴大成果,探索和促進草原牧區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之路,達到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目的,特開展本調查。
2020年肅南縣畜禽飼養量達到106.92萬頭(只),全縣規模養殖場18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13.4%。肅南縣草原面積178.5萬hm2,其中實行禁牧46.85萬hm2,實行草畜平衡93.96萬hm2,落實2020年度草原生態獎補資金1.93億元;建設人工草地0.86萬hm2,采取政策驅動、設施養殖和綠洲借牧等方式,超額完成2020年度草原減畜任務。2020年農牧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5%,達到8.27億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9%,達到19 801元。
對肅南縣綠洲農區秸稈地(2015—2020年)借牧養殖戶進行調查,以鄉(鎮)畜牧獸醫站為主、以村為單位,準確登記并掌握農牧戶在綠洲農區秸稈地放牧家畜總數、時間、載畜數量、秸稈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疫病防控等情況。
綠洲農區秸稈地借牧是草原牧民和農區農民有效整合資源,首發首創的農牧內循環發展方式,主要從以下3方面展開調查。
肅南縣家畜在外出借牧前,全部完成秋季免疫和驅蟲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家畜免疫臺賬,并有鄉(鎮)檢疫分所出具的檢疫證明和非疫區證明,降低了借牧地動物疫病防控和借牧家畜染疫的風險。對于緊急免疫接種的家畜,各鄉(鎮)畜牧獸醫站派專人赴借牧地開展免疫工作,確保了借牧地和借牧家畜返回時的生物安全防范工作。
對2015—2020年各牧業年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前往綠洲農區秸稈地借牧涉及肅南縣49個村、383戶農牧民,借牧時間為97~166 d,年均131 d,數量為9.1~10.9萬個羊單位,年均9.8萬個羊單位,天然草原年均減畜量達到3.52萬個羊單位。其中2020年肅南縣有45個村348戶91 348個羊單位外出借牧,借牧時間平均為157 d,為歷年借牧時間最長的年份,天然草原年減畜量達到3.96萬個羊單位。
借牧家畜在借牧過程中,每天每個羊單位消耗農作物秸稈1.58 kg,每年通過過腹轉化利用秸稈達到2.03萬t。每個羊單位每天產生糞污2.0 kg,借牧家畜每年為2.57萬t,相當于過腹還田有機肥0.86萬t,施入有機肥3.9 kg/hm2。
肅南縣通過推廣綠洲農區秸稈地借牧,在草畜平衡任務落實中出實招、求實效,積極引導牧戶走“天然放牧+舍飼養殖+異地放牧”相結合的現代畜牧業發展道路(即夏秋季節山上放牧,冬春季節山下舍飼喂養或異地借牧),以租田借牧的方式推進草畜平衡。年均完成減畜3.52萬個羊單位,有效解決了草畜矛盾,緩解了祁連山草原生態保護壓力。新增農牧民可支配收入980.3萬元,有效促進了草原畜牧業的良性發展,增加了養殖經濟效益。
通過推廣綠洲農區秸稈地借牧模式,能有效提高農牧民經濟收入,可以使廣大農牧民主動融入保護草原生態的實踐中,對促進草原植被恢復、筑牢祁連山生態安全,促進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推動牧區經濟綠色發展,促進牧區民族團結、共同富裕及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祁連山國家公園是我國北方區域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減少祁連山草原放牧家畜承載量是保護草原生態的有效手段。通過推廣綠洲農區秸稈地借牧模式,年減少草原放牧家畜承載量3.52萬個羊單位,過腹轉化秸稈資源2.03萬t,過腹還田有機肥0.86萬t,對推進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和轉變養殖業發展方式,全面推進養殖業畜禽糞污和種植業秸稈資源化利用效率,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據2020年監測統計,肅南縣草原產草量較2010年提高了20.6%,牧草平均高度達到19 cm,平均總蓋度達到78.2%。有效破解了全面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下實現農牧民轉方式、調結構、促增收的產業發展制約瓶頸,探索走出了畜牧業發展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相依存、相促進”的循環產業發展之路,實現了生產發展與保護生態“雙贏”的目標。
在綠洲區秋收進入冷季后,將牧區生產畜轉入綠洲區,以玉米秸稈地為主進行放牧,該區域積溫較高,秸稈量豐富,利于生產畜保膘抓膘,可防止草食家畜長時間掉膘,保證了母畜產仔的營養需求。通過綠洲農區秸稈地借牧,成畜保活率提高1%,產毛量提高10%,按羊單位計,同期體重增加8%,羔羊成活率增加7%,初生重增加10%,整個綠洲飼養放牧期,只均羊單位新增飼養成本26元,沖減新增成本后只均羊單位新增純收入99元。
一是缺乏必需的設施設備,管理措施亟待提高。各借牧戶在借牧地無棚圈設施,難以采取有效的動物免疫、檢疫、消毒、無害化處理病死畜禽等措施。二是無固定借牧點,監管困難多。由于外出借牧的地點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加之養殖戶不能自覺報備,少部分養殖戶在牲畜借牧前和返回前不主動申報檢疫,致使監管失控。
一是主動引導宣傳,轉變發展模式。發展綠洲農區秸稈地借牧是保護草原、恢復生態,促進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采取政策宣傳、典型示范和比對算賬等方式,使廣大農牧民群眾對綠洲農區秸稈地放牧舉措的重要性有全新認識。
二是適量使用添加劑,合理調配飼喂。根據借牧地秸稈特性,在飲水中適量加以防霉、解毒制劑,標準調配,飼喂科學,以免家畜因霉菌和農藥殘留中毒。
三是加強與借牧屬地溝通交流,提高監管服務水平。積極與借牧地動物疫病防控和檢疫部門溝通交流,逐步完善借牧家畜免疫、檢疫、消毒、無害化處理病死畜禽管理等措施,進一步規范提高借牧戶在異地借牧過程中的法規意識。同時,在借牧期間要全程為借牧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定期不定期下派專業技術人員赴借牧點開展緊急免疫接種和動物疫病診療等服務工作,做到延伸服務到點到戶。在借牧牲畜返回時,及時開展借牧區高發疫病的凈化監測,全面消除危險病原,保障借牧牲畜的安全,有效防控外來疫病的傳入。
四是以科技培訓為手段,切實提高勞動者素養。利用電話和網絡平臺開展咨詢服務,堅持“學訓、實訓”相結合的培訓原則,以促進農牧群眾轉變觀念、轉變發展模式為目的。圍繞草食畜牧業發展實際,采取“集中培訓、現場答疑”等方式,全范圍、多層次地開展異地借牧農牧民科技培訓,將懷孕母畜管理、羔羊早期斷奶、疫病防控、防止農殘中毒、解決鮮苜蓿鼓脹等技術作為外出農牧戶培訓的重要內容,使外出借牧戶最大程度地克服借牧地設施設備簡陋、防疫難度大等困難,切實提高農牧戶依靠科技抵御風險、發展生產、增收致富的技能,從而使畜牧業從業人員素質能力提升,全力推進綠洲農區秸稈地借牧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