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輝
(加州戴維斯分校,美國 戴維斯 95616)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而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對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狀況對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著重培養,從而保障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為日后小學生的發展做好基礎保障,此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夠讓小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目前,許多學校管理部門在教育中反對科技創新教育,主要是由于其自身水平有限,導致其對科技創新教育的內涵沒有足夠的認識,更不用說不知曉科技創新教育在我國教育中的作用和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了。很多教師都覺得科技創新教育沒有實質意義,甚至認為開展科技創新教學是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這導致學生參與創新教學的積極性急劇下降。雖然一些校長認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創新與教育是分離的,沒有有效地在小學實施科技創新教育,這就意味著學生會不顧現實情況進行創新,使創新脫離實際,導致創新質量受到影響[1]。
許多學校不重視創新教育,缺乏科學的創新教育結構,他們把創新教育作為一項應付性質的工作,不以學生未來發展為中心,導致學生們沒有信心去進行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教學方法單一,沒有相關的教學制度。從簡單的科技成果到小的科技文獻,沒有有效的教學體系,導致科技創新活動只是一種流于形式化的活動[2]。
在科技創新教育領域,受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差異性影響,導致學生們創新的方法也不同。教師往往在活動課上沒有意識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還是以自身為課堂主體,導致教學內容千篇一律,課程內容相同,經常出現當進行較難知識傳授時,部分學生不理解,當隨意降低知識難度時,部分學生認為知識過于膚淺,沒有學習的意義。所以在科技創新教育中,注重學生知識水平的分層教學的缺失,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當前階段,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教育水平,我們現在必須根據學校的實際教育資源情況,為小學創造一個更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場所。現階段小學課堂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開拓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小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使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途徑探索知識,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許多小學生都希望能有所創新。由于他們年齡較小,喜歡不斷探索未知事物,因此,教師應根據小學興趣愛好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小學生在現有的學校條件下學習新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未來科技創新能力發展[3]。
為促進科技創新教育有序、健康、可持續發展,校長必須樹立創新教育理念,重視科技活動,為學校科技創新教學起到引導作用。結合學校當前的教學資源狀況,有意識、有系統地組織科技創新活動,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基礎環境、營造學習氛圍。學校可以在廣泛的實踐課堂中明確科技創新活動的目標。體驗和感受生活中的著名科技創新作品,傳授科學知識和創新技能,可在學校的走廊櫥窗和其他方面展示科技創新得到的成就和意義,讓教師以及小學生認識到科技創新教學的重要性,為學校開展科技創新教學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4]。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教學方式逐漸出現在小學教育中。教師必須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選擇更適合小學的教學方法。但是現在很多教師逐漸放棄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很多教師用多媒體實驗來代替小學的動手實踐活動,這導致小學生缺乏實操經驗,對小學生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教師應將實踐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模式相結合,存在危險性的實驗活動可以用多媒體來代替,不存在危險性的實驗活動由學生自己進行,這是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提高總體規劃意識,可以借鑒已實施科學教育成功的地區和中學的實踐經驗。條件好的學校可組織教師去別的學校進行溝通交流學習。提高教師的積極性,確保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培養學校科研氛圍和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為科學技術創新教育的有效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積極探索課堂科技創新教育內容,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長處,使自身知識水平進一步提高。擴大科技創新活動范圍,積極發掘一切可用資源,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師生共同參與社會技術創新活動,特別是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使師生認識到創新離不開生活,讓師生能夠真正了解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性[5]。
為了實現科技創新教育在綜合實踐課中的順利實施,教師應當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策劃,同時,也要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以便將教育過程的評價與教育效果的評價有效地聯系起來,發揮教育評價的作用,應用教育評價,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使學生們主動創新。教師應實時引導和評價學生的創新過程和得到的成果,使評價多元化,并將科技創新教育的過程和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評價指標。保障教育的有效實施,促進學生科技創新發展[6]。
在科技創新教育方面,輔導員在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輔導員的專業素質與水平對于科技創新教育的發展與普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校內校外設立科技創新輔導員小組。組織團隊,統一思想,根據實際教學需要給每一位輔導員分配相應的教學任務,并與績效考核掛鉤,為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邀請某一領域的知名專家,對學校的科技創新情況進行報告,與學校教師進行討論和交流活動,使教師基本素質得到提高,組織學校教師在本區域進行科技創新教育交流活動,使教師的水平得到提高,交流范圍可以擴展到公司、工廠或一些大學生的科技教育活動[7]。
家庭科技創新教育的實施是影響科技教育體系有效實施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基礎條件之一。家庭科技創新教育場所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資源庫。要想提高小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必須以學校為主體進行開展,所以家庭科技創新教育策略的研究總是需要學校的建議和支持下完成。家長要注意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提高孩子對科技創新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它是一種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教育方式,家長不能只注重培訓時間短、見效快的藝術和體育方面發展。家長應當積極搭建好平臺,對學生們的科技創新教學做出足夠的重視與支持,從而鼓勵與帶動更多家庭,支持小學生科技創新教育,支持學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8]。
科技、教育等有關部門要盡可能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小學生科技創新教學作出一定的貢獻。如圖書館、少年宮、科技展覽館、博物館等文明科技創新單位向小學生開放,同時需要設置專業講解員對小學生進行引導。不斷更新科技創新教育資源,與時俱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創新活動,例如夏令營、小型科技發明和機器人制作活動。對于優秀作品,發布在科技創新教育網站以及科技創新教育場地,激發和培育其他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發揮媒體、電臺、網站、相應的廣播節目等社會陣地的作用,定期開展科普活動,落實科技創新知識引進、科技創新信息發布、積極營造氛圍等教育宣傳措施,有利于創造社會科技創新范圍[9]。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關乎祖國的未來發展,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應將小學生代入其中,充分發掘小學生的創新潛力,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小學生更好地融入未來創新型社會,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小學課程中,應結合小學生興趣愛好以及學生自身發展狀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設置適合教學環境的科技創新活動,從而促進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保障小學生未來全面發展,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