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吉業,趙德兵,李菁華
(1.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甘浚鎮畜牧獸醫站,甘肅 張掖 734019;2.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堿灘鎮畜牧獸醫站,甘肅 張掖 734000)
甘浚鎮位于甘州區城西郊甘、臨、肅三縣(區)交匯的25 km處,省道213線橫穿全鎮,總面積370 km2,轄17個行政村。甘浚鎮肉牛產業在探索中發展,在轉型中突破,保持了穩步發展態勢。養殖業產值收入占全鎮農民總收入45%以上,養殖戶率先依靠發展肉牛產業走上了小康之路,成為甘浚鎮經濟發展的亮點,肉牛產業也成為甘浚鎮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優勢產業。
甘浚鎮飼草料豐富,發展肉牛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年來,甘浚鎮黨委、政府在引導群眾穩步發展制種產業的同時,以“小規模、大群體、擴總量、增效益”的發展思路,通過技術指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引導鼓勵農戶連片規劃規模養殖,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形成了“農戶抓繁育、小區抓育肥、專業經濟組織抓流通”的養殖格局。截至目前,甘浚鎮現有農戶8 103戶,其中肉牛養殖5 620戶,全鎮肉牛存欄34 000頭,其中基礎母牛22 000頭,5頭以上能繁母牛養殖戶1 080戶11 000頭,肉牛存欄50頭以上的養殖戶362戶,100頭以上的46戶,銷售經紀人129人。黃牛凍配改良點11個,全鎮黃牛改良全覆蓋。青貯池2 680座,容積34萬 m3,留床紫花苜蓿600 hm2。截至目前,甘浚鎮已向全國各地輸送優質牛源近40 000頭,從數量和產業情況看,已成為甘州區乃至河西地區最大的肉牛集散地。
按照全區發展思路,甘浚鎮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按照“政府抓引導、農戶抓繁育、場區抓育肥、部門抓防疫、站所抓技術、龍頭抓加工、市場抓流通”的發展模式,以祁連牧歌為依托,進一步夯實肉牛產業基礎,全面推進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把甘浚鎮打造建成全國一流的肉牛產業鄉(鎮)。
到2020年底,肉牛飼養量達到80 000頭,重點以基礎母牛建設為主,存欄達到25 000頭,新建肉牛養殖小區5個,入駐農戶260戶,改造提升養殖場區8個以上,黃牛凍配改良20 000頭以上,牛產業產值達7.8億元。
持續開展肉牛凍配改良,完成黃牛凍配改良目標,認真落實能繁母牛補貼政策,進一步提升牛源的品質。
以新建抓達標,老場抓改造為抓手,新培育10頭以上養殖戶220戶。全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加大養殖小區(場)建設力度,對當年新建高標準肉牛養殖小區,入駐養殖戶達10戶以上,采取統一建設、集中養殖,年終存欄肉牛達300頭、500頭、1 000頭以上的行政村,分別給予100 000元、150 000元、200 000元的獎勵,用于養殖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肉牛產業發展的基礎。
按照中央、省級出臺的農業保險政策,落實牛保險補貼資金,做到應保盡保,為肉牛養殖環節降低風險。
大力推廣循環農業模式,加快推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力爭規模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8%以上。
取消能繁母牛補貼的限制頭數,做到千家萬戶受益,同時加大每頭母牛的補貼金額,從而調動養殖戶的積極性。
積極落實肉牛養殖所需土地,為牛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空間。在符合環保要求前提下,可利用空置房和老舊房拆除出來的土地用于集中建設養殖小區。
鎮政府和村級動物防疫人員簽訂勞動合同,按照每個人652元保費,為其投保人畜共患病雇主責任保險,保額300 000元,妥善解決動物防疫員后顧之憂,化解潛在的矛盾糾紛。
基礎母牛養殖的特點是:精細,科技含量高,通過市場機制運行大規模大群體都不如小規模大群體,通過市場運作,大規模大群體都會被淘汰。由于基礎母牛飼養時間長,小規模大群體更利于疫病的防控。布病和結核是大規模大群體的硬傷。
由于是小規模大群體,畜牧站技術人員和村級防疫員的隊伍建設必須加強,現有的防疫體系是在實踐中發展而來,并且通過養殖業的發展而發展。這種體系有利的促進該鎮養殖業的發展,因此防疫體系的建設不能動搖。
只有技術在實踐中結合,通過實踐才能把住肉牛產業發展的技術脈搏,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技術人員的水平,并和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對接,從而促使肉牛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