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洲
(甘肅省永昌縣畜牧獸醫站,甘肅 永昌 737200)
我國生豬養殖出欄和存欄量均位列世界之首,是生豬養殖大國。隨著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頻繁往來,生豬進出口過程中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概率較大。近年受非洲豬瘟影響我國生豬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非洲豬瘟是致死率非常高的豬類傳染病,給生豬養殖業造成了嚴重危害,被我國農業農村部定為一類傳染性疫病。如何快速鑒定和診斷非洲豬瘟,并迅速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是目前畜牧防疫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課題之一。為了有效落實和做好農業農村部關于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工作,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對非洲豬瘟病原學、流行病學以及臨床診斷技術進行全面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非洲豬瘟的綜合防治措施。
非洲豬瘟屬于DNA病毒目,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是一種具有20面體結構,直徑175~215 nm,基因組全長175~190 kb,可編碼150~200種蛋白,具有囊膜的雙股線性DNA病毒。病毒的結構很復雜,結構蛋白有28種。在感染細胞內可檢測到100種以上病毒誘導的蛋白質。病毒在細胞培養能引起細胞病變,并能吸附紅細胞。非洲豬瘟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很強,在室溫中保存18個月的血清或血液仍可分離到病毒。
豬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主要通過帶病豬和發病豬體液、排泄物、生殖道分泌物以及血液等進行傳播。軟蜱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媒介和中轉宿主,該病毒也是目前唯一的蟲媒DNA病毒。由于非洲豬瘟病毒長期在軟蜱和野豬感染圈中互相依存,導致該病毒難以徹底根除,并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感染家豬。此外,被病毒感染的豬肉及其肉制品,被污染的水源、飼料、養殖器具以及泔水等都將成為病毒的傳染源。
由于非洲豬瘟病毒發病癥狀與其他豬瘟病毒比較相似,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容易出現誤判,因此對該病毒臨床初步診斷進行研究有利于及早發現非洲豬瘟疫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控。在近年來的臨床研究中,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后其潛伏期約在4~19 d,發病癥狀以持續高熱為主,在臨近死亡前體溫會明顯下降,皮膚可見有明顯紫色病斑,在腹部皮膚會出現干裂性壞死病灶,該特征與其他流行性豬瘟癥狀具有明顯區別,并在局部皮膚上會出現針狀出血點;在非洲豬瘟病毒發生后,豬腹腔淋巴結出現與血瘤類似的明顯性出血,淋巴結通常會呈大理石狀。一般流行性豬瘟在注射過疫苗的豬群中發病極少,若已經注射過豬瘟疫苗的豬群中出現豬瘟疫情,并且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即可初步診斷為非洲豬瘟疫情,但初步診斷并不能作為嚴格的確診依據,還需要進行準確、可靠的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方法較多,其中準確度高、操作簡單并且可與一般豬瘟進行有效區分的方法,主要有免疫熒光試驗法和動物接種試驗法兩種。在進行實驗室診斷之前,需要抽取發病豬血液,通過進行抗凝處理后加入青霉素和鏈霉素等抗生素進行處理備用。免疫熒光實驗法可對非洲豬瘟病毒進行快速診斷,在實驗室診斷中應用較多。該方法首先將出現非洲豬瘟臨床癥狀的豬進行抽血并制作血涂片或者白細胞涂片,在進行剖檢時可制作淋巴結切片,然后用非洲豬瘟熒光抗體對涂片或切片進行染色處理,染色完后在顯微鏡下進行檢驗觀察,倘若在淋巴細胞內核旁有熒光顆粒出現,可診斷為非洲豬瘟病毒。動物接種實驗法準確度比較高,但其檢驗耗時長、投入大,在實驗室檢驗中應用較少,該方法主要通過將帶病毒血液對不同免疫豬進行注射,對一般豬瘟免疫和未免疫的相同健康豬進行注射后臨床觀察,通過其發病時間和發病癥狀來判斷是否感染了非洲豬瘟病毒。
結合豬場非洲豬瘟綜合防治要求,在降低這類疫病發生率的過程中,應注重對生豬引進過程的嚴格把控。對于養豬過程中引進的生豬,需要進行隔離觀察,至少19 d,且在當地獸醫的指導下實施好相應預防操作;建立好生豬引進過程的檢疫機制,并將其實施到位,避免攜帶病菌的豬進入養豬場。同時,對引進后的生豬進行疫病預防,做好相應的記錄工作,確保豬場非洲豬瘟綜合防治工作落實有效性。
在生豬飼喂過程中,應注重科學有效飼喂,做好生豬飼喂計劃,從而有效提升豬群健康水平。生豬飼喂過程中禁止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進行飼喂,避免給非洲豬瘟傳播創造有利的條件,并滿足公共衛生安全及生態環保要求,確保養豬過程中的生豬飼喂的科學有效性;飼喂人員要規范操作行為,實施好合理有效的生豬飼喂計劃,標準化科學養殖。
養殖戶要定期對豬進行檢查,結合豬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調整飼料配比,確保營養均衡。此外,飼養人員應開展好豬活動區域的日常清潔工作,及時清除雜物,改善其活動區域的清潔狀況,為豬群提供良好的活動環境。豬群出欄后需要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處理,實施好通風換氣操作,為后續的飼養工作安全開展提供科學保障。
非洲豬瘟的傳入途徑有很多,如從疫區或經第三方口岸進口活豬,豬感染制品未經安全處理等。同時,還包括野豬和昆蟲等。為此,做好入境檢查工作,對非法夾帶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要進行嚴厲打擊,強化管理海港、航空港所產生的生物垃圾。此外還需要采用多種監督方式,嚴格落實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