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及其發射使用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統也有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相關單位參與研制。
12月17日凌晨1時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后,軌道器與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約5000km處正常解鎖分離,軌道器按計劃完成規避機動。凌晨1時33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約120km處,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約為11.2km/s)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下降至預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躍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后開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進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
在降至距地面約10km高度時,返回器打開降落傘完成最后減速并保持姿態穩定,隨后在預定區域平穩著陸。負責搜索回收任務的測控與回收系統技術人員及時發現目標,有序開展回收工作。
按計劃,回收后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后,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同時,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成功實現了多方面技術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對于我國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完善探月工程體系、開展月球科學研究、組織后續月球及星際探測任務,具有承前啟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全球首款大型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
1月6日,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國內首架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Ⅰ”在甘肅金昌成功首飛。“甘霖-Ⅰ”無人機項目的實施,是甘肅省人民政府與航空工業共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祁連山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15時24分,“甘霖-Ⅰ”從金川機場滑行起飛。飛行過程中,“甘霖-Ⅰ”防除冰、大氣探測、催化劑播撒等功能正常,系統穩定,性能滿足項目要求。16時1分,“甘霖-Ⅰ”平穩著陸,首飛圓滿成功。“甘霖-Ⅰ”人工影響天氣項目是我國首次利用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世界首創,為全球氣象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在翼龍-2無人機基礎上改進研制成功的“甘霖-Ⅰ”是人工影響天氣領域的大型無人機系統。“甘霖-Ⅰ”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成本低、工作時間長,其機翼掛點多、承載能力大、拓展能力強,較有人機具有明顯優勢。該型無人機具備遠距離氣象探測能力、大氣數據采集能力和增雨催化劑播撒能力,同時擁有可靠的防除冰能力,具備復雜氣象條件下的作業能力,極大提高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效能。作為生態修復的“科技制高點”,突破了大型無人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關鍵,豐富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手段。
華中科技大學研制并交付使用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1月3日宣布,團隊歷經15年潛心研究,在量子重力儀研發方面取得突破,近期成功研制并交付有關行業部門首臺高精度絕對重力儀。經過多個點位的雙盲測量評估,以及多家單位的專家綜合評定,該儀器精度達到微伽水平,受到用戶好評,已順利通過驗收。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成立30余年來,一直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作為重要科研方向。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帶領下,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團隊歷經15年潛心研究,攻克了物質波干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于2013年將量子重力儀的分辨率提升至國際最好水平,并保持至今。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耗時30年測出世界最精準引力常數,在聚焦前沿的同時,瞄準國家需求,研制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型化量子重力儀裝備,為量子重力儀走出實驗室、服務國家需求,邁出了堅實一步。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自主研制量子重力儀的成功交付,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選項,更能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
研華推出EPC-T4286緊湊型嵌入式工控機
近日,研華科技推出EPC-T4286嵌入式工控機,作為研華EPC-T系列的最新產品,EPC-T4286具有體積小巧、性能強勁的特點。EPC-T4286搭載第九代Intel?CPU平臺,具備強大的計算性能和豐富I/O端口,可為自助服務終端等各類小型化行業應用提供理想解決方案。
研華EPC-T4286產品尺寸僅為188mm×188mm×44mm,體積約比上一代產品小了1/3,其外形小巧,高度僅1U,可輕松集成到超薄服務終端中,節省空間/物流/倉儲成本,但是功能上並沒有打折扣。
研華EPC-T4286搭載Intel i7 CPU 65W,能夠輕松執行AI算法、機器學習和其他高性能計算任務,具有6個COM端口、6個USB端口和3個LAN端口,支持服務終端所用的大多數外圍模塊。
研華EPC-T4286的散熱系統搭配特定的Intel CoreTMi處理器,能夠支持系統在高達50℃的環境中運行。電子部件、電纜和外殼均采用精心設計,旨在滿足工業ESD和EMC的要求,適于各類小型化行業應用需求。該產品可搭配研華DeviceOn軟件解決方案,可遠程管理邊緣計算機,即時監控硬件和軟件,避免發生系統故障,節省維護成本與人工成本,增強產品可靠性。
倍福推出TwinCATMTP,實現過程工業中信息物理系統的模塊化
倍福最新推出的 TwinCAT MTP 自動化軟件可以用于創建具有自動生成代碼功能的 MTP 項目,為集成到 TwinCAT 開發環境中實現高效模塊開發鋪平了道路。
MTP 解決方案基于擁有自己的控制系統的智能模塊,它描述了一個位于模塊控制器和上位控制系統之間的接口。這個任務可以通過分布式控制系統(DCS)來表示的流程編制層(POL)完成。MTP 自身是以描述文件的形式對模塊進行描述,從模塊開發導出后再導入到上位控制系統。它包含 POL 通過OPC UA與模塊建立數據交換所需的所有信息。
TwinCAT MTP將用于過程控制設備中具有MTP功能的模塊開發設計,可直接集成到TwinCAT開發環境中。它提供了從模塊定義、MTP導入/導出到自動生成代碼的全部選項,可以通過多個接口為特定用戶進行定制,以規劃各種自動化項目。有了這個全新的TwinCAT功能,用戶無須具備專業知識即可使用,從而讓模塊開發人員可以專注于實際控制邏輯。
TwinCAT軟件可以通過TwinCAT MTP Runtime和TwinCAT MTP Engineering產品集成MTP解決方案。TwinCAT開發環境包括一個項目管理庫,其中TwinCAT MTP開發被作為其自身的項目類型集成在庫中。TwinCAT MTP Runtime 由 IEC 61131-3編程庫構成,該編程庫由TwinCAT MTP生成代碼,該代碼用于實現相應的接口指令。此庫中描述的功能塊確保能夠通過OPC UA接口進行表示。因此,TwinCAT OPC UA允許POL 能夠按照VDI/VDE/NAMUR 2658標準第1~4項中提出的要求訪問數據。
PickeringInterfaces公司發布兩款第三代PXIExpress機箱
Pickering Interfaces公司近日發布了新款8槽和18槽的PXIe機箱42-924和42-925,用于高性能的臺面或機架安裝的應用。兩款機箱均具有智能機箱管理系統,該系統可監控電源電壓、內部溫度和冷卻風扇的速度。
Pickering的42-924 8槽機箱提供7個混合插槽,增加了應用靈活性;42-925 18槽機箱提供一個PXIe系統槽、一個PXIe時序槽和16個混合槽,具有很強的通用性。任何3U的兼容PXI、PXIe或cPCI的模塊都可以安裝于這兩款機箱的模塊槽內。
這兩款機箱高度為4U,具有大容量的系統電源,分別為額定400W(8槽)和2400W(18槽);高效的風扇和直接對流設計確保最大程度地冷卻PXI模塊,使機箱可以在0~50℃的擴展環境溫度范圍內運行;機箱設計為前后冷卻風路,不需要為機架安裝的設備之間保留氣流空間,從而提高了儀器密度。另外,機箱的當前狀態可以通過后面板上的端口進行遠程監控。
Pickering的新款機箱還具有其他一些實用的功能,包括低噪聲、外部時鐘以及標準產品已包括的機架安裝把手。
英國比克科技發布新一代8.5GHz矢量網絡分析儀
英國比克科技最新發布的PicoVNA108具有低成本、小尺寸和便攜型的優點。PicoVNA108支持的頻率最高可達8.5GHz,動態范圍可低至-124dB。PicoVNA108為多個測量提供了新的“基于觸發保存”的同步方式,此功能使得在條件變化或多路測量路徑的情況下進行測量結果的同步和對比變得更加方便。該新增加的功能加上已有的集成bias-Ts,將有助于加快批量測試和器件的特征描述。PicoVNA108還為四接收機架構添加了偏移頻率功能,并支持從PicoVNA 3軟件中同步和控制PicoSource AS108 8 GHz射頻信號合成器。這種儀器合作關系允許使用PicoVNA108進行射頻混頻器和射頻/中頻系統特性化測試。PicoVNA108也支持與其他主流的第三方信號發生器進行配合。
PicoVNA108具有高性價比,可在190μs的時間內提供四個S參數,動態范圍和精度都很高,這為專業用戶節省了大量的成本,使得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教學和業余用戶都能負擔得起。其價格可與傳統的低成本單端口設備甚至類似帶寬的標量網絡分析儀相媲美。
PicoVNA支持兩種標準校準模型:具有低成本的SMA和PC3.5校準標準和配套的測試引線,全部采用精密加工的不銹鋼連接器。PicoVNA軟件支持8或12項校準,包括“未知直通”方法,可以使用手動、自動探測參考面移動、歸一化或基于測量得到的Touchstone文件來消除來自測試夾具的影響。標配快速傅里葉時域變換和阻抗變換。TDT/TDR曲線的系統上升時間低至58ps。
泓格發布OPCUAI/O模塊UA-7555M/UA-7560M
泓格最新發布的OPC UA I/O模塊內建OPC UA Server、MQTT Client服務的Ethernet I/O模塊、網頁服務器和I/O通道;提供雙以太網絡端口,支持Daisy Chain串接口線和IEEE 802.3af標準Power over Ethernet (PoE)。OPC UA I/O模塊,又稱UA I/O或UA-7000,模塊本身即提供工業物聯網的通信協議功能,讓用戶可依需求及環境選擇連網通信方式,直接將I/O通道的數值交由云端IT系統或現場端控制系統讀寫。
UA I/O系列在設定上提供網頁操作界面,用戶可通過網頁瀏覽器,設定模塊組態、控制模塊的輸出通道、監視模塊聯機與I/O狀態,過程簡單、快速,并且無須額外安裝軟件。
霍尼韋爾推出新一代數字化飛機客艙壓力監控系統
霍尼韋爾近期推出了可用于多種類型飛機的新一代飛機客艙壓力監控系統。新系統為全電動系統且質量更輕,可用于公務航空和支線航空。
客艙壓力監控系統(CPCMS)有助于維持和監測飛機內部氣壓。任何進行高空飛行并需要艙內空氣加壓的飛機,包括商用或公務機,都安裝有該系統。該系統通過調節進入機艙的空氣,確保高空飛行時艙內環境的安全與舒適。此外,該系統還可管理空氣壓力變化速率,以避免乘客在飛機爬升和下降的過程中產生不適。
全新的第四代系統為全電氣化系統并具有內置的檢測能力,可檢測并報告故障或問題,包括系統的手動備用部分。隨著系統可靠性的提高,飛機運營商承擔的系統維護工作相應減少。該系統進一步提高了傳感器的精度和響應速度,從而更好地控制客艙壓力,使客艙環境更為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