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3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禁止燒紙以降低污染并改善環境,一些人則認為這不尊重傳統清明節十多年前被定為中國的法定節假日,這是防止傳統文化遭受侵蝕的努力的一部分。如今,有關部門正嘗試消除清明節這天的一個主要儀式:為逝者燒紙。在這個緬懷先人的日子今年到來前,許多城市已啟動整頓這項千年風俗的行動。
中國北方多座城市已發布通知,禁止焚燒冥紙冥幣——稱之為安全隱患和污染源頭。近來宣布全市嚴打冥紙冥幣制售行為的哈爾濱陷入爭議。該市城市管理部門在本月初一份聲明中表示,要“讓冥紙冥幣無處可買、無紙可燒”。與該市同省的一些較小城市也已采取類似行動。這導致有關部門被批評扼殺傳統文化。
從全中國范圍看,在葬禮和相關儀式上燒紙,長時間以來被視為一種精神媒介,中國人借此向處于“另一世界”的親人寄托哀思。
為了鼓勵人們采取更環保的行為,這只是中國近年來在盡力改變的眾多風俗之一。越來越擔心年輕人正忘記傳統文化的同時,近來各地也在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有關目標包括傳統節日燃放爆竹、土葬、大操大辦紅白喜事等。
過去十年來,中國大部分城區以擔心安全和污染為由,禁止旨在驅魔辟邪的春節燃放爆竹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的葬禮改革中,近年來也發生過一些強制人們放棄使用棺槨的現象。有一些地方還對紅白喜事的操辦設定了詳細標準。
有民俗專家認為,迄今中國的移風易俗倡議仍基本上停留在政府文件層面,但這終將取決于民眾的改變。此類行動的關鍵是改變人們的觀念,引導他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此類行動的支持者表示,爆竹和冥紙冥幣引發諸多事故,且其中許多特殊場合的儀式都是基于迷信。“煙花傷人和燒紙引發火災的新聞頻繁出現。有必要摒棄那些過時的危險儀式”,29歲的上海白領南希·林(音)如是說。▲
(作者左茂紅,丁玎譯)
環球時報202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