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根平
(南昌市灣里中醫院,江西 南昌,330004)
炎性腸梗阻是結直腸術后非常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這是因為腸壁水腫造成的腸道動力衰弱、腸道動力消退引起的,臨床主要癥狀是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脹等[1]。隨著臨床專家對炎性腸梗阻的深入研究,專家發現保守治療術后炎性腸梗阻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如何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成為如今大家關注的重點[2]。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注射生長抑素治療治療結直腸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否能夠對患者起到有效的治療尚且沒有確切的答案,針對這種現狀,本院對此展開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3月我院在結直腸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94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在23-6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此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簽訂同意書。患者納入標準:(1)在結直腸術后2周發病;(2)出現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脹、排期與排便異常等癥狀;(3)患者在出現炎性腸梗阻后出現進食、排氣、排便后出現腸梗阻現象;(4)影像學檢測顯示腸壁增厚、腸腔存在積氣,但腸局部未出現狹窄。患者排除標準:(1)由腸壞死、感染、單純機械性梗阻等所引發的腸梗阻患者。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主要是禁食,胃腸減壓,調和酸堿與水、電解質紊亂,抗感染治療,可以對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還要做好對肝腎功能供的檢查及血常規檢查工作,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對患者進行相對應的治療,出現明顯蛋白血癥的患者可以對其進行靜脈輸注血漿或白蛋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注射用生長抑素,持續靜脈微泵輸入給藥,用藥劑量:6mg/d,患者腸胃功能恢復后持續給藥3-14d。
比較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表示詫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如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相關指標的變化如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相關指標的變化
在結直腸術后早期發生的炎性腸梗阻大多是因為手術時間長、手術面積比較大、身體組織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導致的,腹腔內的積血、積液、壞死或異常組織會造成腸壁非細菌性感染[2]。大多數患者在術后早期就會出現腸梗阻現象,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術后2周內,患者會出現進食量減少、腹脹、嘔吐、腹痛等顯著的癥狀,腸道蠕動功能會逐漸下降,肛門也會停止排氣、排便。影像學檢查多現實腸壁高度水腫,有氣液平面,由于與周圍組織相連,所以病變范圍會有所局限,腸管不會出現擴張。傳統治療手法治療效果不顯著,患者在術后會出現嚴重的腸梗阻現象,甚至還會導致腸瘺。最近幾年,隨著臨床對結直腸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研究的加深,臨床開始使用更加保守的治療方式取代手術治療,這使得臨床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3]。本院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在進行生長抑素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肛門排氣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治愈時間均有所改善,這表明患者的腸胃功能蠕動狀況有了較好的改善,患者的酸堿失衡狀況得到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恢復也較好,治愈時間明顯縮短。生長抑素對結直腸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可以作為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法。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結直腸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添加注射用生長抑素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腹脹狀況,還可以促進肛門排氣功能的恢復,使得患者的治愈時間大大縮短,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值得在臨床積極大范圍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