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
(延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延安,716000)
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出臺,新生兒的出生率較高,人們對于新生兒的護理關注度日益升高。傳統新生兒的母嬰分離護理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當前,母嬰同室護理模式已得到廣泛認可,此模式在臨床上獲得產婦以及家屬一致好評。母嬰同室的關鍵是新生兒出生后全天候與母親在一起,中間分離期不得超過一小時,目的是增進母子間交流,促進產婦和新生兒健康[1-2]。本文選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孕婦62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來源于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孕婦62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兩組,觀察組初產婦24例,經產婦7例;年齡22-35歲,平均(28.9±1.9)歲;陰道分娩26例,剖宮產5例。對照組初產婦25例,經產婦6例;年齡22-34歲,平均(27.8±1.6)歲;陰道分娩24例,剖宮產7例。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母嬰同室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新生兒的測體溫、更換尿布、幫助洗澡等都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共同參與式護理,具體內容:①通過護理人員的教學示范,安排產婦進行觀看和學習,積極引導產婦進行角色轉換,使其盡可能快速地適應母親這也角色變化。②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讓產婦學會如何正確進行母乳喂養以及學會新生兒的護理知識,均通過護理人員的科學指導下進行,使產婦了解新生兒這個特殊群體需要哪些外界保護。③產婦要參與到護理過程中去,護理人員需要評估產婦身體狀態,在其健康的條件下,指導產婦更換新生兒尿布,喂養新生兒以及給新生兒洗澡等,并且由護理人員指出做的優秀的方面以及不足之處,為下一次的共同參與式護理做準備。
(1)臨床效果:對兩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觀察產婦的情緒和精神面貌,煩躁不安情緒消失,情緒穩定,基本生理能夠獨自完成并且能夠力所能及幫助新生兒進行更換尿布、哺乳等,得分越高,證明產婦護理能力越好。(2)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總分100分,得分0分至59分為不滿意,得分60分至89分為滿意,得分90至100分為非常滿意。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干預,兩組護理能力均有提高,且觀察組的護理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能力情況對比(±s,d)

表1 兩組護理能力情況對比(±s,d)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tP 28.33±1.6 26.89±1.5 7.146<0.05 32.68±1.4 27.97±1.6 12.437<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8%,對照組為80.0%,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是在自我護理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的是讓患者從單純的護理接受者逐漸轉變為主動參與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保護了患者自身權益,擁有自主權,改變被動的思維方式,進而對患者康復產生積極影響。
母嬰同室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能夠使產婦在產后今早與新生兒進行接觸,對于提高產婦護理能力,維持新生兒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在母嬰同室的共同參與式護理中,需要護理人員極大的耐心去面對產婦,細心講解在護理新生兒時應該注意的問題,以便產婦能夠準確清晰和獲得照顧新生兒的關鍵信息,同時,需要產婦家屬陪同,幫助產婦完成學習任務,時刻照顧好產婦的心情和身體健康,使得產婦在于嬰兒交流的過程中產生幸福和喜悅的感覺,這不僅有利于產婦早開奶,保證新生兒正常生活需要;而且有利于產婦更早地適應母親這一角色轉換,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減少未來形成產后抑郁的概率,提高護理滿意度[3]。
綜上所述,在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中實施共同參與式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提高產婦的護理滿意度,并且有著良好的產后恢復狀態,能夠與新生兒產生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緩解產婦不良產后情緒,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使得產婦與家屬的關系呈現良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