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瑾
(西安交大一附院長安區醫院,陜西 西安,710100)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事件,一旦發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腦梗死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為腦組織提供血液支持的動脈血管出現了栓塞,血管血流受阻,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問題,從而影響了腦細胞的代謝,引發了細胞死亡。對于腦梗死患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在疾病早期,給予有效的康復治療和康復護理,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受損情況,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在本次研究中,探討了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9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分布區間為45-80歲,平均年齡為(67.77±8.1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0.5-71h,平均入院時間為(4.55±3.10)h,觀察組49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分布區間為43-78歲,平均年齡為(66.98±10.1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0.5-62h,平均入院時間為(4.95±3.71)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具體包括,對患者實施心電監護,同時,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協助醫生進行各項檢查工作的開展,囑患者正確用藥,觀察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包括:(1)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通過與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溝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然后,根據患者的真實信息反饋,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心理干預方案,幫助患者紓解不良情緒,樹立康復的信心,提升患者對治療和護理措施實施過程中的依從性。通過語言交流,幫助患者進行語言功能訓練,也可以通過音樂的形式進行發聲練習,患者病情穩定后的48h后,開展肢體康復鍛煉。同時,堅持對患者患側肢體進行按摩和針灸等措施。早期康復訓練以被動訓練為主,隨著患者的康復,逐漸發展為主動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屈伸運動。待到患者可以下床時,指導患者下床進行訓練,在患者自行活動的同時,要預防跌倒。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具體包括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生活質量水平以及護理滿意度。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詳見下表1,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SF-36評分結果對比
詳見下表2,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凸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血管類疾病的發生率也不斷攀升,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血液中的不溶性纖維蛋白、沉積的血小板都會增加,讓患者血液濃度越來越高,從而形成血栓,在特定的情況下,血栓突然脫落或者發生其他變化,就會堵塞血管,形成梗死。腦梗死在發生后,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疾病本身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生命安全,同時,還會存在一系列的并發癥后遺癥問題,而且,這些后遺癥往往與腦梗死造成的神經損傷有關。而且,這些并發癥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則會進一步加劇患者肌肉萎縮、靜脈血栓形成,同時,也會進一步增加肢體功能障礙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1]。在早期康復護理是指在患者針對性治療后,及時對患者開展各項功能的早期訓練,涉及語言、吞咽、肢體功能等方面,同時,也可以聯合穴位按摩、針灸等護理方式,促進患者各方面受損系統的盡快恢復[2]。具體在操作過程中,還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癥狀、病情嚴重程度、耐受程度。
綜上,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能夠明顯提升患者的臨床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