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元
(上饒市人民醫院,江西 上饒,334000)
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屬于常見的中風偏癱,是臨床上的一種中風后遺癥,主要是指患者一側肢體肌力功能減退,導致患者活動不利甚至不能活動的偏癱癥狀。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患者在發病時還伴有同側肢體感覺障礙癥狀,主要表現為患者對冷熱、頭痛等外界刺激沒有感覺,嚴重者還伴有有同側視野缺損,導致患者看不到癱瘓側的物品及人等,所以加強對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的治療是必要和重要的,而重要配合針灸治療則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理應重視及關注[1]。對此,本文探討了重要配合針灸治療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頭痛患者7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診斷標準。對照組患者中有20例為男性患者,有15例為女性患者;年齡為22~68歲,平均年齡為(50.1±16.2)歲;偏癱類型:左側偏癱患者有15例,右側偏癱患者有20例。觀察組患者有17例為男性,有18例為女性;年齡為24~70歲,平均年齡為(51.2±16.8)歲,偏癱類型:左側偏癱患者有24例,右側偏癱患者有11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診斷標準、性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西藥治療,即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包括靜脈點滴血塞通治療、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和胞二磷膽堿治療等等藥。觀察組:給予中藥配合針灸治療,具體如下:①中藥治療:通常情況選用標準為25g的當歸、25g的地龍、15g的山龍、20g的伸筋草、25g的雞血藤、25g的葛根、lg的術瓜、15g的桃化和15g的自芍,然后用水煎煮,藥劑服用標準為1劑/d,2次/d。②針灸治療:先選擇號患者患肢上的針灸穴位,通常情況下包括三照穴、陽陵泉穴、豐隆穴和解溪穴,然后進行針灸。針灸時要控制好進針的深度,一般控制在2~3cm的深度范圍內,進針的速度要快并快速捻轉,以縮短患者針灸疼痛時間,針灸的時間間隔為3~10分鐘1次進針,2次/d,每次的留針為30min,針灸10~28d[2]。
①臨床療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住院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住院不良事件發生率。
采用軟件SPSS21.0對所獲取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及處理,其中采用x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分別表示為“%”和“±s ”,最終比較的數據如果呈顯著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則表示為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3.64%,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的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P>0.05),但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及住院不良事件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顯著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住院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住院情況比較(±s)
注: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摔倒、治療環節遺漏及突發事件等。
組別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 不良發生率(%)觀察組對照組tP 15.6±6.2 28.5±8.5 5.8354 0.0000 4125.2±2115.6 5223.1±2356.7 1.6460 0.1070 2.3±0.2 10.4±2.5 15.4948 0.0000
中風多數情況下都是指腦中風,主要癥狀包括腦部缺血、血性損傷等,導致患者大腦神經系統出現功能性障礙,因此也被稱為又稱腦卒中,。相關調查還實現,近年來中風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因此常病發于中老年人群[2]。
要提高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治療效果,西藥、中藥及中藥配合針灸均是治療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的主要方法,但相比之下中藥配合針灸的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治療效果最佳,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住院情況。
綜上所述,西藥治療、中藥配合針灸治療均是治療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的重要方法,但相比之下,中藥配合針灸的中風病偏癱側足內翻治療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患者康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