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奇
(婁底市中心醫院,湖南 婁底,417000)
小兒肺炎喘嗽是常見的兒科臨床疾病之一,不僅具備了多發病的特點,還具有危害性大的特點,嚴重影響了患兒的身體健康,并降低了患兒的生活質量,是小兒群體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故提高小兒肺炎喘嗽治療效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而中西醫結合治療則是小兒肺炎喘嗽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已經得到了很多臨床試驗證明[1]。對此,本文作者以自己所在醫院的60例小兒肺炎喘嗽患兒為研究對象,詳細探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肺炎喘嗽60例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小兒肺炎喘嗽患兒6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所以患兒均符合我國小兒肺炎喘嗽診斷標準。30例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為0.3~5歲,平均年齡為(3.2±0.1)歲;臨床癥狀:咳嗽、喘息、咽痛和發熱患者為15例,扁桃體腫大患者有10例,肺部羅音患者有18例,白細胞增加患者有8例,肺部陰影患者有19例。30例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為0.5~6歲,平均年齡為(4.1±0.8)歲;臨床癥狀:咳嗽、喘息、咽痛和發熱患者有14例,扁桃體腫大患者有9例,肺部羅音患者有20例,白細胞增加患者有9例,肺部陰影患者有21例。兩組患者在診斷標準、性別、年齡及病例種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
西醫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發病3天以上、體溫<38℃、年齡在3個月~6歲之間、肺紋理增粗。②排除標準:心肌炎、心衰、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消化系統功能障礙、酸堿平衡失調等。中醫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其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如下:①納入標準:風寒襲肺、風熱犯肺和痰熱壅肺,其中風寒襲肺包括惡寒發熱、無汗不渴、咳嗽氣急、痰稀色白等臨床癥狀;風熱犯肺包括發熱惡風、微有汗出、咳嗽和痰稠色黃等癥狀痰熱壅肺:則包括發熱、喉間痰鳴和痰稠色黃等癥狀。②排除標準:氣血虛弱、貧血等患者[1-2]。
對照組:采用單純的西醫常規治療,即服用標準為10~15mg/kg的巴韋林(1次/日)和50~100m g/kg的頭孢唑林鈉(2~3次/日)治療,至少接受一個療程治療(3~7d),并進行行規的退熱等癥狀處理治療。觀察組: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即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麻杏石甘湯加味中醫治療,具體的重要藥材成分有:3g的麻黃、3g和杏仁、15g的石膏、9g的魚腥草、6g的二花和3g的炙甘草,可以根據病情增加黃芩、連翹、貝母和天竺黃等中藥藥材,服用標準為早晚兩次服用。
①治愈:3d內患兒的咳嗽、喘息、咽痛、發熱、扁桃體腫大、肺部羅音和白細胞增加等臨床癥狀消失且體溫、血象恢復正常;②有效:3d內患兒的咳嗽、喘息、咽痛、發熱、扁桃體腫大、肺部羅音和白細胞增加等臨床癥得到有效改善,且體溫及血象得到好轉;③無效:3d內患兒的所有臨床癥狀均沒有得到改善甚至部分還出現了惡化,相應的體溫及血象也沒有得到好轉[2]。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分別表示為“%”和“±s ”,組間數據比較具有差異性,且有統計學意義的,用P<0.05表示。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3.33%,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顯著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n(%)]
小兒肺炎喘嗽作為兒科中常見的臨床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故提高小兒肺炎喘嗽迫在眉睫。相關研究顯示,小兒肺炎喘嗽實際上使一種病毒性肺炎病癥,其發病率高達44.1%,成為了發病率最高的兒科疾病,導致小兒肺炎喘嗽病發的原因主要是小兒素體虛弱且肺臟嬌嫩,導致衛外不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痰阻氣道、肺氣閉郁等發生,從而形成小兒肺炎喘嗽[2-3]。
小兒肺炎喘嗽主要包括了西醫治療、中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三種治療方法,但相比之下,中西醫治療的效果最佳,所使用到的西醫藥物包括巴韋林和頭孢唑林鈉;所使用到中醫藥物為麻杏石甘湯,中藥藥材則包括了3g的麻黃、3g和杏仁、15g的石膏、9g的魚腥草、6g的二花和3g的炙甘草,能夠有效清肺熱、解毒消癰、祛邪宣肺和止咳平喘[3]。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對小兒肺炎喘嗽患兒進行中醫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能夠提高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