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勉華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9)
組 成:白花蛇舌草15 g,山慈菇12 g,僵蠶12 g,蜈蚣12 g,太子參15 g,麥冬12 g,八月札12 g。
功 效:消癌解毒,扶正祛邪。
主 治:惡性腫瘤(正虛毒結證)。
用 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飯后30 min溫服。
方 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為君,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僵蠶、蜈蚣為臣,化痰軟堅、通絡散結,助君藥祛瘀散結;太子參、麥冬為佐,健脾益氣、養陰生津,以顧護胃氣,益生化之源,助君藥扶正抗癌;八月札為使,疏肝理氣、解郁散結,以助君臣藥物藥到病所。
加 減:若納谷不馨者,可酌加砂仁、炒薏苡仁、淮山藥、焦楂曲等;若大便秘結者,可酌加炒枳實、瓜蔞仁、火麻仁等;若血象偏低者,可酌加雞血藤、仙鶴草、補骨脂、菟絲子等;嘈雜吐酸呃逆者,可酌加黃連、吳茱萸、瓦楞子等;有胸腹水者,酌加水紅花子、澤蘭、豬苓等。
徐某,女,66歲。初診日期:2018年2月28日。
主訴:頭暈乏力,偶有咳嗽1月余。患者2015年8月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行“左下肺葉切除術”,術后病理示:浸潤性黏液腺癌,大小為3 cm×2.5 cm×2 cm,淋巴結(-)。術后行4周期“培美曲塞750 mg d1+卡鉑450 mg d2”方案化療,后規律復查未見復發。2018年1月因頭暈頭痛至江蘇省人民醫院查頭顱磁共振成像(MRI)示:右側頂葉轉移灶,大小為16 mm×14 mm。刻下:畏風,易受涼感冒,咽癢即咳,咯痰色黃白,質黏易咯,頭暈,神疲乏力,食納可,夜寐安,大便偶偏稀,小便調。舌苔薄微黃、舌質暗紅,脈細。西醫診斷:肺癌腦轉移Ⅳ期;中醫診斷:肺積(正虛毒結證)。病機:氣陰兩虛,癌毒走注。治法:益氣扶正,化痰祛瘀。以消癌解毒方加減。處方:
太子參15 g,炒白術12 g,麥冬12 g,蜜桑白皮12 g,白花蛇舌草15 g,山慈菇12 g,僵蠶12 g,酒地龍10 g,金蕎麥12 g,魚腥草12 g,炙黃芪15 g,防風12 g,炒谷芽12 g,炒麥芽12 g,炙甘草3 g。28劑。水煎,每日1劑,早晚飯后30 min溫服。
3月28日二診:咽癢咳嗽好轉,咯痰色白量少,自汗盜汗,納寐可,二便調。舌苔薄微黃質暗,脈細。原方炙黃芪改為25 g,加炒白芥子12 g,28劑。
5月4日三診:藥后癥減,輕度干咳,咽癢,食納可,夜寐一般、夢多,頭暈較前好轉,偶有頭部脹刺感,頭頸部皮膚瘙癢,二便調。舌苔薄質暗,脈細。4月24日復查頭顱MRI:右側頂葉病灶縮小(12 mm×8 mm),周圍水腫范圍稍縮小。胸腹部CT結果較前相仿。二診方加紫草10 g、白鮮皮12 g,28劑。
6月17日四診:目前口服克唑替尼靶向治療第3天,乏力明顯,偶有咳嗽,納食一般,進食后腹脹,寐安,雙下肢輕度水腫,傍晚明顯,小便調,大便時干時稀,舌苔薄質暗紅,脈細弦。三診方去魚腥草、地龍,加川續斷12 g、桑寄生12 g、蜈蚣5 g,28劑。
8月1日五診:藥后癥減,神疲乏力好轉,皮膚瘙癢已無,無明顯發熱汗出,納寐可,夜間口中酸澀,二便調,舌苔薄白質暗紅,脈小弦。7月25日頭顱MRI:右側頂葉轉移灶較前縮小(6 mm×8 mm)。胸部CT:左肺癌術后改變,左肺少許慢性炎癥,左側胸膜增厚鈣化。四診方去紫草、白鮮皮,加焦神曲15 g、生曬參12 g,28劑。
后患者定期至門診就診,至2020年8月頭顱病灶一直穩定在5 mm×5 mm左右,且肺部炎癥基本吸收。
按:本案患者肺癌術后2年余出現頭顱轉移,為晚期患者,就診時氣虛明顯,表現為畏風怕冷易感冒,但舌苔薄微黃質暗紅、咯痰色黃白質黏又為陰虛表現,病機為氣陰兩虛、癌毒走注,治療予消癌解毒方聯合玉屏風散為主方,再予蜜桑白皮、金蕎麥、魚腥草清熱瀉肺、止咳平喘;地龍清熱通行經絡;聯合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僵蠶化痰祛瘀,縮小頭顱轉移灶及減輕周圍水腫;炒谷芽、炒麥芽調脾助運,使胃氣得復。二診時患者咳嗽咯痰明顯好轉,體質提升,故予炒白芥子,既可理氣化痰,又可通絡消腫。三診時患者復查右側頂葉病灶明顯縮小,但新增頭頸部皮膚瘙癢癥狀,故加用紫草、白鮮皮涼血活血、止癢解毒。四診時患者雖皮膚瘙癢較前好轉,但考慮口服克唑替尼靶向藥第3天,預期會出現皮炎等皮膚反應,故繼續保留紫草、白鮮皮以“治未病”,并在原方基礎上加續斷、桑寄生補益先天之本,減輕腎臟負擔,改地龍為蜈蚣加強攻毒散結功效,在前期腫塊縮小且患者體質耐受情況下乘勝追擊,以期進一步縮小病灶。五診時患者復查右側頂葉轉移灶為6 mm×8 mm,且周圍水腫灶減輕,考慮中藥克瘤效卓,為加強患者體質、改善食欲,故加用焦神曲及生曬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