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溦 李 佶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 200232)
《女科要旨》由清代著名醫家陳修園所著,書中總結了前人和作者自己的臨床心得與觀點,釋義《金匱要略》條文含義,以問答方式從調經、種子、胎前、產后、雜病、外科6個方面進行論述,全書分為4卷,約5萬余字。《女科要旨·胎前篇》全篇有十三問,以問答的方式闡述陳修園本人的觀點,并引用其他醫家的治療經驗,圍繞妊娠的調理及相關疾病的治法進行論述,涵蓋婦人妊娠期間的諸多雜病,記錄方藥、灸法和飲食調護方面的經驗,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此書成書年代較晚,語言接近現代,通俗易懂,以問答為體裁令人耳目一新。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常消耗氣血,再加上體力勞動的減少使氣滯不行,孕婦體質偏于虛弱,同時氣血瘀滯多見。本文通過采擷《女科要旨·胎前篇》的經驗,以期能為臨床診療妊娠諸病提供更多方法和思路。
1.1 安胎應根據平素體質調理歷來不少醫家認為妊娠期間孕婦體質偏熱,所以在治療上常用清熱安胎的法則。如《古今醫統大全》的安胎名方“泰山磐石散”中加用一味黃芩以清熱安胎,醫家王海藏認為“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醫家朱丹溪也認為“胎前當清熱養血為主,以白術、黃芩為安胎之圣藥”。
陳修園認為王海藏、朱丹溪的觀點主要源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的記載:“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當歸散組方為當歸、黃芩、芍藥、川芎、白術。但他也同時指出《金匱要略》中的安胎之法并不限于“當歸散”一方,“附子湯”“膠艾湯”也是用以安胎的良方,《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指出:“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可見膠艾湯主治婦人因瘀血阻于胞宮而漏下不止、胎動不安,附子湯則主治陰寒過盛的胎脹不安。
因此陳修園認為,不應過度推崇“清熱安胎”的觀點,不能一言以概之,而應辨證論治并重視婦人平素體質的偏陰偏陽,兼以考慮病情之寒熱,結合脈證,綜合論治。
1.2 保胎應令子宮常得暖氣陳修園曾遵循“當歸散以涼補安胎,白術散以溫補安胎”,雖兩方均源自《金匱要略》,但應用起來卻常常不能奏效。陳修園引用自己治療夫人半產的案例來說明:夫人懷孕三月內必墜胎,陳修園曾遵用上述法則用藥,而夫人卻連續墜胎五次。一次夫人孕三月時漏紅,陳修園赴省應試不在家中,所以由母親以四物湯加鹿角膠、補骨脂、杜仲、續斷,一服而安。陳修園從這個案例中覺悟,保胎應令子宮常得暖氣,感嘆補骨脂雖在《本草綱目》中被記載有墜胎的危險,在此案中合鹿角膠、杜仲之溫補,川芎之行氣竟有奇功。
扁鵲將胎兒譬喻為果實,果實生于春而結于夏,如果在春夏當生長而未成熟之時,忽然受非時之寒氣涼風,那么果實也會因此黃隕;類比孕胎,在胎兒正當生長之時,惟應用大補大溫之劑,令子宮常得暖氣,使命門之火即元氣充足,而能安胎,則胎自日長而有成。陳修園亦認同扁鵲所言:命門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胎孕系于命門,命門之火,即是元氣,以此養胎,故有日長之勢。惟用大補大溫之劑,令子宮常得暖氣,則胎自日長而有成。凡得胎后,預服扶胎之藥,以防漏墜,只用平補之法。
1.3 常用方劑
1.3.1 半夏人參丸加減以治妊娠惡阻對于妊娠“惡阻”,陳修園認為《金匱要略》提到的“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按照醫家注釋“渴”應當是“嘔”,即“惡阻”,指婦人懷孕嘔吐不止。他認為治療妊娠惡阻之胃有寒飲的證候可用《金匱要略》“半夏人參丸”(即干姜人參半夏丸),尤在涇云:“此益虛溫胃之法,為妊娠中虛而有寒飲者設也”,現代孫玉信教授認為干姜人參半夏丸不僅能治療妊娠惡阻,凡為寒性嘔呃皆可運用此方,該方治療寒性嘔呃以中虛寒飲為著眼點[1]。若由胃熱上行而引起的嘔吐,陳修園介紹《千金要方》將“半夏人參丸”去干姜換生姜,加茯苓、麥冬,并加大劑量鮮竹茹,效果很好。方中取半夏味辛降逆,辛則性烈,以直通其阻隔,謂與參、術同用大有健脾、安胎之功。
1.3.2 膠艾湯加減以治胞阻血證對于妊娠“胞阻”,陳修園認為《金匱要略》中所述的胞阻應與漏下、半產、半產后下血不絕、妊娠因癥而下血合并而論。因為胞阻和以上各癥都由沖任二脈所主,病名雖不同,病因卻相近,胎氣是由陽精內成,陰血外養,而半產、漏下等癥狀表示陰陽不和,陰血自結,陰結陰位,所以腹中作痛。他認為胞阻與漏下等癥,都源于陰陽失于抱負、坤土失于防護所致,唯有膠艾湯能對癥治之,“通則不痛”。
《金匱要略》用“膠艾湯”來統治胞阻、漏下諸病,“膠艾湯”組方:川芎、阿膠、甘草、艾葉、當歸、芍藥、干地黃。陳修園分析“膠艾湯”的藥物作用,認為:方中川芎、當歸通陽血,芍藥、干地黃通陰血;阿膠是血肉之品,與胞宮同類,相從以養胞宮,使得陰陽相得、歸合抱負;另外甘草緩中解急,艾葉溫暖子宮,兩者相配能補火而生土,令坤土能防。此方是調經、止漏、安胎、養血之良方。
膠艾湯是婦科常用的有效方劑,是治療婦科血證的要方。膠艾湯具有調補沖任、固經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療沖任脈虛,陰血不能內守所致的月經淋漓不斷,半產以后下血不止,妊娠胞阻下血而不因于癥瘕者。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其主治病癥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包括經、胎、產等病,臨床療效明顯[2]。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膠艾湯能有效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促進凝血因子生成和抑制纖溶系統活性,調節內分泌,養血止血及助孕安胎[3]。
1.3.3 附子湯以溫臟止痛《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云:“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少腹如扇”是指少腹作冷如被風吹的自覺癥狀。陳修園分析這一條文,認為“其胎愈脹”的“愈”是“更加”之意,從“愈”一字而推測條文中的婦人應該是素體虛寒,所以常有微脹的癥狀,現因病而更加脹滿;分析條文的脈證,脈弦是陰象,發熱提示陽浮,所以此婦人的“脹”是陰寒太盛、陽不入陰而致“陽浮”的表現。所以治療孕婦的腹脹之虛寒證應該以《傷寒論》附子湯治療。《內經》云“陽化氣,陰成形”,陽氣不足以化氣,所以表現出滿脹不適,扶助陽氣是對癥用藥。
“附子湯”組方:附子、茯苓、人參、白術、芍藥。綜合方藥組成,是以人參、白術、茯苓打底以健脾益氣,故可安胎,并以附子溫陽,芍藥緩急止痛并斂陰。陳修園引用《張氏醫通》中的一段話:“世人皆以附子為墮胎百藥長,仲景獨以為安胎之圣藥,若非神而明之,莫敢輕試也。”說明因附子性烈,很多醫者不敢用于孕婦,但張仲景能大膽使用附子以安胎,陳修園同樣認為只要用對癥就是“有故無殞亦無殞也”,附子也是一味安胎藥。且應注意條文“懷孕六七月”,此時胎元已固,使用附子較安全,如果還處在孕早期仍應謹慎。
1.3.4 當歸芍藥散以滲濕止痛《女科要旨·胎前篇》提到當歸芍藥散證:“?痛者,微痛而綿綿也。乃脾虛反受水凌,郁欲求伸而不得,故綿綿作痛,宜當歸芍藥散兼滲其濕,與胞阻之治不同。”言明當歸芍藥散所主的痛證不同于膠艾湯所主的胞阻痛證。《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云:“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胞阻腹痛是源于沖任陰陽不和,陰血自結,而當歸芍藥散所治的腹痛,是因為脾虛而水氣過盛,屈伸不得而致的隱痛綿綿。《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胃論》云“脾病,體重節痛,為痛痹,為寒痹,為諸濕痹”,治療這類腹痛,應當用當歸芍藥散滲濕以止痛。
當歸芍藥散具有養血調肝、健脾利濕的功效,主治婦人妊娠或經期肝脾兩虛,腹中拘急,綿綿作痛,頭暈心悸,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者。當歸芍藥散組成:當歸、芍藥、茯苓、白術、澤瀉、川芎。《金匱玉函經二注》云:“此與胞阻痛者不同。因脾土為木邪所克,谷氣不舉,濁淫下流,以塞搏陰血而痛也。用芍藥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利陰塞;以予芎、歸補血止痛;又佐茯苓滲濕以降于小便也;白術益脾燥濕,茯、澤行其所積,從小便出。蓋內外之濕,皆能傷胎成痛,不但濕而已也。”
2.1 臨產可予“撐法”,用保生無憂散陳修園謂保生無憂散“可救孕婦產難之災,常保母子安全之吉”,對此方贊譽不絕,“凡臨產之婦,其臟氣堅固,胞胎緊實,產前宜服保生無憂散二、三劑,撐開道路,則易生”,指出此方的療法在于“撐法”。婦人臨產服一二劑自然易生;婦人難產、連日不生的,速服一二劑也能應手取效。篇中“保生無憂散”實為《傅青主女科》的“保產無憂散”。
陳修園認為初產婦胎氣完固、腹皮緊窄,因氣血裹其胞胎,最難轉動,引用醫家普明子對此方的分析以說明其妙效。方中使用當歸、川芎、白芍以養血活血;厚樸去瘀血,用之“撐開血脈”,使惡露不致填塞;羌活、荊芥,疏通太陽,將“背后一撐”,太陽經脈最長,太陽治而諸經皆治;枳殼疏里結氣,將“面前一撐”,俾胎氣血抑而無阻滯之虞;艾穗“撐動子宮”,則胞胎靈動;川貝、菟絲子,最能運胎順產,將“胎氣全體一撐”;加黃芪者,所以“撐扶元氣”,元氣旺則轉動有力也;生姜通神明去穢惡,散寒止嘔,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甘草調和諸藥,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撐法”之神者也。
保產無憂散以其“撐”法暢達氣機,使氣機流利,以助順利生產,現代諸多研究也證實其療效顯著。楊正喬等[4]用保產無憂散加減治療羊水過多,田麗穎團隊應用此方治療妊娠水腫[5],楊林華等[6]研究表明本方有促進妊娠足月孕婦自然分娩的作用,胡玉英等[7]使用此方治療妊娠特發性黃疸,均收效良好。郭雯雯等[8]研究發現保產無憂散對于預防新生兒黃疸也有顯著療效。
2.2 陰部開閉失常應予補益元氣陳修園指出,交骨不開,陰門不閉,子宮不收,都由元氣不足導致,治療應以補元氣為法。“交骨不開”,即恥骨或骶尾關節不開,可引起難產,陳修園指出此時可使用大劑量人參、童便加入芎、歸劑中,以助其氣血,見效迅速。“陰門不閉”,即產后陰道外口不能閉合,可應用十全大補湯倍人參、肉桂,補而斂之。“子宮不收”,即產后子宮脫垂,可以補中益氣湯加酒芍一錢、肉桂五分,補而舉之。他反對張石頑使用“加味芎歸湯”,認為其矯枉過正,可能導致瘀血留滯,加重病情。
3.1 得平脈而辨為孕脈《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陳修園分析此條文背景是婦人經水不行,卻“得”平脈,經水不行就不可為無病之人,而平脈乃為無病之脈,故曰“得”也,有喜出望外之意。其中“陰脈小弱”者,因為陰脈屬下焦尺部,小弱為血滯之病脈。即《內經》所謂婦人有孕,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旨也。
3.2 胎孕脈的四順四逆陳修園指出,“凡胎孕弦、緊、滑、利為順,沉、細、微、弱為逆也”。孕脈雖一般認為多滑脈,但整個孕期當中脈象難免因生活情志、勞倦、時節之氣改變而發生變化,所以醫者在診脈時,也應把握脈象的變化尺度,“弦、緊、滑、利”的脈象則無大礙,“沉、細、微、弱”的脈象則有危險。
綜上,陳修園在《女科要旨·胎前篇》中總結前人與自己的臨床心得,認為安胎應根據婦人平素體質調理,保胎應令子宮常得暖氣。陳修園先生尊崇經典,遣方用藥常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藥,如半夏人參丸加減治療妊娠惡阻,膠艾湯加減治療妊娠胞阻,附子湯治療臟寒腹痛,當歸芍藥散滲濕止痛。在臨產方面,他贊譽“保生無憂散”以“撐法”奏效,指出元氣不足致陰部開閉失常治療應補益元氣。陳修園先生博覽古今,批判性繼承前人的觀點,有自己獨到的見地,這樣的精神也值得當代醫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