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棟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指導:單兆偉
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伴或不伴增生(化生)為表現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病變程度并不完全一致,需要依靠檢查檢驗進行診斷,發病機制復雜。中醫學認為根據胃腑體陽用陰的特性,可概括其病機為體用失常,通降失司。
單兆偉教授是全國名中醫,孟河學派傳人,曾師從張澤生教授,盡得薪傳,單師學驗俱豐,醫術精湛,臨床治療本病每獲良效。筆者跟師多載,獲益良多,現結合其經典案例,將單師辨治本病之經驗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黃帝內經》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四圣心源》云:“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脾胃為中州之臟,脾胃的功能聯系也是體用之間的相互關聯,胃的“磨谷”則有賴于胃腑陽氣的溫煦、推動及陰液的濡潤,使脾胃氣機升降有序。氣乃萬物之根本,可凝聚形成有形之體,亦是各功能動態變化“用”的表現,《內經》中早有“形之不足,溫之以氣”,“百病生于氣”之論。單師指出萎縮性胃炎患者虛實夾雜,多有焦慮及恐癌情緒,治療時應剛柔相濟、順氣開郁,在選用白芍、麥冬柔潤之品的基礎上,可加用紫蘇梗或白蒺藜以防呆滯氣機,調暢樞機。《藥品化義》曰:“蘇梗,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和緩不燥,具有理氣寬中之效,治療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效佳;白蒺藜,稟陽明金氣,氣味苦溫則屬于火,《本草崇原》曰其“主治肝木所瘀之惡血……久服則陽明土氣盛,故長肌肉”。兩藥相伍臨床效佳。
《周易探玄》云:“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指出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之妙用也。《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單師指出胃分陰陽,古語云“胃以陽體而合陰精,陰靜則降”,是以謂之,胃腑體陽而用陰。“體陽”是指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具有溫陽之特性;“用陰”是指胃腐熟水谷之重要物質,具有液狀而濡潤之特性。體用正常則水谷容易腐熟,消化充分;若體用失常,則胃腑氣血津液出現異常,久則引起多種脾胃疾病。單師指出萎縮性胃炎病情更為錯綜復雜,虛實因果相關聯,實中有正虛,虛中常夾實,可能由于久病損胃氣,中焦陰液不足,精微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無以敷布全身。萎縮性胃炎患者日久不欲飲食或食后飽脹痞滿,實為中焦脾胃不足之癥,養陰益胃貴在柔潤,藥選南北沙參、麥冬、天花粉等清潤之品。但中焦如漚,少佐橘皮絡、姜半夏以和胃消導、醒脾蘇胃。若患者舌苔白膩,不欲飲水,藥用木香、砂仁、白術、蒼術、厚樸潤燥并用,脾胃同治。
《醫門法律》言:“人身脾胃之地,總名中土,胃之體陽而用陰。”《醫源·臟腑體用相資說》曰:“體用相資之道也,內而臟腑,莫不皆然。”單師指出胃陰者即胃之津液也,為胃腑之根本;胃陽者即胃之受納腐熟之功用也,必賴胃陰之濡潤。萎縮性胃炎是由胃黏膜屏障作用被破壞而產生病變,影響腐熟功能,以致精微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引起體用失常,通降失司,治療應以標本兼治、通補并用為原則。“通”治標實,根據氣滯、濕滯、食滯、瘀滯之不同而有變化,但若耗氣動液,則忌山楂、萊菔子。“補”治本虛,依虛而補之有別,多選清補疏補之法。單師善用葛根一味,葛根生津通脈,又能升清止瀉,鼓舞胃氣,《本草正義》云:“葛根氣味皆薄,最能生發脾胃清陽之氣”,《本經逢原》曰:“葛根輕浮,生用則升陽生津,熟用則鼓舞胃氣。”另可選用谷芽及麥芽治療萎縮性胃炎出現的納谷不馨、脘腹脹滿等癥狀,臨床效佳。谷芽、麥芽皆入脾、胃二經,麥芽甘而微溫,消食和中,具生發之氣,《本草述》云:“微咸能行上焦滯血,使營和而衛益暢”,單師指出因麥芽力猛,對于老年萎縮性胃炎患者或元氣中虛者,臨證宜詳察病情,慎而擇之。
《神滅論》云:“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脾胃論》云:“形氣俱虛,乃受外邪,不因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指出形與神俱、體與用俱存乃可御外邪,盡終天年,在闡述體用關系或藥物功用、調治臟腑、養生御邪方面具有指導性作用。單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中州之臟,正如《脾胃論》云:“胃虛則臟腑經絡無以受氣而俱病”,萎縮性胃炎患者多脾胃升降失司,情緒焦慮,其虛益甚,健康狀況日衰,即有形成惡變之可能,治療上應正本清源、輕清靈動以御邪強身。單師常選用合歡皮、百合、烏藥以寧神清體,通達宣暢。合歡皮甘平,歸心肝經,可安神解郁、活血止痛,對于胃脘痛兼胸悶者效佳,《本草衍義補遺》謂其“補陰有捷功”。百合、烏藥同用取百合湯之意,百合湯出自《醫學三字經》:“百合湯,治心口痛,服諸熱藥不效者,亦屬氣痛”,百合寧心安神,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可防癌抗癌、提高機體免疫力;烏藥稟春天暖木之氣,陽之所至則外邪無以而入,不傷正氣。三藥同用則事半功倍。
劉某某,女,71歲。2020年5月12日初診。
主訴:胃脘脹痛反復半年余。刻下:胃脹胃痛明顯,口中異味,夜寐不佳,多夢易疲勞,自汗頭昏。舌質淡、苔薄,脈細。查胃鏡示:慢性胃炎伴增生、膽汁反流,幽門螺桿菌(-)。病理示:(竇小)中度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局部腺體增生;(竇大)輕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急性活動性,個別腸化,局部淋巴組織增生。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中醫診斷:胃痞病(脾胃虛證)。予以清幽養胃方化裁。處方:
太子參10 g,炙黃芪10 g,麩炒白術10 g,炒薏苡仁15 g,仙鶴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百合15 g,黃芩炭10 g。14劑。水煎,每日1劑,少量頻服。囑調暢情緒。
5月26日二診:諸癥緩解,治守原意。
隨訪3個月,未再復發。
按:患者老年女性,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辨證屬脾胃虛證。清幽養胃方為單師自擬方,方中太子參、白術固無形元氣;薏苡仁健脾補中、解毒散結;黃芪補氣固表;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仙鶴草收斂止瘡,強壯補虛;黃芩、百合為其常用藥對,可養陰潤燥、涼血止血。百合味甘性微寒,入肺、心二經,是清肺潤燥、寧心安神的藥食兼用之佳品,尤其擅長治療胃陰不足、虛熱有余等病癥;黃芩味苦性寒,輕虛上行,《本草綱目》認為它能治療諸失血,對熱入血分、迫血妄行者常有良效,可選用黃芩炭,以緩和其寒涼之性,以免體虛老人不能耐受。二診,患者諸癥緩解,體現單師臨證處方簡約嚴謹,重視整體觀念,故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