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奇 趙 菁 王欣彤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南京210029)
指導:方祝元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要》[1]指出: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心血管病導致的死亡仍是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高血壓患者為2.45億,是心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且高血壓患者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的心血管綜合征,研究發現即使通過西藥降壓使血壓達標,仍有部分患者出現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且藥物不耐受情況也多有發生[2]。多項研究表明,中醫藥在協同降壓、改善癥狀、延緩靶器官損害以及減輕藥物不良反應方面優勢明顯[3-4]。方祝元教授為首屆岐黃學者,江蘇省名中醫,從事臨床工作30余年,博采眾長,守正創新,堅持以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為指導原則,在臟腑辨證和八綱辨證基礎上,結合氣血津液辨證,提出治療高血壓要五臟同調、天人合一,從而實現人、病、理、法、方、藥六位一體,臨床療效顯著。
高血壓可歸屬于中醫學“頭痛”“眩暈”“脈脹”“風?!钡确懂燵5-7]。方教授認為,高血壓主要病位在肝腎,涉及心肺脾三臟。本病的主要病因有情志不遂、年高腎虧、病后體虛、飲食不節等,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主要病理因素為風、火、痰、瘀、虛,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臨床上常見的證型有風陽上擾、痰濕中阻及肝腎陰虛。方教授認為,高血壓的中醫藥治療臨證需重視五臟之間關系,辨主臟,兼顧他臟,調氣和血,以期陰平陽秘,從而實現中醫藥“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既變防衰”的三個層次全程防治高血壓的特色和優勢[8]。
2.1 肝腎同治 肝腎同位于下焦,肝為將軍之官,腎為作強之官。肝主疏泄,可調暢氣機,促進脾的運化功能,并調暢情志、主藏血?!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薄端貑枴ちo大論》云:“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睔v代醫家認為高血壓病位主要在肝,忿恨嗔怒太過,肝失條達,肝郁化火,肝陰耗傷,風陽擾動而發本病。方教授認為,高血壓主要當從肝腎二臟論治,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多見肝陽上亢,中老年人或病程日久者肝腎陰虛證型偏多。從肝臟論治,要重視“風、痰、火”三大病理因素。方教授治療首重平肝陽,結合天麻鉤藤飲經典方,自擬了平肝益腎方以平肝潛陽、清火息風,且常重用牛膝至30 g以引血下行;其次疏肝氣,肝為將軍之官,善條達,喜柔順,肝氣疏則全身氣機升降有序,氣血運行正常,常用柴胡疏肝散或丹梔逍遙丸加減化裁;最后勿忘柔肝養肝陰,肝臟體陰而用陽,長期服用平肝疏肝之品或久病均易傷肝陰,臨床常佐以當歸、白芍、石斛等養陰柔肝,療效較好。腎為水臟,主藏精納氣,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景岳全書》云:“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备髋K腑陰陽氣血失調,或疾病至終末期都會引起腎臟病變。方教授認為肝腎陰虛是高血壓另一個主要證型,若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肝腎陰虧,水不涵木,陰不維陽,陽亢于上,而發本病。方教授依據大量臨床觀察,結合中醫理論及目前最新研究進展,提出高血壓腎損傷及相關代謝障礙的主要病理機制是肝腎陰虛、陰虛陽亢、瘀阻腎絡,并依據清肝補腎、化瘀通絡治法研發特色院內制劑——潛陽育陰顆粒,主要由鬼針草、制首烏、酒萸肉、玄參、川牛膝、澤瀉等組成。多項臨床研究表明該制劑具有協同降壓、降低尿蛋白、改善高血壓腎損傷的功效[9-11]。
2.2 心肺同調 心肺同居上焦,心為君主,肺為相傅。心主血脈;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輔助心臟調節氣血運行。全國名老中醫王清海教授結合中醫經典理論,以血脈辨證為基礎,首次提出以“脈脹”作為高血壓的中醫病名進行辨證論治[7]。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12]認為,高血壓的發病雖以肝為主,但與心的關系也甚為密切,特別是后期常見肝心同病,提出氣血失調是高血壓發生發展的病理基礎。方教授認為心肺二臟在氣血的生成和運行中起著重要作用。心主血脈,上朝于肺,肺主宗氣,貫通心脈,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血的運行雖為心所主,但必須依賴肺氣的推動。積于肺部的宗氣,必須貫通心脈,得到血的運載,才能敷布全身,保持血壓的穩定。結合經典理論及臨床診治經驗,方教授在治療因肺氣不宣、氣血失和而引發的高血壓時,重視宣通肺氣、調和氣血,除選用調養氣血之方如歸脾丸之外,亦采用調養肺氣之法,臨證對于高血壓伴肺氣失宣的患者,如高血壓伴鼻炎、咽炎、咳嗽,甚則可伴便秘(因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閉可表現為大便干結),常在方中加桔梗、杏仁通達肺氣,使氣暢則血和。
2.3 顧護脾胃 脾胃位于中焦,橫膈之下,主運化、升清、統攝血液,為倉廩之關,氣血生化之源。脾為后天之本,歷代醫家十分重視脾胃,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四季脾旺不受邪”等觀點。結合前人經驗,方教授認為脾胃功能失常與高血壓發病密切相關。全身氣血津液均依賴脾胃運化之水谷精微的濡養,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導致氣血陰陽虧虛以及氣滯、痰凝、血瘀等病理因素而引起高血壓?!鞍俨〗杂善⑽杆ザ保委煾哐獕呵卜接盟帟r要以顧護脾胃功能為先,顧護脾胃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依據《金匱要略》中的“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其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即未病先防;其二依據《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中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診治疾病過程中要重視顧護脾胃功能,從而延緩疾病加重進程,加速疾病康復,提高臨床療效,即達到“已病防變,既變防衰”的目的。具體治療方面,方教授提出脾氣要運,施治時要秉承“胃以養為喜,以適為度,以和為期”的原則,輕清萬化。治療痰濕中阻者,臨床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二陳湯等加減化裁,補中有運,使補而不滯,同時能利水滲濕化痰以祛邪;治療氣血虧虛者,常用歸脾湯化裁,補益氣血以降壓。
徐某,男,38歲。2017年6月30日初診。
主訴:頭暈間作2月余?;颊叽_診高血 壓2月 余,血 壓 最 高 達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頭暈間作,至江蘇省人民醫院就診,考慮高血壓,予纈沙坦膠囊(代文)、富馬酸比索洛爾片(康忻)降壓治療,血壓控制尚可,頭暈未見明顯緩解。后至我院就診,予聯合潛陽育陰顆粒治療后,血壓波動在140~150/90 mmHg,頭暈緩解,時有頭昏,余無其他不適。為求進一步控制血壓,緩解癥狀,求治于方教授。查體:血壓152/98 mmHg,心率84次/min,舌質紅、苔微黃偏膩,脈小弦。輔助檢查:總膽固醇7.2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5.06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1%;B超示脂肪肝。西醫診斷:高血壓;中醫診斷:眩暈(肝陽偏亢,風陽上擾)。治以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予天麻鉤藤飲加減。處方:
天麻15 g,鉤藤15 g,沙苑子15 g,白蒺藜15 g,杜仲10 g,桑寄生10 g,川芎10 g,川牛膝10 g,炒梔子8 g,炒白術12 g,炒白芍12 g,法半夏8 g,炒陳皮6 g,百合15 g。28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17年7月30日二診:患者血壓已達標,癥情緩解。
后長期在我院門診就診,以天麻鉤藤飲為基礎方加減,堅持服用中藥湯劑及潛陽育陰顆粒治療,血壓達標。
2018年2月27日復診:病史同前,患者近來血壓波動在140/90 mmHg左右,頭昏頭重,晨起及下午比較明顯,心悸陣作,無胸痛,胃納可,夜寐安,二便調。查體:血壓144/96 mmHg,心率100次/min,舌偏紅、苔薄白,脈弦數。予天麻鉤藤飲加減,處方:天麻30 g,鉤藤20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川芎10 g,牛膝10 g,葛根10 g,川黃連10 g,桂圓肉6 g,生甘草8 g,炙甘草8 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18年3月6日復診:藥后患者血壓平穩,自測心率在80次/min左右,晨起偶有頭暈口苦,頭昏頭重不適明顯緩解,胃納可,夜寐安,二便調。查體:血壓136/78 mmHg,心率92次/min,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癥情平穩,予2018年2月27日方,生甘草、炙甘草均改為10 g,14劑。
后長期門診隨診,患者于2018年開始停服西藥代文、康忻,堅持服用中藥及潛陽育陰顆粒治療,血壓控制達標,癥情平穩。
2019年9月17日復診:患者長期服用中藥,一般情況可,血壓控制在120/80 mmHg,平素手足心自覺發熱,夜間有盜汗,納可,大便黏,夜寐可。繼予天麻鉤藤飲加減,處方:天麻20 g,鉤藤20 g,沙苑子15 g,炒蒺藜15 g,川芎10 g,牛膝10 g,鹽杜仲12 g,槲寄生12 g,焦梔子10 g,紅景天15 g,凈山楂15 g,制何首烏15 g,蓮子心6 g,黃連6 g,龍眼肉8 g,生甘草6 g,炙甘草6 g,蛹蟲草15 g,生薏苡仁15 g,靈芝15 g,馬齒莧15 g。21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19年10月22日復診:患者手足心灼熱感消失,偶有頭暈,多在晨起發作,發作時測血壓正常,無惡心嘔吐,無視物旋轉,可自行緩解,飲食尚可,睡眠正常,二便調。查體:血壓130/88 mmHg,心率99次/min,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觀察患者舌質紅絳較前減輕,舌苔較前滋潤,此為心火稍降,脾氣漸長。予2019年9月17日方加蒲公英12 g,14劑。
后繼續門診隨診,患者血壓平穩,無明顯不適。
按:本案患者病程可分前、中、后三期,在平肝潛陽基礎上,根據病情,兼顧五臟并調。前期:患者為中年男性,高血壓診斷明確,四診合參,中醫診斷為“眩暈”,病位在肝腎,證屬肝陽上亢,治以平肝息風、補益肝腎,方用天麻鉤藤飲化裁。方中天麻、鉤藤平肝息風,為君藥;沙苑子、白蒺藜補益肝腎、平肝祛風,共為臣藥;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牛膝引血下行、兼益肝腎,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炒梔子清肝瀉火以平肝陽,共為佐藥;百合養心安神;結合有高脂血癥病史,酌加炒白術、半夏、陳皮以健脾除濕化瘀。中期:患者血壓控制尚可,心悸陣作,以益氣復脈、交通心腎為原則,方以炙甘草湯、交泰丸加減,在平肝潛陽方基礎上加生甘草、炙甘草益氣復脈,川黃連、桂圓肉清心瀉火、引火歸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后期:以清腸腑濕熱為大法,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為心之離腑,一臟一腑,一上一下,轉利樞機合為表里,強調心病可及小腸,小腸病亦可反作用于心。常用馬齒莧、蒲公英清小腸之熱,降心之虛火。方教授在診治高血壓過程中強調中醫整體觀,認為五臟六腑生理功能雖各有專司,但五臟之間生理上密切相聯,病理上相互影響,通過五臟同調,來達到中醫藥全程防治高血壓的目的,從而實現機體陰平陽秘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