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粉
(泰州市姜堰中醫院,江蘇泰州225500)
指導:汪受傳
汪受傳教授為中醫兒科學專家,第四、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屆全國名中醫。汪老著有《審思齋幼幼論叢》系列叢書,書中詳細闡述“伏風”理論,令人耳目一新[1]。“伏風”與“新感”相對應,指潛伏于體內的病邪,乃內風中的一種特殊之風,藏而不露。一旦遇有外邪侵襲,聞到、嗅到或皮膚接觸到特殊氣味或敏感物質,則一觸即發,引動“伏風”,輕者致人不適,重者致人亡命。兒科臨證發現:“伏風”易合濕邪,侵襲肌表則可見奶癬、濕疹、蕁麻疹等;“伏風”易挾宿痰,交阻于胸中,一旦外風引動“伏風”“宿痰”則發為哮證。鑒于此,一旦遇有“伏風”潛藏者,應將驅除“伏風”作為治療關鍵。冬季天氣寒冷,風、寒、濕較甚,小兒臟腑嬌弱,衛外不固,常易感受外邪而引動“伏風”為病。冬病冬治俗稱“三九貼”,是根據中醫臟象學說理論在冬季針對虛寒體質及寒濕體質人群選擇熱性藥物進行穴位貼敷的一種中醫外治法,通常選穴為陽經穴位加疾病特定穴,具有振奮陽氣、驅除寒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筆者遵循汪老提出的治風六法——散邪消風法、除濕消風法、涼血消風法、養血消風法、豁痰消風法、固表御風法,配合冬病冬治穴位貼敷療法,于冬季治療伏風內潛的患兒屢獲良效,茲舉驗案3則如下。
陳某,男,5歲。2020年12月6日初診。
主訴:鼻癢流涕2月余。患兒鼻癢不適,鼻塞流涕,噴嚏連連,病歷2月余,時流清涕或濁涕,常欲清嗓,受涼或食蟹則加重,查過敏原提示戶塵螨、粉塵螨陽性,多方診治療效不顯。刻下:面色欠華,鼻塞流清涕,納食欠香,自汗量多,大便或干或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西醫診斷: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鼻鼽。證屬肺脾氣虛、伏風內潛,治宜固表御風。予玉屏風散合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處方:
炙黃芪10 g,黨參10 g,白術10 g,防風6 g,桂枝6 g,五味子6 g,煅龍骨20 g(先煎),煅牡蠣20 g(先煎),蒼耳子6 g,辛夷10 g(包),薄荷6 g(后下),甘草3 g,甜菊葉4 g。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同時予“冬病冬治”穴位貼敷療法。貼敷方藥物組成:白芥子、細辛、肉桂、干姜、甘遂,比例為10∶10∶10∶10∶1。藥物由泰州市姜堰中醫院制劑室提供并制備成貼敷貼。取穴:心俞(雙側)、膈俞(雙側)、肺俞(雙側)、天突、膻中、神闕、大椎。隔2 d貼敷1次,每次貼敷時間2 h,10次為1個療程。若遇局部紅腫熱痛隨時將貼敷貼揭去,并用濕紙巾將藥物殘留擦拭干凈,遇有其他不適隨診。
2020年12月13日二診:患兒鼻塞流涕好轉,鼻癢與噴嚏明顯好轉,大便轉正常,自汗較前量少,睡前以頭汗為主,苔脈同前。效不更方,原方續進6劑。“冬病冬治”穴位貼敷繼續進行,取穴同前。
2020年12月21日三診:患兒內服藥物及貼敷治療后諸癥皆消,納食明顯增加,面色轉華,大便正常,自汗、鼻癢、鼻塞、噴嚏俱消失,病告臨床痊愈。停用湯劑,完成“冬病冬治”貼敷療程,以圖鞏固。
2021年2月28日電話隨訪,患兒鼻癢、鼻塞流涕癥狀連續2月余未發。
按:本案初診時患兒鼻塞、流涕、鼻癢2月余,中醫診斷為鼻鼽,查過敏原提示戶塵螨、粉塵螨陽性,系特稟質人群。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解兒難》中指出:“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本案患兒臟腑嬌嫩、肺脾氣虛、衛表不固,故面色欠華、納谷欠香、自汗量多;又因“伏風”內潛,外邪易于引動“伏風”,侵襲鼻竅,從而出現鼻塞、流涕、鼻癢,經久難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乃肺脾氣虛、衛表不固之征。治以固表御風為法,選玉屏風散合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方中炙黃芪益氣固表;黨參健脾益氣;白術健脾而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充血旺;桂枝通陽化氣以驅除“伏風”;蒼耳子、辛夷、防風、薄荷散風通竅;五味子、龍骨、牡蠣固表斂汗;甜菊葉味甜改善中藥口感,增加小兒口服藥物的依從性。“冬病冬治”開始于冬至,終于立春。本案選取的心俞、肺俞、膈俞三穴均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振奮陽氣、調和營衛、固表斂汗、疏風解表、宣暢氣機之功;配合隸屬于任脈的天突、膻中、神闕,能夠增強驅除“伏風”、調暢肺氣之力;大椎穴為諸陽之會,具有振奮人體陽氣、通竅降“伏”之功。內外合治,收效顯著。
錢某,男,6歲。2020年12月8日初診。
主訴:發現擦腿癥狀2月余,濕疹樣皮疹3月余。患兒3個多月來雙下肢經常出現皮疹,2個多月前開始出現擦腿癥狀。初期其父以為患兒因皮膚瘙癢而擦腿,未予重視,后發現即使全身皮疹消失患兒亦存在擦腿癥狀,且逐漸頻繁。于他院查鐵、鈣、鋅、銅微量元素均在正常范圍,腦電圖示正常腦電波。刻下: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欠華,時而汗出,口唇紅,口渴咽干,小便色黃次頻,舌質紅、苔薄少,脈細滑數。西醫診斷:濕疹、兒童情感交叉擦腿綜合征;中醫診斷:濕瘡、驚風。證屬肝腎陰虛、伏風內藏、肝風內動,治宜補益肝腎、驅除伏風,兼以平肝息風。予六味地黃丸合消風散加減。處方:
熟地黃10 g,牡丹皮10 g,山萸肉10 g,茯神10 g,山藥10 g,生白芍15 g,澤瀉10 g,干地龍10 g,僵蠶10 g,鉤藤10 g(后下),炙甘草3 g,甜菊葉4 g。6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2020年12月15日二診:患兒服藥后擦腿癥狀稍有好轉,從18次/d下降至14次/d,濕疹漸消,鼻塞流涕,舌脈同前。效不更法,上方加薄荷6 g(后下),以辛涼通竅,繼進6劑。
2020年12月22日三診:患兒擦腿次數下降不明顯,平均為12次/d,皮疹未再出現,精神欠佳,面色欠華,口渴咽干明顯好轉,小便正常,苔脈同前。考慮患兒乃過敏體質,決定配合“冬病冬治”穴位貼敷療法。取穴:心俞(雙側)、肺俞(雙側)、腎俞(雙側)、肝俞(雙側)、天突、膻中、神闕。隔2 d貼敷1次,每次貼敷2 h,10次為1個療程。因鼻塞已通,流涕消失,表證已除,中藥湯劑用初診方10劑。且囑父母多陪患兒進行戶外活動,以轉移患兒注意力。
2020年12月31日四診:治療后患兒擦腿次數明顯減少,3~4次/d,全身皮疹未見,納食有增,面色轉華,精神可。效不更方,又進初診方10劑,繼續進行“冬病冬治”穴位貼敷,取穴同前。
2021年1月10日五診:患兒擦腿癥狀消失2 d,皮疹未再出現。繼服初診方6劑,穴位貼敷繼續。
2021年1月22日六診:患兒納可、精神佳,擦腿癥狀未作,皮疹未再出現,停服中藥湯劑,繼續第2個療程的穴位貼敷,取穴同前,以圖鞏固。
2021年4月2日電話隨訪,患兒自2021年1月8日至今未再出現皮疹及擦腿癥狀,病告痊愈。
按:本案患兒因肝腎陰虛無以養潤筋脈、肝風內動,故出現頻繁擦腿,“伏風”內潛、深藏于內,則皮疹反復出現、經久不愈。故而治療當以補益肝腎、驅除“伏風”、平肝息風為大法。方中熟地黃滋腎補髓,山萸肉滋養肝腎,山藥補益脾陰以達三陰并補之功;茯神健脾安神以助緩解壓力,澤瀉清瀉腎火并防熟地黃之滋膩,牡丹皮清瀉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溫;生白芍、生甘草緩肝解痙;地龍、僵蠶祛風通絡止痙為驅除“伏風”之品;鉤藤、甜菊葉平肝息風。三診時考慮患兒過敏體質,開始加用“冬病冬治”穴位貼敷,取穴心俞、肺俞、腎俞、肝俞以補益肝腎、調暢氣機,配合天突、膻中、神闕三穴振奮陽氣、驅除“伏風”。同時囑患兒多做戶外運動,以便轉移注意力。多法并舉,歷經2個月,終獲痊愈。
王某,女,2歲。2021年1月6日初診。
主訴:雙下肢皮疹反復發作2月余。患兒2個多月來雙下肢反復出現皮疹,初起皮疹顏色鮮紅、瘙癢,伴有關節腫痛,無咯血、便血現象,于他院診斷為過敏性紫癜。曾予氯雷他定糖漿、醋酸潑尼松片、雙嘧達莫片等口服治療,病情時輕時重,皮疹時現時消,服藥后好轉,停藥后復發。查肝腎功能、微量元素均正常;過敏原測定(食入組+吸入組)提示總IgE偏高;血凝、B超等檢查未見異常;查血常規提示血紅蛋白濃度為109 g/L,偏低,白細胞、血小板正常。刻下:面色萎黃,精神欠佳,雙下肢皮疹散在,疹色淡紅,口干唇淡,納食欠香,大便干,小便色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指紋淡。西醫診斷:過敏性紫癜;中醫診斷:紫癜。證屬血虛風燥,治宜養血消風。予四物湯合消風散加減。處方:
當歸10 g,川芎10 g,生地黃10 g,炒白芍15 g,雞血藤15 g,紫草10 g,僵蠶10 g,干地龍10 g,白茅根20 g,甜菊葉4 g,甘草3 g。6劑。每日1劑,水煎取汁100 mL,分多次少量頻服。
同時予“冬病冬治”穴位貼敷治療。取穴:心俞(雙側)、肺俞(雙側)、膈俞(雙側)、脾俞(雙側)、大椎、天突、膻中、神闕。每次貼敷40 min,隔2 d貼敷1次,10次為1個療程。
2021年1月12日二診:患兒治療后雙下肢皮疹減少2/3,納食有增,二便正常,苔脈同前。穴位貼敷過程中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效不更方,原方續進6劑,穴位貼敷繼續。
2021年1月20日三診:患兒皮疹完全消失,面色轉紅,納食有增,精神轉佳,復查血常規提示血紅蛋白濃度上升至130 g/L,恢復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指紋淡,予健胃消食中成藥以善其后。
2021年4月2日電話隨訪,患兒一切正常,未再出現皮疹,病告痊愈。
按:過敏性紫癜發病初期多為熱證、實證,其病機為外風引動“伏風”或血熱引動“伏風”,病久則血虛津虧,加之“伏風”內潛,久久難祛,病情反復發作。西醫使用激素治療,雖能快速控制癥狀但停藥后病情易反復。本案患者為2歲幼兒,臟腑嬌嫩,氣血本虛,病久血虛津虧,故見面黃唇淡且血紅蛋白下降;過敏源測定IgE增高提示該患兒為過敏體質,此為“伏風”內潛之征,外風引動伏風致病情反復,經久難愈。治療以養血消風為法。方中當歸補血養肝,生地黃、紫草涼血養血,炒白芍和營養血,川芎活血行滯,雞血藤養血祛風通絡,僵蠶、地龍祛風通絡以驅除“伏風”,白茅根清熱利尿、生津止血預防紫癜性腎炎的發生,甘草調和諸藥。穴位貼敷選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補益心脾、養血寧神,大椎宣通陽氣、扶正祛邪,配合天突、神闕、膻中以振奮陽氣、驅除“伏風”。中藥內服外用,終將頑疾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