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娟
(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051130)
豬肺疫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而引發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病豬以急性敗血癥和咽喉腫脹發炎為主要表現,又稱“鎖喉風”或“腫嗓瘟”。本病在所有養豬的國家都有報道,通常呈地方流行,傳染性較強,對養豬業的發展造成一定阻礙[1]。
巴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的短桿菌,兩端鈍圓,近似橢圓形,大小約為0.5~2.5μm×0.2~0.4μm,在培養物中呈圓形、卵圓形或桿狀,單在或成對排列,病料組織中直接分離的病原染色后常呈兩極濃染。新分離的毒株具有粘液性莢膜,經培養后莢膜可消失,不形成芽孢,表面無鞭毛,體外培養對營養要求較高,在含有血清的培養基中才能良好生長,普通肉湯培養基中培養時生長不良。最佳培養溫度為35℃~38℃,最適宜的pH值為7.2~7.4。從病料中新分離的強毒株在血清瓊脂平板上生長的菌落,45℃折光下觀察時,可呈現不同程度的熒光。巴氏桿菌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產酸不產氣,大多數菌種能發酵甘露醇和山梨醇,不分解乳糖、麥芽糖、鼠李糖、水楊苷、肌醇、菊糖、棉子糖和淀粉。該菌對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較弱,干燥環境中很容易死亡,陽光直射條件下不到30min即可被殺滅,70℃環境中經10min即可失活。對大多數種類消毒劑都敏感,獸醫臨床常用的消毒方法都能將其殺滅。
本病對多種動物都具有感染力,除了豬之外,牛、羊、家禽、家兔及野生動物都能發生本病,人也可以感染,一年四季都可發生,通常呈散發流行,仔豬和育肥豬發病率較高,成年豬感染后癥狀表現較輕,甚至出現一過性。病豬和隱性帶菌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病原菌可經體表分泌物、糞便等排到環境中,污染飼料、飲水、用具和欄舍,對同圈舍的其他豬造成威脅。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尤其是豬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時,機體免疫力出現暫時性下降,此時病原菌可乘機大量增殖,從而引發該病。也有報道稱該病可經吸血昆蟲以及體表破損的傷口傳播。圈舍通風不良,環境陰暗潮濕時本病高發,環境衛生差以及管理水平低的豬場經常會發生本病。長期飼喂霉變飼料,霉菌毒素對機體免疫力有抑制作用,本病也會高發。
最急性型表現突然發病,很快死亡,臨死前體溫急劇升高至42℃左右,精神不振,對外界刺激不敏感,采食量下降,機體缺氧,可視黏膜發紺,耳部、頸部和腹部的皮膚出現出血性的紅斑,指壓不褪色。咽喉部位腫大,對食管和氣管造成物理性的壓迫,導致呼吸不暢,吞咽困難,咽喉部位觸摸時能明顯感覺到堅硬、發熱,隨著疾病的發展,病豬呼吸開始出現伸頸,呼吸頻率加快,鼻口處流出帶血的泡沫,皮膚表面出現紅斑,衰弱無力,直至最后窒息而死[2]。
急性型癥狀和最急性型相似,但病程稍緩,除了全身癥狀和咽喉腫大造成的呼吸道癥狀外,肺部還會出現滲出增強,滲出液進入到胸膜腔中,其中的水分被吸收后留下一層纖維蛋白沉積在肺表面。病豬體溫升高至41℃左右,有血性鼻漏和化膿性結膜炎。在咽喉部位的炎癥刺激下,病豬不斷咳嗽,前期以干咳為主,后期轉變為濕咳,呼吸高度困難,由于胸膜炎癥而變得粗糙時,隨著呼吸便可聽到臟胸膜和壁胸膜間的摩擦聲。機體缺氧到嚴重程度時,能見到病豬皮膚表面有大片瘀血斑,機體消瘦,全身出現衰竭,病程4~6d,有些體質強的豬可轉為慢性[3]。
慢性型多見于疫區豬場流行后期,病原感染后在豬群抵抗力作用下毒力減弱,重新感染健康豬時表現就不是太強烈,也有部分病例是急性型耐過后轉化而來。病豬呈慢性消耗性狀態,表現慢性肺炎和慢性胃腸炎,呼吸困難,精神萎靡,持續性咳嗽,鼻孔常流出黏液性分泌物,后期轉為膿性鼻涕,糞便不成型,生長發育受阻,常獨臥一角,病豬常受同圈其他豬的欺負,部分豬有關節炎,行走困難,吃料受到影響,更是加劇了病情。病程1~2個月,未經治療情況下,多數豬以死亡而告終。
巴氏桿菌雖然對外界抵抗力不強,但排入到環境中后,由于豬舍環境通常為恒濕的環境,尤其是規模化的豬場,管理較為規范,環境的溫濕度由微電腦自動調節,這使得一旦病原進入環境,在外界存活的時間較長,為了能及時杜絕隱患,建議每天帶豬消毒一次。采用霧化消毒法,消毒劑使用刺激性更小,安全性更高的苯扎溴銨溶液。霧化消毒相對更加均勻,空間不存在死角,殺菌更徹底,但消毒過程中舍內環境濕度會快速升高,為了降低豬群的應激,建議選擇在白天10: 00~16: 00進行,消毒之前將舍內衛生打掃,糞便清理,以免有機物的存在影響消毒效果。除了帶豬消毒外,所有員工應遵守場內制定的生物安全管控制度,進出生產區都要自覺消毒,更換專用工作服。場外人員和車輛進入時要進行登記,疫區車輛禁止進入,活豬運輸車輛也應監控著對車體、輪胎等重點區域消毒后再允許進入。如果豬舍內發現有病豬,除了將其強制隔離外,所有舍內飼喂工具可在太陽下暴曬,同時對病豬所在的圈地面撒生石灰,防止病原擴散。
對健康豬群接種疫苗可使豬短時間內產生有效滴度的抗體,從而預防野毒感染。目前疫苗有兩種,一種是滅活苗,以氫氧化鋁甲醛疫苗為主,皮下注射5mL/只,免疫保護期能長達半年,可有效保護育肥豬出欄,滅活苗由于毒株已經死亡,不存在返毒、變異等風險,使用安全性高。另一種是弱毒活疫苗,市場上該苗經常和其他疾病的苗一起以聯苗的形式出現,如豬瘟-豬丹毒-豬巴氏桿菌三聯疫苗等,活苗免疫后除了體液免疫外,還能刺激機體發生細胞免疫,免疫效果更佳,雖然有返毒風險,但臨床多年的數據統計并未發現健康豬接種后有大量異常反應的病例,故筆者更推薦大家使用弱毒活疫苗。弱毒苗免疫后免疫期要比滅活苗更長,但要提醒的是,抗生素對活菌有抑殺作用,免疫前后一周之內不能使用抗生素,尤其是抗革蘭氏陰性菌為主的抗生素,以免對免疫效果產生影響。
對巴氏桿菌敏感的抗生素可用于該病的治療,如恩諾沙星、硫酸慶大霉素、鹽酸頭孢噻呋、土霉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復方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等,單個病例治療建議采用注射給藥的方式,如果是大群感染可采用大群拌料或飲水給藥,以降低勞動量。除了抗菌治療外,針對病豬出現的高熱稽留、采食量下降、機體虛脫、免疫力降低等情況也應采取對癥的方法治療。對癥治療利于疾病緩和,癥狀改善后,病豬的死亡率也會下降,減少了養殖損失。中藥治療時以清熱解毒、宣肺祛痰、消腫利濕為治療原則,可選用黃連25g、知母25g、梔子30g、寸冬30g、射干30g、生石膏95g、僵蠶20g、郁金25g、山豆根30g、桔梗15g、桑螵蛸15g,共煎水內服。也可使用玄參30g、桔梗30g、黃芩30g、柴胡30g、黃連30g、陳皮30g、薄荷30g、連翹30g、升麻20g、山豆根30g、板藍根30g、梔子20g、銀花20g、馬勃15g、僵蠶15g、甘草15g、青黛10g、大黃60g,共煎水后灌服。中藥治療時需連續給藥3~5d,由于中藥是通過機體的調理來抵抗疾病的,藥效發揮較慢,對于急性型病例容易耽誤病情,建議用在慢性型病豬的治療上,急性病例必須使用化藥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