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洋
(文縣畜牧獸醫站 746400)
豬丹毒疾病傳染性較強,生豬養殖場會因為該疾病的出現而損失大量經濟收益,生豬養殖過程中要注重防大于治的做法,良好的疾病預防不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定期清潔、消毒生豬養殖場以及嚴格引種可有效預防豬丹毒疾病,此外,還需要嚴格監管外來病豬進入養殖場,及時做好豬丹毒免疫接種工作。
卡他性和出血性胃腸炎是豬丹毒常見的病理變化,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胃漿膜出血,發病后病豬會出現肝臟瘀血、脾臟顯著腫大以及瘀血等癥狀,將脾臟切開后肉眼可看到白髓周圍帶有“紅暈”現象[1]。慢性豬丹毒會變現為增生性和非化膿性關節炎,偶爾也會出現脊柱炎、心瓣膜菜花樣增生、形成疣狀贅生物。
急性豬丹毒發生率最高,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突發性死亡,病豬主要癥狀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連續高燒、嘔吐、結膜充血、分泌黏液以及皮膚潮紅,急性豬丹毒致死率為80%。對于抵抗能力較差的病豬,致死率會高于80%,抵抗力較強者在治療過程中,逐漸轉變為亞急性或慢性豬丹毒,對其他豬群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慢性豬丹毒雖然致死率較低,但是發病時間較長,并且會引發慢性心膜炎、皮膚壞死以及慢性關節炎,主要癥狀表現為四肢關節僵硬腫脹,嚴重者出現變形。在心膜炎的影響下,病豬還會出現貧血癥、心率不起、心跳加速以及呼吸急促等癥狀,隨著病豬日漸消瘦而導致死亡[2]。病豬尾梢、耳朵、腹部以及背部等容易出現皮膚壞死,皮膚組織主要表現為新舊組織分離,皮毛暗淡無光等,2~3個月治療后,壞死的皮膚組織會逐漸脫落。
亞急性豬丹毒又分為兩種,即原發性和繼發性,該類型疾病病程為1~14d,圓形或是四邊形的熱疹塊會出現在病豬的頸部、背部以及胸部等,用手指輕輕按壓熱疹塊,其顏色會變淡,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豬體溫會逐漸升高,并伴有嘔吐以及便秘等癥狀。發疹期間病豬體溫會逐漸升高,發疹后體溫恢復正常。
在豬養殖過程中,應該全面堅持自繁自育的原則,建立屬于自己養殖場的一個繁育體系;在引進新品種豬或與外來豬種進行配種時,需要提前做好引進種豬的預防接種工作,新引進的豬在進來之前需隔離至少一個月,待完全健康后可以混入豬群中飼養;而對于接種疫苗的豬,等到疫苗產生免疫效果后方可引進。
通常,豬丹毒的免疫每年需要2次疫苗接種,多發生于春秋季節;一般仔豬接種豬丹毒疫苗在斷奶后,并且主要針對每窩仔豬,以避免發生遺漏,主要是為了提高整個群體的免疫力。首先,豬丹毒弱毒菌苗接種部位是皮下注射,任何豬只需要1mL,免疫期可以維持半年左右;其次,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菌苗主要用于10kg以上斷奶豬,接種部位為皮下或者肌肉注射,劑量需要5mL,而在21d后即可獲得免疫效果,免疫期可以維持半年左右;最后,豬丹毒GC42系弱毒菌苗是豬丹毒防疫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疫苗,它具有免疫能力強、穩定、安全可靠的優點,可用于皮下注射和口服[3]。皮下注射劑量約為7億左右個菌,注射后的一周可以獲得免疫效果,免疫期可以維持5個月以上,若進行口服此菌,則需要約14億個菌,口服的方式可以拌入豬飼料中食用,豬采食飼料9d后即可獲得免疫效果,免疫期可以維持9個月左右,所以建議采用口服方式接種疫苗。
由于大部分生豬養殖場未出現發情情況,所以,沒有對養殖場清潔消毒工作過于關注,從而引發多種病原菌寄生在養殖場內,達到一定條件后導致疾病暴發。及時采取有效的消毒方式對生豬養殖欄舍的圍墻、地面及圈舍中的墊草和養殖用具消毒,特別要重點關注仔豬欄舍,仔豬出欄之后,將使用2%的煤酚皂溶液對仔豬舍的門窗、墻壁及地面消毒,如果生豬養殖場引進新豬種時,切記不能從發生過豬丹毒疾病的豬場引進,防止將豬丹毒帶進新建的養殖場。
雖然,使用藥物治療豬丹毒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更應該提高對豬丹毒疾病的重視程度,以免因該疾病造成養殖場大量經濟損失。因此,要遵守養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則,嚴格做好豬丹毒的預防措施,同時,還需要提高對豬場飼養管理水平,全方位做好疾病預防工作,降低豬丹毒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從而實現養殖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