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家富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將口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 354215)
雞異食癖民間有些地方稱之為啄食癖,是指雞喜好啄食某種非飼料性食物,或相互之間啄食的一種惡癖[1]。無論是大雞還是小雞都會發生,飼養管理水平低,飼養密度過大,飼喂不規律的雞場本病發生率更高。為了能幫助大家更科學地認識該病,下面就其常見種類及預防為重點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引發本病的原因很復雜,最主要的是飼養管理不善,飼料營養配比不當,尤其是礦物質、維生素等缺乏時,本病發生率顯著升高[2]。疾病初期雞群會產生一種啄食要求,久之即成為惡癖。此外,雞舍濕度過高、長期處于高溫狀態、光照強度過強、缺乏運動、體表寄生蟲感染、母雞脫肛、體表出現傷口等情況也能誘發本病。白羽雞發病率要高于黃羽雞或其他毛色雞。三黃雞雞群如果全為公雞,待飼養至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時,本病發生率也會升高,主要和雞之間打斗有關。
異食癖常見種類有啄肛癖、啄趾癖、啄蛋癖、啄毛癖、啄鱗癖等。
啄肛癖以幼齡雞發病率最高,尤其是一周齡以內的雞,如果開口工作未做好,雞群出現白痢疾病時,被糞便阻塞的肛門很容易遭引其他雞來啄,若被啄出血或導致脫肛,肛門周圍的羽毛很容易染成紅色,而雞對紅色尤為敏感,導致更多雞去啄,大部分雞最終被啄死。除了雛雞外,青年雞或性成熟的雞在免疫傳染性喉氣管炎強度疫苗時,有時會通過擦肛的方式進行,由于泄殖腔部位發生了刺激,免疫完后也可能出現啄肛癖。有些母雞在人工授精或交配后,由于泄殖腔受到刺激,導致啄肛頻率增加。
啄趾癖以幼齡雞和青年雞發病為主,表現雞之間互相啄食對方腳趾,可引發出血和跛行,發病原因多與微量元素缺乏以及遺傳有關。
啄蛋癖是母雞下蛋后,雞群爭相去啄食的現象,主要發生于散養的柴雞群。隨著集約化飼養的普及,啄蛋癖開始在籠養雞中發生,但以母雞啄食自己下的蛋為主。發病原因多與鈣元素缺乏,蛋白質供應不足等有關。
啄毛癖以產蛋期的母雞群發病最為常見,是雞啄食自身羽毛或其他雞羽毛的現象,嚴重影響母雞的生產性能。對病雞進行剖檢可發現嗉囊、肌胃、腺胃甚至腸道中有大量羽毛存在。越是高產的母雞,該病發生率越高。籠養雞發病率高于散養雞,多因戶外運動不足、體內鈣元素缺乏或飼養密度過大所致。還有些啄毛癖是由于飼料中缺乏含硫氨基酸或維生素B12而引起的。
啄鱗癖多見于患腳出現螨蟲或真菌感染,造成自己啄腳表面鱗片痂皮的行為,由病原感染腳部皮膚而引起。
本病前期以單個病例發生為主,但過段時間后就表現群發,群發可能為病原傳播造成,也可能是飼料配方不科學,也可能是動物間的模仿行為。當雞群中發現異食癖病例時,必須及時將病雞隔離,數量較多時應分開飼養,同時積極尋找病因,盡早將本病控制[3]。
有本病出現的雞場,可選擇一部分雞進行另外一種飼料飼喂,該飼料可來自不同品牌廠家、不同配方或不同工藝,如果飼喂1周左右后癥狀有所改善,則很大可能是由飼料配方不科學引發,對全群使用新飼料即可。未發生本病的雞群不要隨意變更飼料配方或品牌。自配料養殖的雞場預混料要選擇上等質量的,各營養成分配比要合理,尤其是必須氨基酸和一些重要的維生素(如維生素A、煙酸、維生素B12等)都不可缺少。研究表明,將發生異食癖的雞群集中在一起做試驗,飼喂添加0.2%蛋氨酸飼料的試驗組比不添加蛋氨酸的對照組異食癖病雞數量降低60%左右。
對于啄毛癖嚴重的雞,由于含硫氨基酸對羽毛的生長和維持非常重要,啄毛行為很可能是機體缺乏硫元素導致的,可在飼料中適當增加蛋氨酸的量,或按照每只雞每日補充0.5~3.0g的劑量在飼料中額外加入石膏粉,啄毛癖能顯著改善。有些啄食癖是飼料中食鹽含量低或混料時鹽未分布均勻而引發,可額外補充食鹽,延長混料時間,連續飼喂4~5d能起到較好效果,但不可長期飼喂,否則容易造成食鹽中毒。若為打斗造成的啄食,可對病雞進行隔離飼養,適當降低飼養密度,保持雞舍通風干燥。有條件的雞場可飼料中加入微生態制劑和青綠飼料,以便起到調理腸道和補充天然維生素營養的作用。定期做好雞體表虱子、螨蟲等驅殺工作,防止因寄生蟲感染而誘發雞出現啄毛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