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曉茸,胡 珊,李娜娜,劉 芳
(榆林市羊產業發展中心 719000)
羊捻轉血矛線蟲病是在羊真胃中的一種寄生蟲疾病。羊捻轉血矛線蟲病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捻轉血矛線蟲 的寄生會長期奪取羊的營養,最終導致羊的死亡。同時造成養羊業成本增加、收益降低,每年給畜牧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部分養羊戶對羊捻轉血矛線蟲病缺乏足夠地認識和了解,因此對于羊捻轉血矛線蟲病的預防控制,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捻轉血矛線蟲的生長發育階段不需要中間宿主的參與,僅有終末宿主,生活史包括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兩個階段。它會產生大量蟲卵,且蟲卵具有很強的侵染力,每條雌蟲每天排卵數量可以達到5000~10000個,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蟲卵的生長發育特別快,在1~2d就會轉變成第一期幼蟲,隨后經過7d的生長發育會蛻變成第三期幼蟲,第三期幼蟲有很強的侵染力,羊對這種寄生蟲的感染力最強[1]。羊在飲用水或飼料中容易感染第三期幼蟲。
在我國的各大牧區都出現過捻轉血矛線蟲病,危害比較嚴重。捻轉血矛線蟲病呈季節性流行,每年的4~10月為患病高發季節。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體外自由生活階段的幼蟲活性加強,但是當環境不利于其自身生存時,它們會隱藏在土壤中。第三期幼蟲對在外界環境中有較強的生命力,它們能在潮濕的土壤中存活3~4個月,在干燥環境中存活更長時間。寄生在宿主體內的第三期幼蟲及成蟲在不同季節達到其寄生的高峰期,宿主體內的幼蟲在冬末春初達到高峰期,宿主體內的成蟲在秋季達到高峰期。
捻轉血矛線蟲有明顯的“春潮”現象,如果春季溫度適宜,第三期幼蟲會結束休眠期,鉆出土壤遷移到草地上感染宿主,導致病害暴發,引起宿主大量“死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當年春季感染,越冬幼蟲在春季開始恢復活力,宿主在草地進食時被感染,二是夏秋季節宿主營養充足,抵抗力強,阻礙幼蟲的發育過程,冬末春初時,氣候環境惡劣,宿主營養相對較少導致抵抗力下降,胃腸內的幼蟲活力增強,導致宿主發病。此外,羊對捻轉血矛線蟲有一種“自愈現象”,即宿主首次感染產生的抗體會與新感染的抗原結合,引起局部過敏導致寄主體內真胃黏膜水腫,形成了不利于蟲體的生存的環境,從而使原有的蟲體和新感染的蟲體一起被排出體外,不發生感染。一般來說,幼年動物比成年動物更容易患病,死亡率也更高。
病羊出現被毛雜亂,精神狀態差,采食量逐漸減少,生長發育緩慢,身體逐漸變瘦,下頜間和前胸腹間可見炎性水腫等癥狀。放牧中發現患病羊頭部低垂,走路時左右搖擺,喜歡躺在地上,行走緩慢,跟不上放牧節奏。有的患病羊還出現腹瀉癥狀,剛開始排出帶有黏液的稀軟糞便,隨后出現便秘和腹瀉等情況。病情嚴重時,病羊臥地不起,呼吸急促,最后死亡。急性發病普遍發生于羔羊,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高度貧血,可視黏粘膜蒼白,短期內會造成大批死亡,亞急性型發病通常持續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臨床表現為營養不良、嚴重貧血和消瘦衰弱等癥狀。
當羊被感染捻轉血矛線蟲后,蟲體會通過吸附在羊的真胃壁黏膜上來吸取血液而獲得營養,而且當蟲體離開羊的真胃壁后,感染羊真胃內仍然還會持續性流血,極有可能會誘發繼發感染并導致炎癥。最終可能導致病羊出現漸進性貧血,這樣會造成病羊機體發生故障。捻轉血矛線蟲主要寄生于羊皺胃的胃壁黏膜上,當若干條成蟲寄生在胃腸黏膜時,胃腸組織的完整性就會遭到破壞,導致羊出現貧血癥狀。此外,捻轉血矛線蟲分泌一種影響羊的正常造血功能、抑制神經系統的毒素,最終可能導致羊吸收和消化功能紊亂,從而阻礙羊的生長發育[2]。同時,羊捻轉血矛線蟲與其他線蟲容易發生混合感染,混合感染后會增加患病羔羊和青年羊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加大了羊捻轉血矛線蟲病的防治難度。
主管部門應加強宣傳,使養羊戶及飼養人員充分認識到羊捻轉血矛線蟲病的危害,讓他們掌握常用驅蟲藥的使用方法,注意預防,減少經濟損失。
羊圈內的糞便應及時清理,并在遠離養殖場的空地上堆積進行發酵處理,以消除蟲卵和幼蟲,避免污染飲用水和飼料。污染場地應定期用石灰水進行消毒,確保通風良好。根據當地疫情特點,一般在春、夏、秋三季各進行1~2次驅蟲,在重癥區以及6~9月的高發季節,可每月驅蟲一次;在放牧期間可在飼料中添加少量硫化二苯胺,每只羊每天1g,預防效果良好。
給羊適量補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的精飼料來增強羊自身的抵抗力,并讓羊飲用干凈的流水或井水,避免低濕草地放牧,清晨、傍晚或雨后不放牧,從而降低羊捻轉血矛線蟲病的患病率。
目前,羊捻轉血矛線蟲病的治療主要依賴化學藥物,常用的化學驅蟲劑有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等。左旋咪唑毒性偏低,左旋咪唑的用量為8~10 mg/kg,混合精飼料在羊空腹時服用的效果更好。左旋咪唑對于羊胃腸道其他線蟲病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丙硫苯咪唑對常見的胃腸道線蟲、肺線蟲、絳蟲都有效,驅除捻轉血矛線蟲單獨使用時5~15mg/kg[3]。阿維菌素建議用注射針劑方式進行驅蟲,效果會更好,注射時可選用1%的濃度,按每只羊每10kg體重用藥0.2mL在皮下注射。如果是首次使用以上藥物用于驅蟲時,再分別間隔15d和30d再按第一次的用藥量進行一次驅蟲,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驅除在病羊體內的蟲體和蟲卵,提高驅蟲效果。然而,隨著捻轉血矛線蟲耐藥蟲株的廣泛出現和化學驅蟲藥物對家畜的影響,化學防治的弊端逐漸顯現。因此,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來預防捻轉血矛線蟲病及其它寄生蟲病的感染迫在眉睫。
采用殺線蟲性的真菌來防治羊捻轉血矛線蟲病,已經成為寄生蟲病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200多種殺線蟲性的真菌,其中有兩種被廣泛應用于防治家畜胃腸道線蟲,是源自少胞節叢胞屬和杜丁屯屬的捕食性真菌。其中,后者可用于殺滅包括捻轉血矛線蟲在內的多種胃消化道線蟲。通過植物中的提取物來處理被污染牧草的蟲卵和幼蟲,也可以有效降低羊捻轉血矛線蟲患病率。
在春秋季節羊捻轉血矛線蟲病患病率較高,根據所在地羊捻轉血矛線蟲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可以每年進行有計劃的驅蟲,以及集中處理驅蟲后羊的糞便,避免蟲卵感染其他健康羊。冬末春初,預防羊捻轉血矛線蟲病,就要及時給羊群補充適量的蛋白質、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增強羊群的抵抗力,可以有效減少此病的發生率。同時,對于患病羊一定要嚴格控制藥物的使用劑量,當有病羊病死應及時焚燒及深埋,減少病原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