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鴻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嶺鎮畜牧獸醫站 362000)
近年來,國家的豬養殖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實施了科學化的管理以及統一養殖模式,然而由于各種因素導致母豬的胃腸功能下降造成產后不食,成為目前豬養殖場發病率較高難治療的疾病之一。產后不食的主要表現是體重下降、斷奶后不發情、配種后難孕育、產后幼崽少等情況。
母豬患有產后不食的疾病后,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或者拒食,糞便干硬,拒食拒水導致皮膚黏膜蒼白、精神不佳等,長此以往造成體重體質下降、形體消瘦、皮膚粗糙、臥地不動以及心跳急速等,如果不對其引起重視,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極易發生死亡的情況。另外,母豬患有產后不食后,奶水分泌也會相應減少,幼豬豬崽不能飽餐,長此以往也會造成豬崽的營養不良,對幼豬的生長發育以及體制都產生嚴重的影響,不及時干預還會造成豬崽的死亡。
形成規模的豬養殖場為了提高豬崽的質量及母豬的奶水分泌量,大多在母豬孕后期采用一些攻胎措施,即通過提高飼料質量和增加飼料的喂養量,使其體重、體質驟然提高。若豬養殖人員在母豬的產期內飼養管理水平較差,不懂得在母豬產前一周減少飼料喂養,再由于產后喂食較早,母豬產后虛弱導致胃腸動力不足,附加的胃腸負擔以及虛弱的胃腸動力使得母豬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另外如果在飼養過程中飼料有霉變情況,但是仍然被喂養到母豬口中,就會導致母豬慢性中毒,最終也會導致產后不食甚至其他嚴重影響[1]。
母豬生產過程緊張造成生產應激,通常在規模較大的養殖場中牲畜之間追趕或者環境內的噪音、溫度過高、通風較差等條件因素容易造成生產過激,其中高溫應激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尤其在南方地區,高溫天氣時間較長,豬養殖場的防暑工作如果沒有做好,母豬容易因高溫而臥地懶動,呼吸困難導致張口呼吸,進而吸入大量氣體而造成消化不良,另外,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對于母豬有專門的定位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母豬的活動,加重身體負擔引起胃腸消化功能下降。
通常情況下,若母豬生產過程中比較疲憊或者母豬的年紀較大時,產程就會增加,而長時間的生產過程易造成母豬身體虛弱,進而也會導致消化不良,病原微生物也會乘虛而入造成母豬患病。另外,部分接產人員的經驗不夠,在母豬生產過程中無法有效助產,母豬難產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還有部分接產員為了縮短產程會大量應用縮宮素,促進母豬加快生產,這也是導致母豬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特別缺乏接產經驗的工作人員在接產過程中不會考慮母豬是否難產,強硬采取伸手掏豬崽的情況,嚴重導致母豬出現宮腔炎癥的發病概率。
母豬在產程中和產后一周內最易發生宮腔或其他身體感染,通常在產后的3~5d左右發病,表現為發熱、乏力、怕冷、呼吸頻率升高以及尿頻尿急等泌尿系統表現,主要原因是母豬生產后尿道和子宮出現炎癥,進而影響食欲造成產后不食[2]。
母豬產后會表現泌乳行為,進而使體內葡萄糖、鈣質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下降,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進而使泌乳量下降,再由于豬崽奶水不足導致躁動影響母豬的休養,同樣會造成母豬消化不良。
母豬的豬舍需要保持整潔、干燥,避免噪音以及其他豬群的刺激,在發現母豬糞便干硬后,應該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瀉藥,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
飼養人員必須根據免疫流程對母豬實施接種工作,發現母豬患病后需要及時分析病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還需要注意的是在母豬生產過程中選擇有接產經驗的人員接產,根據情況應用縮宮素,更不能采取強硬措施,并且在接產前后都要規范地消毒和消炎處理。
分析病因后如果是消化不良造成的產后不食,就要采取強心補液療法,食欲增強后適量服健胃消食的藥物。如果因為腸道損傷造成感染導致的消化不良,就要加用抗生素,通常采用青霉素類藥物配合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感染嚴重者就要選擇抗生素+糖皮質激素靜滴,必要時加入維生素以及其他營養液。營養不良或者電解質紊亂情況就要對癥處理,保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逐漸恢復胃腸動力
總而言之,出現母豬產后不食的情況后,需要及時分析病因并采取對癥處理措施,并且還要提升飼養人員的管理水平,照顧好孕期母豬,在母豬生產時規范消毒,規范接生,降低感染概率,并且還要保障產后循序漸進加入易消化的食物,為產后的母豬營造安靜的休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