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華
(四川省榮縣旭陽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43100)
豬流感的特點就是發病急、傳播快,病豬感染后,會急促發熱,鼻腔內會流出膿性分泌物,伴隨呼吸困難、食欲不振等癥狀。懷孕母豬感染后易流產,并有生殖障礙。一般情況下,豬群內有感染個體后,在1~3d內,就會出現大范圍的傳播。危害養殖場效益,因此采取必要的預防治療手段十分必要。
豬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發的呼吸道傳染病,一般發病時間為冬季、春季和秋末,豬流感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而且發病迅速,同時伴有發燒、傷風等癥狀。這種呼吸系統傳染病具有人畜共染的特點,與人類感染的流感病毒相似。豬流感病毒目前被世衛組織正式定為H1N1甲型流感。雖然豬流感的死亡率不高,但是如果不對患病個體及時進行處理,會造成大范圍豬群感染。該病的潛伏期為3~7d,病豬會出現食欲不振、呼吸吃力、咳嗽發熱等現象,在這一階段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導致病豬進一步感染傳染性胸膜肺炎、豬偽狂犬病以及其他疾病,造成多種病毒混合感染,病豬的死亡率相應上升。一旦豬流感暴發,養殖戶會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現在很多養殖戶因為對流感管理不重視,沒能及時注射免疫疫苗。患有流感的病豬自身生產性能下降、出欄時間晚、容易復發對養殖業的長遠發展不利,因此需要對豬流感的防治提高重視[1]。
從實際養殖情況上來看,豬流感和豬感冒都是常見疾病,在開展治療工作之前,需要對病豬情況進行科學的識別與診斷,根據癥狀采取治療。感染豬流感后,病豬會表現出神情抑郁、食欲不振或食欲廢絕,病豬體溫可達到40℃~42℃。情況嚴重時,病豬還會有呼吸局促、無法站立、關節疼痛、口吐白沫等表現。豬流感在育肥豬群比較常見,感染后豬群的抵抗力會變低,而且豬流感病毒容易與鏈球菌、弓形體、圓環病毒混合感染,繼而引發其他細菌性并發癥,治療方案會變得更加復雜,病豬死亡風險增加。但是豬流感的病程時間較短,在沒有其他并發癥出現的前提下,發病后的7~10d,病豬可基本恢復正常。相對來看,豬感冒的高發群體為幼齡豬仔,個體之間不會相互感染,相對豬流感來說,豬感冒的發病率更低,只需要科學的喂養配合藥物治療,短時間內就能痊愈,沒有養殖風險,而且不會威脅到豬的生命安全[2]。
飼養員在觀察豬舍情況后,可以及時發現是否存在異常個體,當豬的臨床表現為體溫過高、食欲不振、口鼻分泌物過多時,就要對其展開病理性觀察,如果病情嚴重,豬會發生呼吸道感染,嚴重威脅自身的生命安全。當豬感染病毒性流感后,多半會出現病毒性肺炎的病理變化,豬的肺葉、心葉逐漸變硬,顏色加重,病豬的脖子、肺部都會有持續腫大現象,有時病豬的呼吸道還會外滲紅色液體。具體診斷時,首先要對病毒進行采樣,從豬鼻黏膜處取樣,將樣本放置到甘油鹽水中,然后送到檢測室實驗分析,使用血凝性抑制試驗來分析樣本中是否存在流感病毒。
一旦在豬舍內發現感染病豬,飼養員要及時對患病個體采取隔離措施,然后對豬舍消毒,可使用“熏蒸消毒法”,這樣能保證室內的干燥。然后可以給病豬注射板藍根注射劑,劑量為20~40mL,一天一次,注射2d后,藥量減半。如果這時病豬依然發燒,就要使用30%的安乃近和板藍根混合注射,每天注射2次,2d后即可見效。在豬飼料中加入紅霉素150~200mg/kg,攪拌均勻后連續喂養8~10d,這樣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降低病豬的死亡率。
在對豬群進行管理時,飼養員要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定期給10周豬齡后的幼崽接種豬流感疫苗。除此之外,飼養員還要加強對豬舍的管理,發現氣溫驟降時,要做好豬舍的保溫工作,開啟保暖系統,尤其是幼齡豬仔的免疫力較弱,所以更容易感染病毒,要重點管理。定期對豬舍消毒,保持室內干燥。喂養時,可以在飼料中摻加一些能提高免疫力的藥物,例如:病毒清、鹽酸嗎啉胍等,幫助補充電解多維,提高豬群的抵抗力,以免感染病毒。
綜上所述,豬流感是一種全年可傳播的傳染性疾病,秋末春初是高發期,雖然豬流感可傳染,但是死亡率較小。在面對豬流感時,還是要遵循“預防為主、控制為輔”的原則。工作人員在高發時期,要加大對豬群的檢查密度。一旦發現有可疑個體,要及時采取隔離措施,以免發生大范圍傳播,保證養殖場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