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忠,陳 瑤,李 丹,秦文勝
(1. 兵團九師161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834700;2.170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834615)
綿羊肝片吸蟲病是由肝片吸蟲寄生在羊的肝臟膽囊、膽管內引起的一種蠕蟲病,本病可以引起以肝臟組織急性炎癥,消化機能紊亂,病羊貧血消瘦,甚至造成死亡為特征的寄生蟲病,是危害養羊業健康發展的寄生蟲病之一。病羊常伴有中毒和消化機能紊亂的臨床癥狀,常造成患羊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并陸續發生死亡現象,給養殖戶造成很大經濟損失。
新疆裕民縣九師161團某連某養殖戶飼養了大小綿羊738只,綿羊群體曾經陸續接種過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羊痘和三聯四防疫(菌)苗,期間,還運用丙硫苯咪唑進行過驅除絳蟲。在2020年10月底,畜主發現羊群中陸續出現發熱、腹瀉、食欲不好、貧血消瘦、精神差甚至死亡的現象。主述:羊只發病期間,曾經先后使用過諸如:健脾胃、解熱止瀉和抗菌消炎類等的藥物進行過治療,但是療效較差。據統計,筆者診治前,該羊群的發病率為79.54%(587/738),致死率達到13.29%(78/587),經濟損失較大。
2020年7月中旬,九師170團廟爾溝牧區一綿羊養殖戶,飼養的365只羊陸續出現以消瘦、腹瀉、眼結膜黃疸、下頜及前胸部皮下水腫為特征的疾病,發病率29.32%(107/365),畜主臨床上曾經使用了健胃止瀉、抗菌消炎類藥物,但是療效不佳,致死率仍達到42.06%(45/107)。主述:羊群曾先后接種過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疫苗,也驅治過絳蟲。
發病羊群的大體印象:羊群普遍表現營養不良,膘情較差,被毛粗亂沒有光澤,精神較差。病羊消瘦,食欲較弱,臥地不愿走動,發熱,眼結膜蒼白且黃染,多有腹瀉表現,糞便稀薄帶血絲,色黃,一部分病羊下頜及前胸部皮下出現水腫,針刺可見淡黃色液體流出,發病較重的羊3~5d死亡,也有病程綿延到1~1.5個月,最終因為患羊身體內主要臟器的機能衰竭而死亡。
通過對5個死亡羊只進行解剖,筆者認為:病死綿羊的尸體極度消瘦,皮包骨頭,皮下脂肪較少,部分脂肪呈膠凍樣水腫,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肝臟病理變化,病死羊肝臟普遍腫大,肝邊緣厚鈍,肝表面膜緊致,可見很多大小不一的淤血斑,膽囊充盈腫脹,切開膽總管和支管,管壁因組織增生而增厚,管壁黏膜炎癥變化十分明顯,膽管內可見許多紅褐色的柳葉狀片型蟲體,粗略統計,蟲體感染的強度在幾十至數百余條,蟲體長18~36mm,寬5~14mm,蟲前端為錐形,口吸盤位于錐狀突,腹吸盤位于腹部中線的上部。
綜合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解剖變化、用藥治療情況,結合對蟲體鑒定,確診為綿羊肝片吸蟲病。
全群綿羊使用氯氰碘柳氨藥物,按照每千克體重8mg的劑量,肌肉注射。對于部分出現體溫較高,食欲不佳等全身反應癥狀的病羊,在進行驅治肝片吸蟲的同時,應該兼顧健胃消炎、止血止瀉和防止滲出等方面的用藥。通過采取上述防治措施,一周后隨訪,除3只病勢嚴重的病羊死亡外,其他羊只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6.1 要不斷提高養殖戶作為動物疫病防控主體責任的意識,加強相關疫病防治技術科普培訓,使其在養殖生產中,能夠對常見寄生蟲病做出正確診斷和施治。
6.2 肝片吸蟲病雖然是綿羊較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由于一般驅蟲藥物驅治效果較差,必須開展專項寄生蟲的驅治工作。
6.3 臨床上,肝片吸蟲的驅治藥物,毒性較大,如果估重不準確或換算劑量錯誤,常造成綿羊的藥物中毒,因此建議養殖戶在開展肝片吸蟲專項驅治工作時,一定要注意稱重和劑量換算的準確,否則,如果出現了中毒病例,須立即使用腎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以及維生素C,及時進行救治,以減少經濟損失。
6.4 做為動物疫病防疫的主體責任人—養殖戶來說,在努力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時,還應當統籌兼顧做好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決不能顧此失彼。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培訓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診治能力,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把疫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