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民
(遼寧省昌圖縣鎮村動物衛生監督所 112599)
1.1 深埋法 深埋法是處理病死豬最原始的一種方法,也是當前人們最常用的一種處理辦法, 尤其是針對一些感染了疫病的病死豬我們通常都會采用這種辦法。 深埋法的具體處理步驟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對深埋地進行科學選址,深埋地應當選擇在遠離人群居住地、遠離水源和公共場所等地方,并且要確保交通便利,便于運送病死豬的尸體。 第二,采用挖掘機等大型機械設備進行挖坑, 需要注意的是深埋坑必須高于地下水1.5m 以上,并且在填埋之前需要在坑底撒上一層生石灰,防止出現滲漏現象[1]。 第三,在病死豬投入深坑以后,填土的最上層距離應當高于地面1.5m 以上,并且填土不宜太實以防尸體因腐爛而產生的氣泡冒出。
1.2 堆肥法 與深埋法相比,堆肥法的處理方式更加科學無害,不僅可以防止病死豬對環境產生不必要的危害,還能夠產生優質的肥料, 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堆肥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如下:首先,處置人員必須做好充足的防護工作,對全身進行全面的防護與消毒,并對病死豬進行一定的消毒處理。 接下來,將病死豬的尸體全部放置在堆肥內部, 在長期的堆放過程中病死豬的尸體在不斷進行降解, 并且在降解過程中會產生足以殺死病原微生物的高溫,最終降解為可應用于農業生產的肥料。
1.3 沼氣法 近年來,沼氣法在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當中的應用也十分普遍。 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將豬糞與尸體進行混合,利用厭氧進行發酵, 從而將尸體中的有機物質最終轉化為沼氣和二氧化碳。 沼氣法的應用更加綠色環保,它所產生的沼氣能夠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極大的便利和一定的經濟效益, 并且經過厭氧發酵后的沼渣還可以作為有機飼料用于生豬養殖。
2.1 多數養殖戶缺乏無害化處理意識 我國生豬養殖產業大部分都集中在農村地區,因此大部分養殖戶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加之宣傳工作不到位, 對于所謂的無害化處理并沒有形成科學的概念[2]。 通常情況下,養殖戶對于病死豬的尸體都采用隨意丟棄或者就近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 這種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不但給周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 也為動物疫病的傳播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2.2 無害化處理方式缺乏規范性 盡管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都開始推行無害化的處理方式, 但是顯然大部分地區的無害化處理都缺乏規范性。 以深埋法為例,很多散養的農戶在采用深埋法進行無害化處理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防護意識,出現大量的病死豬時不及時進行處理,也沒有必要的防護措施和防護設備,因此導致疫病傳播,給農戶造成更大的損失。 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管措施,很多養殖戶對于無害化處理并不重視,因而在處理過程中總是簡化步驟,導致無害化處理沒有效果。
2.3 無害化處理經費和場地存在不足 就現實情況來說,除了思想上的不重視之外, 很多農戶之所以不愿意選擇無害化處理的一個原因還在于經費問題。 盡管在我國多地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補貼政策, 但是這些政策都更加傾向于那些大型養殖場和養殖戶。 因此,很多散養戶和小型養殖戶是無法享受到無害化處理補貼的。 所以在處理病死豬時他們一般不愿意向相關衛生部門報告, 也不愿意在無害化處理上浪費錢。
3.1 加強無害化處理宣傳力度 鑒于當前大部分養殖戶無害化處理意識不強的問題, 我們應當全面加強無害化處理的宣傳力度,可以利用廣播、電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系統化宣傳, 定期為大家推送一些疫病防控和無害化處理技術等專業性的內容, 讓所有的養殖戶能夠從根本上樹立起無害化處理意識,真正將無害化處理方式納入到自身的養殖工作中[3]。 此外,我們衛生防疫工作者也應當定期做好與養殖戶的溝通交流, 深入實地解決當前農戶面臨的一些養殖技術難題。
3.2 建立完善的無害化處理設施 無害化處理需要相應的處理設施和處理場地,因此,對于各地政府來說,都應當根據本地養殖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特定的無害化處理設施和地點。 在農戶的家中有病死豬之后可以將尸體運送到指定的無害化處理場地, 運用深埋法、 堆肥法或者沼氣法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無害化處理的全過程規范、科學、有效。
3.3 加大無害化處理補貼投入 在廣大農村地區, 散養戶和中小型養殖戶還是占據著大多數, 因此政府在出臺無害化處理的相關補貼政策時應當考慮到這部分群體的利益, 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使該政策能夠惠及更多農戶。 同時,鼓勵更多的養殖戶參加養殖保險,以便在出現病死豬之后得到更大力度的補償。
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是關乎公共利益的大事, 我們應當著眼于當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不斷完善無害化處理技術,推動無害化處理在我國生豬養殖中全面普及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