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玲,梁 洪,王懷禹,楊國淋
(1.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637131;2.川北醫學院 637100)
牛病毒性腹瀉由病毒性腹瀉病毒感染而引發,在全球多個養牛業發達的國家都有流行,我國自從上世紀80 年代首次報道本病后,該病在短時間內很快蔓延全國多個省份,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牧區發現較多,嚴重阻礙了我國養牛業的發展。
引發本病的病原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 歸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感染牛后主要侵染腸道,病牛表現急性腹瀉[1]。 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該病毒粒子呈球形, 直徑在40~60nm, 表面具有囊膜,囊膜以脂蛋白為主要成分,內部鑲嵌有10nm 左右的呈環狀的亞單位結構。 該病毒在蔗糖密度梯度中的浮密度是1.13~1.14g/cm3, 沉淀系數為80~90S, 對溫度較為敏感,56℃條件下30min 可使病毒毒力減弱,沸水中瞬間滅亡,低溫下存活的時間較長,-60℃下保存的病料在數年后仍能分離出活的病毒,真空凍干的病毒保存數年毒力不減。 病毒耐酸不耐堿,pH 值3~7 的環境中能存活較長時間,當pH 值大于9 時便會逐漸失活,對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敏感。 我國不同地區的牛場分離到的病毒,各個毒株之間在免疫血清學上無明顯的抗原性差異, 也就是說不能明確地將其區分為不同的型和亞型。 根據實驗室免疫攻毒實驗、瓊脂擴散試驗、綜合實驗以及免疫熒光實驗的結果,可以證明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和豬瘟病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免疫學關系,這兩種病毒含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
病牛和隱性感染牛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黃牛、水牛、奶牛等都可感染,日齡越小易感性越強,臨床表現的癥狀也越嚴重,犢牛在未得到有效治療的情況下病死率可達40%以上。 成年牛感染后也能表現相應癥狀,但大多最終能耐過,死亡率較低。 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病牛糞便和體表分泌物中含有較多量的病毒,如果污染飼料和飲水,則會造成大面積擴散。 除了消化道之外,呼吸道、黏膜直接接觸、血液途徑等也能傳播該病,飼養密度越大,本病暴發的幾率越高。 除了牛之外,豬、綿羊、山羊、雞以及多種野生動物也能感染,但表現的癥狀較輕。 我國在上世紀80 年代首次從吉林省某牛場分離到該病毒,截至到目前已經在全國都有分布, 通過血清學試驗對全國多個牛場進行篩查,發現牛群的抗體陽性率非常高,這也間接表明我國很多地區對于該病來講是老疫區, 牛在感染該病毒后能夠產生堅強持久的免疫力。
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主要和感染牛的日齡、健康程度以及牛場的管理水平有關,短的在感染后的48h 即可發病,長的可達2 周以上,根據疾病發生的緩急程度,本病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
急性型多發生于犢牛, 疾病初期表現采食量下降, 不愿吮奶,機體發熱至40℃以上,可持續2~3d,部分牛表現雙向熱,反芻功能下降,機體消瘦,毛焦肷掉,飼料消化不良,持續腹瀉,糞便呈水樣,惡臭,里面含有黏液、脫落的腸黏膜或血液[2]。 隨著疾病的發展,病牛口腔開始大量流涎,口腔和鼻黏膜出現潰瘍灶,繼發感染者還會出現化膿, 后期病灶部位會覆蓋一次灰白色的上皮,眼角常伴有淚痕。 如果未能獲得有效治療,病牛最終可因機體衰竭而死。 妊娠的母牛感染后可出現流產。
慢性型主見于日齡較大的牛,很多可耐過,但發病期間對生長發育產生影響,病程短則2 個月,長的可達半年以上。 慢性型病牛一般不會出現死亡,但生長發育緩慢,采食量一直跟不上健康牛,平時精神萎靡,行動緩慢,體重減輕,糞便不成型,惡臭,排便時表現里急后重。 和急性型一樣,疾病后期也會出現口腔和鼻黏膜的潰瘍性病灶,部分牛鼻鏡還表現糜爛,蹄葉和趾間的皮膚出現糜爛和壞死。 冬季流行該病時,很容易和口蹄疫相混淆。
管理水平越高、管理制度越完善,養殖場面臨的生物安全威脅就越小。 高水平的管理可使牛群整體抵抗力維持在較高水平,即使不慎有病原入侵,通過機體自身免疫力也能將其殺滅。 由于3~24 月齡的牛最容易出現該病, 故一定要加強犢牛斷奶后的管理,飼料營養要全面,發霉、變質和過期的飼料禁止飼喂,根據牛不同階段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不斷調整飼料配方, 換料要逐步過渡,通過3~7d 的時間逐漸提升新料比例,降低老料比例。 夏季注意牛的防暑降溫工作,加強牛場的通風,保持地面干燥,冬季注意保暖,新生犢牛最好鋪上墊草,防止受涼。
對于非疫區牛群或疫區從未發生過該病的健康牛群, 疫苗免疫是防控本病的最好方法。 疫苗免疫后在半個月之內即可產生有效滴度的抗體,且該抗體維持時間長達2 年左右,育肥牛可平穩保護至出欄,母牛則能維持較高的抗體水平,不但能防止自身出現流產,抗體還可通過胎盤和母乳的形式傳授于犢牛,從而保護胎兒期和出生后免受感染。 一般建議新生的犢牛在斷奶后的2 個月進行首免,之后間隔3 周再進行二免,有條件的牛場可在二免后的一個月對牛群進行抗體檢測, 如果抗體滴度不合格或者有超過20%以上的牛未出現抗體時,一定要尋找原因,適時補免, 確保牛群獲得有效免疫力。 目前市場上主流疫苗為滅活苗, 劑型為油包水型的油乳劑, 免疫后可在局部形成一個抗原庫,通過油佐劑的緩釋作用能持續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最終生成效應B 細胞,進而產生抗體。 滅活疫苗具有使用安全,不會出現返毒的特點,但使用前一定要檢查是否出現破乳,且最好回溫到38℃左右時再進行注射, 避免局部出現冷刺激而影響免疫效果。
雖然疫苗免疫能有效防控本病,但對于疫區的牛場來講,牛群中可能有一定比例的牛已經感染, 只是處于潛伏期或通過自身免疫力的作用已經康復,這些牛免疫疫苗是無效的。 我們提倡發生過本病的牛場或處于疫區的老牛場采用凈化牛群的方式防控本病。 發現有發病的牛或通過檢疫病毒結果呈陽性的牛需進行淘汰,逐步保留健康牛才能使牛場獲得可持續發展。 凈化牛群的措施最適合種牛場,因母牛感染后不但自身容易流產,還會對犢牛造成感染,嚴重影響經濟效益。 另外,感染的母牛還能向外排毒污染環境, 對健康牛是一種潛在威脅, 故淘汰掉是最佳選擇。
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能治療本病, 病牛需通過對癥治療來降低死亡率,從而降低牛場的經濟損失[3]。 急性病牛可在飲水中加入補液鹽、礦物微量元素和電解多維,以補充因腹瀉造成的礦物元素丟失, 也能起到抗應激和提高機體新陳代謝水平的作用。 如果出現體溫升高,且高熱稽留,為了防止長期高熱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可肌注氨基比林或口服對乙酰氨基酚片讓其退燒,同時配合使用廣譜抗生素,防止退熱過程中出現繼發感染。疾病進入中后期的牛,機體通常會出現脫水,可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500~1000mL, 可在其中加入碳酸氫鈉或乳酸鈉,以防出現酸中毒。 飼料中按照5~10g/頭的量放入次硝酸鉍,使病牛的腸黏膜得到保護。 采用中藥治療時應以清熱解毒、健脾、利水止瀉為治療原則,推薦使用葛根芩連湯加減或白頭翁湯相加減,煎煮的藥液供其飲水,藥渣可拌入料中讓病牛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