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博,卜三平
(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 841000)
炎熱夏季環境持續高溫, 很容易給豬群造成熱應激反應,豬群在熱應激狀況下,會處于警戒狀態,引起身體機能和新陳代謝發生一系列變化,致使豬群在臨床上表現出各種異常情況,嚴重影響豬群的正常生長發育、 繁殖能力, 甚至造成豬群衰竭死亡,所以在養豬管理過程中一定引起重視,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熱應激給豬群造成的經濟損失。
正常情況下,豬為了維持體內熱平衡,通過傳導、輻射、蒸發等方式將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 但是在炎熱夏季,豬的汗腺不發達、皮膚較厚、皮下脂肪多,這樣蒸發散熱很慢,再加上豬舍大多是開放式或半開放式,太陽輻射產生大量熱量傳導給豬群,致使豬群無法將代謝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蓄積在體內會引發一系列異常反應。 另外養殖場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效益,往往飼養密度較大,豬舍設施簡陋,沒有很好的降溫設施,尤其是體重較大,脂肪沉積較多的成年公豬或妊娠母豬、育肥豬舍內溫度超過37℃以上時, 就會給豬群帶來嚴重的熱應激[1]。
豬群生活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機體代謝旺盛、產生大量的熱量,而皮膚汗腺少、脂肪厚,散熱少,體內蓄積大量熱量,再加上自身機體水分流失增加,呼吸加快,進而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如果高溫持續時間較長豬群甚至表現心力衰竭和中樞神經系統紊亂,臨床發生熱射病的應激癥狀。 同時夏季太陽光照射強烈,如果豬舍沒有進行遮擋,陽光會直接照射到豬群身體上,引起豬只腦膜和腦實質組織過熱或充血,顱內壓升高發生炎性反應,進一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機能障礙, 臨床發生日射病的應激癥狀[1]。
豬群突然發生熱應激反應時,一般表現精神不振、皮膚燙手、體溫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眼結膜發紺,嚴重熱應激引起豬抽搐、四肢如劃水樣、甚至死亡。 在慢性熱應激情況下,公豬射精量減少、性欲和精子活力下降;空懷母豬發情不明顯或發情延遲、受胎率降低;妊娠早期容易發生胚胎大量死亡、妊娠后期引起母豬流產情況,導致母豬繁殖能力下降;哺乳期母豬泌乳量下降、仔豬生長弛緩和成活率下降;生長期豬群食欲減退、采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生長發育不良等[2]。
養豬管理者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 豬舍類型等選用相應的降溫設施,保證夏季豬舍達到理想的降溫效果。 經常采用以下三種降溫方法:一是濕簾降溫,就是在豬舍采用縱向通風系統,豬舍前端安裝濕簾讓清水通過, 后端安裝風機通過通風將舍內形成負壓,促使風從濕簾處進入,外界熱空氣通過濕簾達到降溫效果,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密閉式豬舍,在通風時需要關閉所有門窗和其他進風口,只讓空氣從濕簾處進入豬舍。 該方法適合所有豬群,正常情況下能夠降低豬舍溫度5℃左右,但是會引起豬舍濕度的增加;如果外界濕度太高的情況下,濕簾的降溫效果就不太明顯了;外界溫度越高、濕度越低,濕簾的降溫效果越好。
二是噴淋降溫方法,就是用噴霧設備在豬舍內噴水,讓水霧降落到豬身上,通過蒸發散熱來達到降低體表溫度的目的,同時水分蒸發也能帶走豬舍熱量達到降溫效果。 這種降溫方法的缺點是增加豬舍濕度,比較適合育肥期豬舍使用。 因為育肥期豬群體質健壯,對冷水產生的應激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并且豬舍內可以不鋪設墊料,容易清理和打掃。
三是空調降溫方法,上述兩種降溫方法,只有在溫度和濕度不太高的環境條件下,可以起到良好的降溫效果,如果外界溫度過高或濕度過大時,降溫效果有限,此時唯一能保證降溫效果的就是空調降溫,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電費成本較高,建議在炎熱夏季給種公豬舍和分娩母豬舍采用空調降溫[2]。
水是生命之源,不僅能夠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還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如果飲水不足,直接引起豬群食欲減退和采食量下降,并且降低飼料轉化率。 尤其是炎熱夏季,豬體表汗腺很少,豬散熱主要靠增加張口呼吸來蒸發散熱和增加排尿量來散熱,所以高溫時供給豬群大量飲水, 以增加尿液的排泄量和幫助豬降低體溫, 同時夏季供給豬的水溫應低一些, 可以增加豬群飲水量,達到更好的降溫效果。
生產實踐證明, 豬群飼養密度越高, 豬之間的活動空間減少,單位面積內散發出來的熱量增加;如果豬舍降溫設施沒有得到改善,高密度的飼養會使豬群的熱應激加劇;因此,在炎熱的夏季應該盡量降低豬群飼養密度, 這樣可以有效緩解熱應激給豬群帶來的危害。 現代規模化的養豬場,主要根據豬群品種、季節、生長發育速度、體重、設施條件、技術水平等來科學設計豬群飼養密度,針對飼養管理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及時分群或轉舍,幫助豬群順利度過夏季,以預防熱應激的發生。
一般夏季豬只采食量減少, 為了滿足豬群正常生長發育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應適當調整飼料配方,盡量提高飼料營養水平,建議減少纖維原料的使用,并在飼料中添加2%~5%的植物油,可以有效提高飼料能量水平。 為了緩解熱應激可以適當降低飼料中粗蛋白的含量, 因為機體消化粗蛋白時會產生更多的熱量,但是應保證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以滿足機體生長發育的需求[3]。
夏季應調整喂料時間,避開中午前后高溫時段飼喂豬群,以免降低采食量和產生更多的食后體增熱。 建議在清晨或傍晚氣溫涼爽的時候飼喂豬群,白天只供給麩皮或豆渣類食物,這樣食物能量含量低、適口性好,能夠有效緩解熱應激。 如果白天采食量太少,可以在晚上在補充飼喂一次,確保豬群增重達標。
常見的抗熱應激的藥物有維生素、小蘇打、電解質和部分中草藥等。 在豬舍溫度超過35℃時必須采取預防熱應激的措施,生產中常用藥物方案如下: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E、可溶性氨基多維、小蘇打等,常用的抗應激中草藥有柴胡口服液、魚腥草散、穿心蓮散等,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山楂、甘草、陳皮、蒼術等健脾開胃和清熱消暑的中藥,有利于提高豬群采食量和抗熱應激能力。
加強飼養管理,每天認真觀察豬群精神狀況,一旦發現豬群有熱應激反應,應立即將病豬轉移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先讓豬口中含上冰塊并用冷水澆頭,進行物理降溫,然后肌注5mL、10%的樟腦磺酸鈉注射液, 每天注射2 次, 同時對耳靜脈放血200mL,再靜脈注射250mL、5%葡萄糖鹽水,間隔6h 后再注射一次,有利于及時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幫助豬盡快恢復健康[3]。
總之,我們在了解豬群發生熱應激的原因、機理和臨床表現后,清楚了熱應激給豬群帶來的嚴重影響,所以在生產實踐中必須采取綜合防控措施來緩解熱應激, 建議在建設豬舍時增加降溫設施,夏季供給充足新鮮的飲水,并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飼養水平,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抗應激藥物,認真觀察豬群,一旦發現有熱應激反應時,立即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避免熱應激給豬群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