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付玉潔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113122)
傳染性胸膜肺炎(bov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又稱牛肺疫,其在自然條件下主要侵害牛類,奶牛、黃牛、水牛、野牛、馴鹿及羚羊是本病的易感動物。 各種牛對本病的易感強度不盡相同,區別于牛的品種、生活條件和自身體質等,純種牛比土種牛更易感。 病牛及帶菌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原體大多存在于病牛的肺組織、胸腔滲出液、胸部淋巴結及氣管分泌物。 病牛治愈后也會存在一定的感染性, 其1 年甚至2 年后還能感染健牛。 在老疫區,牛群感染后有一半的牛為亞臨床經過。 本病的傳播途徑廣泛,當病牛與健康牛接觸時,通過空氣飛沫或污染的塵埃而傳染,也可通過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接觸被病牛污染的飼料、飲水、糞便也會被感染。 本病暴發常以冬、春季多見,天氣變暖反而隨之減少。 一般來說,當帶菌牛進入牛群后會有很大概率被感染, 而一旦有健康牛被感染, 本病將會迅速在當地流行起來,進而引起地方流行性傳染性胸膜肺炎。 除此之外,飼養管理條件差、牛舍環境臟亂、營養缺乏等因素也可加劇病情。
2.1 急性型 急性型多發生于流行初期,病初體溫升高迅速升高,可達40℃~42℃,可持續數天不退,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低聲哀嚎,前肢張開,喜站,呼吸極度困難,持續發出“吭吭”聲。 用手按壓胸部會有較大的疼痛感,故而呈腹式呼吸。 有吭聲或痛性短咳,急促而無力。 有些牛還會出現鼻孔擴張,伴有漿液或膿性鼻液流出[1]。前胸下部及頸垂水腫。對病牛的胸部進行叩診,若有痛感,呈濁音,則胸部出現胸水,此時病情加重,聽診時無肺泡音。 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牛會相繼出現心臟衰竭,脈搏減弱,呼吸困難等癥狀,胸前、腹下和肉垂等多處發生水腫。 病牛反芻遲緩或停止,消化系統紊亂,食欲反常。母牛停止泌乳。急性型病情發展較快,嚴重時,病牛出現口吐白沫,體溫下降,呼吸極度困難,最后因呼吸衰竭而亡。整個急性病程為半月到兩個月左右。幼齡牛常并發關節炎,體況迅速惡化,比成年牛更易導致死亡。
2.2 慢性型 慢性胸膜肺炎全身癥狀較輕,日益消瘦,毛發粗糙,體質下降。 不愿行動,泌乳減少,使役時易疲勞,體溫時高時低。 叩診胸部有實音且敏感,有的病牛在胸、腹、頸部皮下發生水腫。 此種病牛應盡早治療,可以逐漸恢復,但會成為長期帶菌者,長期排菌。 若感染范圍廣,則治療緩慢,且預后不良。
治療可用新胂凡納明(914)進行治療,同時配合強心、利尿、調節呼吸及消化功能等對癥治療措施。 一般可按每100kg 體重lg,將“914”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隔4~7d 重復靜脈注射,連用幾次,效果更佳。 也可使用抗生素療法,比如土霉素鹽酸鹽、紅霉素等。 還可采用中獸醫療法,中醫方面認為本病是風熱毒邪侵入機體肺臟導致的, 故而使用清熱潤肺、 止咳化濕,解熱鎮痛的藥物,也有一定療效。 迅麟對于病牛的治療雖能獲得臨床治愈,但治愈牛仍可長期帶菌并向外排菌,污染環境,為徹底消滅和控制傳染源,對病牛最好采用撲殺措施。
4.1 加強飼養管理 做好牛舍的日常衛生工作,勤打掃,勤通風,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干燥。 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止動物凍傷;夏季要時常通風換氣,避免動物過度擁擠,防止病原菌滋生。 飼養人員要保證動物營養充足,飼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牛必需營養成分的精料,每天定時飼喂,勤換飲水,水中可加入增強免疫力的營養成分,增強牛的自身抵抗力[2]。 除此之外,還要定期對牛舍進行全面消殺, 對牛舍周圍和外來人員及車輛也要定時消毒。
4.2 注射疫苗 疫苗是控制和消滅本病最有效的方式, 在高發區或者疫區要每年定期接種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進行免疫預防。 常用疫苗有牛肺疫氫氧化鋁苗、鹽水苗和牛肺疫凍干弱毒苗[3]。 我國研制的疫苗不僅在全國各地廣泛應用,還對許多國家防治本病發揮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從外面購入牛時,要進行嚴格的檢疫,應用補體結合試驗檢疫2 次,陰性者,注射牛肺疫疫苗3 周后,才能運回本地,之后隔離觀察1 個月后才能與當地?;烊?。
4.3 防止擴散 發生本病時,應及時進行診斷,病牛要隔離治療,徹底消毒污染的牛舍、場地、用具等,對于無癥狀及血檢陰性牛要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加強對易感牛的觀察和管理。 如病牛數量少或本地為新發病地區, 應及時采取撲殺病牛, 防止疫情擴散,造成地方性流行,引起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