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行政審批局 618100)
從2018 年非洲豬瘟暴發以來, 我國已經撲殺了數百萬只豬只,一度導致豬肉價格的上漲,給很多豬場帶來經濟損失,更給中小規模養殖場的發展造成阻礙。 經過政府、專家和豬場負責人等多方共同努力,疫情得到很好地控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首先,病例數量下降,病死豬無公害處理數量、各地報告疫情數量和舉報疫情數量降低,說明疫情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其次,在生豬生產過程中屠宰、飼養、運輸、無公害化處理等關鍵環節的病毒污染現象有所改善,污染率降低。 最后,豬場從業人員,尤其是養殖場戶的生物安全意識明顯提高, 認識到群防群控的重要性,促進群防群控格局的初步形成。 總之,經過努力,我國的非洲豬瘟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生豬生產得以恢復,豬肉價格也有所回落。
盡管非洲豬瘟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在中小規模養豬場戶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與大規模養豬場不同,中小規模養豬場的飼養人員中缺乏專業的飼養人員,從業者多為家庭人員,飼養管理和消毒管理等環節可能停留在制度層面,在疫情控制方面缺少經驗,又相對缺乏獲取科學、全面地防控知識的渠道,不懂得如何科學防控,又缺少專家的指導,難以做到科學防控。 甚至部分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小規模養殖場的各項管理制度還未完善,存在管理漏洞,管理經驗的缺乏導致在疫情防控方面收效甚微。
由于中小規模養殖場正處于發展階段,一味追求養殖數量而忽略了豬場生物環境的建設,導致豬場內外的衛生環境差。 第一,在豬場選址方面缺乏科學性,選址不合理,未考慮到糞污排放和處理等問題,豬場衛生環境達不到合理的飼養要求。 生豬排糞導致豬舍內細菌大量繁殖,因此要及時處理生豬糞污[1]。 第二,相關專業人員隊伍不足,特別是缺少年輕骨干,未嚴格落實衛生管理制度,存在豬場糞污處理不及時、通風、清潔、消毒和干燥等環節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第三,飼養規模的擴大引起豬舍飼養密度的增加,很難保證新鮮空氣的流入,從而為非洲豬瘟的發生提供“有利條件”[2]。 第四,只注重豬場內的清潔消毒,而忽略豬場外生豬運輸車、飼料運送車、內部車輛等出入道路的消毒。
科學的防控技術是保障豬只健康生長和非洲豬瘟得到控制的關鍵環節。 由于未建立起一套科學、完整的防控技術,加之中小規模養豬場提供學習培訓和學習的機會少, 從業人員未經過系統培訓和學習而缺乏非洲豬瘟的基礎知識, 以及掌握防控動態和措施渠道的不暢通, 相關防控知識和防控預警機制的缺乏都會帶來防控工作難度的增加。 因此在疫病面前,中小規模養豬場戶可能應對不及時,增加疫情擴散的風險,不利于豬場的順利發展。
因中小規模養殖場戶發展不成熟, 在非洲豬瘟防控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相關部門對生豬販運環節的監管困難,很難追蹤和溯源,一些豬場為追求短期利益而違規販運生豬,在販運過程中可能會引發疫病,我國就發生過相關案例;二、基礎設施和管理落后,缺乏清潔消毒設施,無法對生豬運送等車輛、進出人員、飼養工具、豬舍等進行清潔消毒。而且,清潔消毒管理機制不完善,措施落實不嚴格,存在車輛使用完畢后未經嚴格消毒就隨意停放的問題;三、病死豬的無公害化處理不及時,未建設專門的無公害化處理場所,或者部分無公害化場所運行不規范,增加了來往車輛和人員傳播病毒的風險。四、部分養豬場主和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薄弱,或者存在僥幸心理,認為疫病不會在本豬場發生從而疏忽管理,在日常生產中,不嚴抓管理,特別是清潔消毒環節,甚至在疫病出現后也未在第一時間及時作出應對。
雖然非洲豬瘟的防控還未取得完全勝利,但是,相信中小規模養豬場戶會認識疫病防控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并針對這些問題及時調整,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逐步建立規范、完整的管理制度和防控策略,從而有效化解非洲豬瘟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