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琦,付玉潔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113122)
豬痢疾、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三種豬消化系統傳染病在臨床上表現上比較相似,均以嘔吐和腹瀉為基本特征,在臨床診斷中很容易混淆,延誤病情,并且各個日齡段的豬都很容易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很容易復發,康復后的豬長期帶毒,諸多問題一直困擾著小規模養殖戶,下面筆者就對以上三種規范化豬場常出現的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表現、 防治等問題進行探討。
豬痢疾(swine dysentery)是由致病性豬痢疾短螺旋體引起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 本病發病率很高,自然條件下,各個年齡、品種的豬均易感,尤以小豬易感,小豬的死亡率相比成年豬來說也更高。體溫基本不發生變化。豬群初次發病時,通常發病較急,隨著病情發展,及時治療,可轉為慢性型。 病豬最初無明顯特征癥狀,只是懶散不愿動,飲食飲水減少,糞便不成型,上面帶有黏液,此后轉變為稀便或水樣,嚴重時糞便充滿血液。 幾天后,病情加重,病豬體重減輕,糞便惡臭,大量飲水,軟弱無力,最后虛弱而亡[1]。 如果要確診,還需要從結腸黏膜和糞便中分離和鑒定病原菌。 雖然該病在國內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一旦發病,會給養殖場造成很大的損失,目前偶爾也會有散發病例出現,所以我們有必要做好防控措施。 本病至今暫無疫苗可用,因次防控本病只能依靠日常防范,加強管理,采取正確防控措施。 盡量不從常發病地區引進生豬,引進后不可立即合群,消毒后需隔離觀察至少1 個月, 確保安全后才能并入豬群。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暴發,所以每天都要保持豬舍干燥、通風。 定期對豬舍內外進行全面消毒,包括飼養人員、進出人員及車輛。 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防止接觸感染。 飼料和飲水中可以加入豬所需的適量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同時加入藥物加以預防,定期投喂并及時更換飲水。 做好以上措施,不僅能降低本病的發病率,甚至可以凈化豬群。
豬傳染性胃腸炎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TGE)是豬的一種急性胃腸道傳染病。 各個年齡段的豬均可感染,但是仔豬感染后死亡率更高,成年豬感染后大多能痊愈,但是康復后的豬長期攜帶病毒。 TGE 不是人畜共患病,且只感染豬,其他動物感染后均不發病。 本病傳播迅速, 仔豬感染的第一特征是嘔吐,隨后腹瀉,糞便稀軟不成型,嚴重時呈水樣。 病豬體重迅速減輕,大量飲水,伴有脫水,精神萎靡,虛弱。 10 日齡的小豬死亡率可達100%,如果母豬發病,小豬得不到充分的營養物質,使病情急劇惡化。 存活下來的小豬預后不良,生長緩慢或發育不良,難以長存。 由于病豬大量飲水,不吃飼料,消化系統紊亂,導致機體出現嚴重脫水現象[2]。 平時要對仔豬加強飼養管理,同時還要給母豬飼喂全價料,補充產后虛弱及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加強自身抵抗力,還可注射相應的疫苗,使母豬產生抗體。 已經感染的母豬在注射疫苗后,其抗體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加強保育舍的環境管理,在不同的通風模式下使用合適的空氣過濾系統,注意冬季舍內溫度保持恒定,必要時可采取全封閉式保育舍設計,以確保仔豬安全度過斷奶期。
豬流行性腹瀉(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 該病曾在許多國家暴發,呈流行趨勢,且給絕大多數國家造成了相當嚴重的損失。 由于畜牧業的蓬勃發展,該病在我國大陸也陸陸續續發生,隨著豬場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該病的流行也越來越廣泛,尤其是仔豬死亡率很高,本病的危害顯而易見,我們必須加以防控[3]。 本病傳染力強,傳播快,但只感染豬,不是人畜共患病。 本病在過去以冬季多發,近年來夏季也有暴發流行的跡象。 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低。 PED 的主要特征是腹瀉。 該病傳染力強,剛開始只有個別豬發病,很快感染同舍或鄰舍的豬,甚至波及全群。 吮乳仔豬糞便交系,呈灰黃色或灰色,有時帶血或帶有脫落腸黏膜;進食或吮乳后發生嘔吐;脫水嚴重。 非吮乳病豬主要表現水樣腹瀉,但不含血液和腸黏膜,嘔吐,食欲減退,體重減輕。 母豬糞便可從松軟如牛糞狀到糞稀如水不等。 體溫基本不變,少數升高。 該病仔豬感染后癥狀較為嚴重,成年豬如果沒有繼發其他疾病并及時治療,大多數會逐漸自行康復,很少發生死亡。 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采用全進全出等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控制人員和車輛流動, 嚴格執行衛生措施。 本病傳播甚廣,可通過空氣傳播而感染,也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飼料、飲水或糞便等間接傳播而感染。 因此,要保持舍內定期消毒、空氣干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