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華
(廣西浦北縣小江街道水產畜牧獸醫站 535300)
豬圓環病毒病是因為豬群感染了豬圓環病毒而發生的一種多系統功能的障礙性疾病,此病在全球都在發生和流行,發病的死亡率最低10%,最高可以達到30%,而在一些疫情特別嚴重的地區,豬群暴發該病的死亡率可以高達40%,所以豬圓環病毒病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會給養殖行業造成重大經濟影響的流行性疾病,有效地防控勢在必行。
1.1 豬斷奶后衰竭綜合征 感染豬圓環病毒的病豬最常見的癥狀是生長發育緩慢或者進行性消瘦, 這同時也是臨床診斷該病時所必需的一個依據,并且伴隨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膚蒼白,被毛蓬亂,咳嗽增多,行動緩慢,呼吸困難等現象的發生。
1.2 先天性顫抖 病豬會出現從輕微至嚴重不同程度的顫抖, 就算是相同窩豬共同感染后的癥狀輕重程度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一般來講, 最嚴重程度的顫抖發生在小于1 周齡的仔豬,并且因為不能吮乳而導致過度饑餓,最終面臨死亡;若仔豬可以耐過1 周齡到3 周齡,那么就可以隨著生長過程而痊愈。 顫抖通常是兩側性顫抖,而在睡眠或者躺臥的時候停止顫抖。 當病豬受到外部的刺激, 例如突然受冷或者過大聲響等情況都會導致顫抖的加劇。 而部分病豬始終都不能完全康復,會在整個育肥期和生長期都呈現不時的顫抖。 通常情況下,在同窩仔豬中,新引進的青年種母豬所產出的后代仔豬易發病, 可能是因為這些血清呈陰性的品種母豬在妊娠的關鍵時期接觸到了圓環病毒所導致的。
2.1 積極對癥治療 因為病豬的抵抗力較低,其腸道等機體功能嚴重減弱,養殖人員可以將10mL 黃芪多糖注射液與每瓶豬白細胞干擾素(3 萬IU)均勻混合,3~10 日齡的仔豬每頭豬肌肉注射1mL,斷乳的仔豬每頭肌肉注射2mL,育肥豬每頭肌肉注射4mL,每天1 次,持續注射3d,從而提高病豬的機體抵抗力。
若病豬伴隨著明顯的腹瀉、咳嗽、發燒,養殖人員應該依照說明書的規定用量在注射的混合藥液中混入頭孢唑林鈉、 林可霉素以及維生素B12,在充分混合后再進行肌肉注射,同樣每天1次,持續使用3d。
與此同時, 養殖人員還可以配合中藥進行治療, 取黃芪150g,金銀花、連翹、黨參各50g,板藍根、茵陳各20g,甘草25g,每次加入1000mL 的水,每次服用前進行烹煮1h,煎煮3 次。 病豬按體重口服1mL/kg 的藥液,每天1 次,持續服用3~5d[1]。
2.2 預防為主 養殖人員應該對豬群進行定期的監測, 制作適合的免疫程序, 同時還要避免對仔豬過早或者過多的進行免疫,而針對后備母豬,養殖人員可以選擇在配種前5 周、2 周以及產前一周分別對母豬進行PCV-2 滅活疫苗的免疫接種。
2.3 加強飼養管理 現階段, 預防豬圓環病毒病的主要措施是加強豬群的飼養管理,降低環境的應激因子,選擇科學適當的措施,例如免疫接種、抗生素治療等方法避免感染以及并發感染的發生,保證豬群形成穩定的群體免疫力。 同時適當降低豬群的飼養密度,采取嚴格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盡量不要將來源不同的豬群混合養殖, 不同年齡段的豬也盡量不要放置在同一個空間進行養殖。 養殖場要嚴格控制外來的人員、物品、車輛等進入,避免其他種類的動物靠近養殖場,特別是老鼠或者野鳥,未經允許和檢查的外來物品不得進入場內,禁止從疫區引進仔豬,遏制感染的一切來源。
若養殖人員在早期發現疑似感染的病豬, 應該立刻進行病豬隔離、檢查或者直接將其淘汰。 密切關注豬群的健康情況,同時對共同養殖的豬群進行逐一檢疫, 應該進行至少兩個月的隔離觀察,在保證沒有感染后再放回原豬舍。 養豬人員還應該重視豬舍的環境條件, 由于骯臟和潮濕的生長環境特別容易造成細菌的滋生,所以養殖人員要注意豬舍的清潔、衛生以及通風,避免為病毒擴散提供過多的寄生體。 同時對豬舍進行定期的消毒,從根本上制止病原體的滋生擴散, 達到提高生豬存活率的目的[2]。
2.4 減少應激,增強抵抗力 在豬群的實際養殖過程當中,養殖人員應該注意降低應激反應的發生, 特別是針對剛開始斷奶的仔豬,要增強護理,應激會降低仔豬的抵抗力,從而引發各種疾病,所以,斷奶的仔豬可以增加在產床上停留的時間,采用優質的飼料進行投喂,從而增強抵抗力。
綜上所述,豬圓環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豬在感染后會有一定時間的潛伏階段,很難及時發現感染該病的豬,所以,養殖人員應該加強豬群的養殖管理,對豬舍進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洗,保證豬舍的溫度適宜和通風, 對豬圓環病毒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對病豬進行強有力的隔離,落實對豬群周期檢疫,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毒的傳播,實現養殖質量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