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林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農業農村局 076356)
我國肉雞養殖業不斷發展,規模逐漸擴增,做好肉雞養殖管理工作,嚴格把控夏季肉雞養殖環境,運用防暑技巧實施防暑降溫工作,對提高肉雞生長質量及肉雞產品質量有促進作用,同時降低肉雞患病幾率,帶動整體經濟效益。
1.1 控制養殖環境溫度 現階段肉雞飼養模式主要分為籠養以及網上平養兩種[1]。 不論采用何種飼養模式,養殖人員都應注意在炎熱的夏季控制雞舍內溫度不超過28℃, 避免溫度過高影響肉雞采食,以有效規避患病風險。 一旦發現雞舍內溫度超過28℃, 需要第一時間做好通風工作。 可以在雞舍上方覆蓋遮陽網,或在周圍栽種繁茂的樹木,幫助降溫。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養殖舍進風口位置設置水簾, 使進入雞舍內的熱空氣可以快速冷卻。 注意水簾下端高度,要求不低于雞床高度。 同時要求開啟通風扇,輔助空氣流通。 通風設備與水簾的結合可以快速降低舍內溫度3℃~5℃。 進入伏天后,氣溫持續增高,此時需要養殖人員使用高壓低霧量旋轉噴霧器,每間隔2~3h 向雞舍和四周噴灑涼水,可以達到輔助降溫的效果,有效抑制由于氣溫升高,肉雞產生的熱應激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雞舍內通風口與排風口的設置需要布局合理并滿足日常通風排風需求,因此,設置前需要充分考慮雞舍空間大小,沿舍內縱軸通風,確保雞舍各個角落空氣流通,為肉雞生長提供干燥、涼爽的環境。
1.2 提供充足飲水量 清潔、無污染的飲用水可以充當肉雞體溫調節劑,因此,滿足肉雞日常飲水量是肉雞養殖的關鍵。 特別是夏季氣溫高,雞舍溫度、濕度隨之增加,肉雞呼吸頻率加快,加速體表水分蒸發,飲水需求量增加。 肉雞短時間缺水可能影響正常生長,長時間缺水則極易引起中暑,嚴重時甚至死亡。 注意儲水器要盡量避免受到日光直射,水溫以10℃為最佳,置于合適高度,確保數量充足,分布均勻,每一只肉雞能夠隨時飲水,補充水分。 養殖人員需要及時更換飲水,確保儲水器內水源充足與清潔。 一旦水源中斷,應及時補充飲水并移走飼料,避免出現肉雞噎食的情況。為肉雞健康考慮,可以在飲水中按照0.3%比例加入小蘇打等,為肉雞補充電解質,利于維持其體內酸堿平衡,使其健康生長。
1.3 適當降低飼養密度 現階段肉雞養殖呈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肉雞養殖飼養密度較大。 再加上夏季氣溫和氣候原因,有必要在夏季結合養殖場溫度條件情況,以及雞的年齡、體重等,適當降低養殖密度,避免雞舍溫度、濕度較高,舍內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使得肉雞易感染疾病。 養殖密度過高也可能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氨氣、甲烷等氣體,影響肉雞身體健康。 通常情況下,2周齡以內的肉雞以每平方米25~30 只為宜,3~4 周齡肉雞以每平方米15~25 只為宜,每群控制在300 只以內為最佳[2]。
2.1 調整飼料結構 通過調整飼料結構, 有利于夏季肉雞生產,避免肉雞因氣溫升高減少采食量,進而影響每日營養攝取。首先,適當提高脂肪含量,達到2%左右。 以此增加肉雞能量攝入,彌補采食量不足的情況。 可適當添加膽汁酸,促進肉雞機體對脂肪的吸收,幫助肉雞在應激期間更好適應環境;其次是降低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盡可能處于最低限度。 肉雞代謝蛋白質飼料時機體會消耗大量體能,但需要適當增加必需氨基酸含量,保證肉雞健康;最后補充充足的維生素C。 維生素C 是合成糖皮質激素的重要原料,肉雞在熱應激期間,體內分泌大量糖皮質激素,此時加入適量的維生素C 預混劑,利于提高肉雞增重率,降低死亡率。
2.2 調整飼喂時間與飼喂量 夏季炎熱,肉雞食欲明顯下降,導致采食量下降,食物營養攝入不足,營養不良情況增多,不利于肉雞增重,甚至影響生長健康。 同時,肉雞在代謝飼料過程中,體熱損耗增加,此時熱應激反應加劇。 需要調整飼喂方法和飼喂時間,與秋冬季節作出明顯區分,盡量在早晚氣溫較低且空氣涼爽時投喂飼料。 夜間22 點后至第二天6 點前是最佳投喂時間,此時養殖人員需要調整燈光照度,確保肉雞積極采食,提高其采食興奮度,適當驅趕雞群,增加雞群采食量。 夜間投喂以4~5 次為宜,具體情況根據實際作出調整。
2.3 做好疾病預防 炎熱的夏季為各種寄生蟲、病原微生物、蚊蠅等繁殖創造有利條件, 此時需要養殖人員定期做好雞舍消毒和防疫工作,配合進行免疫接種,及時隔離并治療染病雞。 可通過噴灑藥劑驅除蚊蠅,消毒藥劑需要不同種類交替使用,同時可在飼料中加入合適藥物,幫助提高肉雞自身免疫力。
盡管我國肉雞養殖管理體系較為完善, 但在實際養殖管理工作中還應重視細節管理,根據不同季節制定專門養殖計劃,實施針對性管理,尤其重視夏季防暑降溫工作,確保養殖效益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