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英,袁曉娟
(1.錦屏縣飼草飼料站 556700;2.黔東南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56000)
近年來,根據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府相關扶貧政策,黔東南州大力發展林下養雞,養禽業面臨的問題日益凸顯,雞馬立克氏病已成為危害養禽業的主要傳染病之一。 雞馬立克氏病又名神經淋巴瘤病, 是由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雞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性腫瘤疾病,以淋巴組織增生和腫瘤形成為特征[1],發病率和死亡離率較高,尤其是林下雞,由于放養面積大,消毒存在困難,土壤中存在許多誘發該病的因素,嚴重危害雞群健康,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和防控困難。 下面結合黔東南州一例林下雞病例為該病提供一些參考。
經過調查詢問,該雞場2019 年5 月8 日進雞苗7500 只,5月18 日開始發病,出現零星死亡,7 月26 日開始遞增死亡,開始以每天10~20 只死亡,陸續增加到每天死亡100 只左右。 據飼養者反映,從雞群陸續發病以來,對雞群使用過氟苯尼考、鹽酸多西環素、阿莫西林、抗病毒藥物進行拌料飼喂,連用4d 無效。 疫苗接種程序:1 日齡未接種馬立克氏疫苗,7 日齡接種了新城疫+支氣管二聯苗,14 日齡接種法氏囊疫苗,21 日齡接種新城疫IV系疫苗。
發病雞精神萎靡,垂翅、縮頸,似神經癥狀,有的病雞雞冠呈紫紅色,有些病雞翅膀、頸部、背部皮膚上羽囊腫大,個別雞瞳孔縮小,病雞食欲不振,采食明顯減少、形態消瘦并伴有腹瀉、最后衰竭而死。
此次總共剖解10 只雞,5 只活雞(即將死亡),5 只死雞,可見明顯病理變化。 在剖解的雞只中,出現全身臟器均出現腫大,尤其是脾臟和腎臟腫大明顯,心臟腫大心包有積液、肝、肺、脾可見大小不等針尖大灰白色結節;腺胃乳頭出血,肌胃內有發霉玉米,個別病雞喉頭氣管有出血點,胸骨彎曲嚴重,腸系膜出血。 盲腸內有白色絲狀寄生蟲。
本次無菌采集10 只病雞的肺、 脾、 肝等器官進行組織觸片,利用革蘭氏染色法染色,細菌學檢查為陰性。 同時接種到肉湯培養基和普通瓊脂培養基進行培養,48h 后肉湯和普通瓊脂培養基均無變化和無菌落生長,實驗結果表明非細菌感染。 進行瓊擴試驗,被檢抗原與陽性血清均出現明顯的灰白色沉淀線,結合發病的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解剖及實驗室檢測,可綜合判斷為雞馬立克氏病。
應在1 日齡接種馬立克氏疫苗, 雛雞脫殼時應盡早接種疫苗,由于接種疫苗后,8d 才能產生免疫力,在此期間應避免與其他日齡的雞群混養。 免疫接種與接觸強毒的時間間隔越長,免疫保護效果越好。 由于林下雞在外界活動較多,更容易受到野毒和強毒的攻擊,建議使用二價馬立克疫苗以抵抗強毒攻擊。 由于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疫苗接種預防最有效的措施。 據調查,此批雞苗脫殼時未注射馬立克氏疫苗,該原因也是此次疫病發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為了提高雞群的免疫抵抗能力,在平日飼養中可以加入板藍根、 魚腥草等。 養殖場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建議改善一下飼料配方,添加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均衡營養,特別是在疾病期間。
養殖場(林下養雞)應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養殖環境衛生,做好消毒工作,除飼養用具的消毒,還應對雞舍及放養區定期消毒,針對定期消毒建議一周3~5 次,消毒藥建議交替使用。另外,驅蟲工作也特別重要,主要是做好球蟲病的防治工作,這也是誘發該病發生的因素之一。
出現病死雞,應將死雞進行無害化處理,及時淘汰焚燒或深埋處理,減少病毒擴散。 病雞進行隔離,同時將養殖范圍大面積消殺(帶雞消殺),每天2 次。 建議該養殖場聘請獸醫方面專業技術的人員,隨時關注天氣變化,本次病雞死亡率高跟當地長時間下雨也有很大關系,病雞長期淋雨產生應激反應降低了抵抗力。據了解,平時該養殖場只有一名飼養員負責投喂,飼養管理極差(調查發現飼料有霉變現象), 養殖人員對雞群的防疫意識較為薄弱,風險意識不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