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臣
(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九龍街畜牧獸醫站 655811)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發病時會出現精神萎靡、 食欲廢絕、短咳等癥狀,是當前牛在生長過程中常見的支原體感染疾病,具有接觸性傳染的特點,分為急性和慢性,在診斷及治療過程中需要根據發病癥狀進行判斷。 該疾病多發于冬季,季節變換也是傳染該疾病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牛的免疫力較低,極其容易出現感染。
不同品種牛對傳染性胸膜肺炎易感性差異顯著,傳染源為病牛和帶菌牛, 此病病原菌多數經飛沫傳染給呼吸道, 其中耗牛、黃牛發病率最高,可以通過污染飼草后經消化道感染,最高幾率達50%以上。此病及時治療康復后,仍可持續1~2 年傳染給健康牛,且任何情況下都有感染的可能,現存此類情況的病例居多。 對病例進行剖檢后可知,初期以小葉性肺炎為主,呈漿液性纖維素性肺炎,肝變相混雜,體內充滿淋巴液,后期為胸膜與肺表面粘連,胸水一般呈黃色,肺部有壞死灶時,可形成包囊。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體為牛胸膜肺炎狀支原體,呈球菌樣、絲狀、螺旋體與顆粒狀,病原體對化學消毒劑的抵抗能力弱,其能抵抗青霉素,潛伏期為2~4 周[1]。 該病的主要癥狀為肺炎及胸膜炎, 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初期變化較小但體溫會逐漸升高,且會由于食欲下降而出現各類并發癥狀。
急性發作的病牛發病初期的癥狀為高熱,躺下后鼻孔流出膿性液體,聽診未發現肺泡音,胸部叩診發現實音。 病情惡化后表現為呼吸困難明顯、口吐白沫、體溫下降、腹瀉、血尿等癥狀,24h 內死亡。亞急性的主要癥狀與急性發作相近,但癥狀要更輕。早期診斷存在較大難度,若病牛出現持續高熱,檢查發現胸膜肺炎癥狀,可以判斷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結合血清檢查可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
3.1.1 檢疫工作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對牛養殖場具有較大的威脅,此病預防尤為重要,需嚴格檢疫,確保為陰性者可調運,隔離90d 后不定期檢疫,注意混入前牛群的防疫,每年定期預防接種,注意做好消毒,增強牛群免疫效力。
3.1.2 觀察消毒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發病時會出現精神萎靡、食欲廢絕、短咳等癥狀,因此需要盡量減少從外地引進,外地引進需要對其進行隔離觀察,且場地必須徹底消毒,可用3%來蘇兒或20%石灰乳消毒,并對圈舍做好保暖,防止因牛流行性感冒引發本病。
3.2.1 隔離用藥
病牛需要進行隔離治療,每隔5d 用土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1 次,持續用藥2~4 周,為提高藥效可以聯合用藥,例如黃連、金銀花等中藥,并配合強心健胃的中藥,死牛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將期間使用的物品進行嚴密的消毒,以此治療傳染性胸膜肺炎。
3.2.2 中藥應用
中藥已經逐漸呈現了穩定發展的趨勢,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體為牛胸膜肺炎狀支原體,因此像油劑、水劑青霉素2 次/d 效果明顯,一旦發現疑似病例,早期治療可以取得不錯的療效。從長遠角度考慮,中草藥方劑治療效果明顯,如用升麻、薄荷、牛蒡子、黃連、黃芩、玄參、陳皮、柴胡、桅子各30g,桔梗、石膏、知母、連翹、板藍根、紫草各40g,僵蠶、甘草各15g,水煎液候涼灌服,連用3d。
3.2.3“914”療法
病牛在治療期間同樣可長期帶毒,成為危險的傳染源,如可治療成功率較高,可以采取新砷礬鈉明(“914”)療法,肉牛每頭每次3~4g,犢生1.6~2g,溶:5%葡萄糖鹽水或生理鹽水100~500mL中,一次靜脈注射。 根據病情,間隔5~7d 后,按同樣劑量再重復注射1~2 次,現用現配。 在此基礎上需要注意對癥施治,確保高治療效益。 為提高治療效果,可選用抗生素療法,此類方法的效果要好些,以上兩種均有不錯的療效。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對牛養殖場具有較大的威脅, 但目前在養殖場診斷與治療中仍有不少問題,因此,需要加強對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治療管理,充分了解該病的病理變化,同時做好防治工作,減少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發生,確保養殖場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