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吾列提汗·多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一四三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832000)
很多養殖場的基層獸醫,在對以發熱咳嗽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進行臨床診斷時,經常將其判定為牛感冒,這樣一來就非常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并且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換句話說,很多以發熱咳嗽為主要表現的傳染性牛病, 并非僅僅只是單純的牛感冒,只有對這些疾病進行準確的鑒別,才能夠進一步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預防。
1.1 特征癥狀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主要特征癥狀為:鼻內黏膜充血、呼吸困難、膿包以及鼻腔流能等顯著性特征癥狀。
1.2 流行特點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常見于肉牛,20 日齡左右的犢牛其發病率更高,而且病死率也非常高,其次則是奶牛。 疾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病牛,傳播途徑為空氣,經呼吸道或胎盤侵入胎兒傳染,同時也會導致病牛流產,在處于應激狀態下,則會激活病毒,最終引發疾病。
1.3 臨床癥狀 病牛體溫逐漸升高,最高可達到42℃,食欲不振,嚴重情況下拒絕進食,流膿鼻液,畢竟和鼻竇組織呈高度發炎狀態,簡稱為紅鼻子,病牛陰門和陰道呈發炎充血狀,且陰道內含有黏液,而公牛則會在陰莖和包皮處出現膿包,隨著時間的推移,包皮會逐漸出現水腫及腫脹狀,特別是在出現細菌繼發感染時,癥狀會加重。
1.4 解剖或病理特點 病牛喉頭黏膜有明顯的潰瘍病灶,支氣管存在壞死病灶且黏膜充血,黏膜上有明顯積液積累,鼻中隔黏膜呈現出血或充血狀,處于壞死狀態,表面覆有黏膜,肺泡內有大量膿液,另外部分病牛的陰道黏膜呈現紅腫狀態,有多量顆粒狀膿包疹,有時在其表面會附著一層壞死膜[1]。
1.5 治療方法 在如今的臨床治療中針對傳染性鼻氣管炎尚無特效療法,目前可以采用滅活疫苗、弱毒疫苗和亞單位疫苗對牛進行免疫接種。
2.1 特征癥狀 牛副流行性感冒屬于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有牛副流感病毒III 型所引起,主要特征為呼吸困難、高熱以及咳嗽等。
2.2 流行特點 牛副流行感冒, 疾病具有一定的潛伏期,潛伏期為2~5d, 傳染源為病牛病毒會隨著病牛的鼻分泌物排除體外,經呼吸道對健康牛群造成傳播與感染,同時該疾病無季節性特征, 在一年四季內均可能會發生, 但在冬天至春天發病率較高。
2.3 臨床癥狀 病牛體溫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糜,同時表現出呼吸困難、流漿液性鼻液以及咳嗽等臨床癥狀,經聽診后,肺部呈現濕性啰音,肺泡呼吸音消失,特殊情況下還可以聽到胸膜摩擦音。 另外,部分病牛還有可能會出現黏液性腹瀉,當泌乳牛被感染后,病毒會隨病牛的乳汁排出,并使病牛發生乳房炎。
2.4 病理或解剖特點 剖檢后, 可見病牛出現支氣管肺炎和纖維素性胸膜炎, 支氣管上皮細胞和肺泡出現明顯的增生和肥大,肺臟實變。
2.5 治療 在該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必須要做好預防細菌感染的相關工作,防止病牛合并出現繼發巴氏桿菌感染等情況,通常情況下在臨床中使用鏈霉素和青霉素結合療法為其進行治療,同時也可以采用磺胺二甲基嘧啶和卡那霉素對病牛進行治療。此外,通過疫苗預防接種也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2]。
3.1 特征癥狀 牛支原體肺炎屬于一種以引起壞死性肺炎為主要特征的牛呼吸道條件性致病病原傳染病。
3.2 流行特點 該疾病通常發生在3 月齡~1 歲以內的牛群體中,主要傳染方式為接觸傳染,該疾病的發病原因主要與飼養環境、飼養管理、感染因子以及動物自身有關,雜交肉牛和舍飼牛的發病率較高,在疾病的多發地區內,大多數為隱性傳染或慢性傳染,呈現為散發狀,而在新發地則可呈現為地方流行或暴發流行。
3.3 臨床癥狀 犢牛鼻腔和咽部會出現輕度的黏液性或膿性的分泌物,體溫逐漸升高,呼吸頻率有所加快,有時會出現單發性劇烈咳嗽,經胸部聽診后呈現為哮喘樣啰音或哨笛樣啰音。
3.4 解剖或病理特點 剖檢后胸膜和肺部黏連, 不同病程的病牛其病變程度也有所差異,出現少量積液,呈現為心包積水狀態,液體為黃色。 病情較輕者可見肺尖葉、心葉和部分隔葉出現局部紅色肉變,有化膿灶分布;病情嚴重者,可見化膿性或干酪樣壞死灶。
3.5 治療 一般情況下可使用長效土霉素、 大環酯類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比如紅霉素、泰樂菌素以及螺旋霉素等,采用這部分抗生素進行治療,臨床療效較好。
對于牛的傳染性疾病來說, 不僅要針對疾病做好診斷與治療工作,更重要的則是做好疾病的預防,只有做好預防工作,才能夠真正的杜絕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與傳播, 從而進一步提高養殖業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養殖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