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霆 ,賈文玉
(1.張掖市高臺縣巷道鎮畜牧獸醫工作站 734300; 2.張掖市高臺縣羅城鎮畜牧獸醫工作站 734300)
牛流行熱屬于急性傳染性疾病,其病原為流行熱病毒,也稱三日熱,患病牛會出現明顯的高燒癥狀,流涎,呼吸急促,四肢僵硬,行動受限,跛行,該病發病率較高,但致死率較低。
養殖一旦發現牛群患病,要及時進行隔離治療。為避免該病的傳播與擴散,要及時做好滅蚊滅蠅工作。在治療前,應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性藥物治療。可以使用恩諾沙星注射液治療,按照每千克體重0.1mL的劑量肌注,每天1次,連續注射3~5d。或者可以使用溫可寧(銀翹散)治療,每次使用250g,每天1次,連續使用3~5d,能夠取得良好效果。
患有口蹄疫的牛,體溫達到40℃~41℃,食欲下降,嚴重的食欲廢絕,精神狀態不佳,口腔黏膜出現水皰,嘴角流涎,蹄冠和趾間等部位紅腫,潰瘍,并出現大量的水皰,當水皰破裂后流出一些膿血,糜爛,最終導致牛的蹄殼出現脫落,行動受限,跛行。病牛乳房出現水皰,引發乳腺炎等疾病,懷孕母牛會出現流產等癥狀。
養殖人員要密切留意牛群健康狀況,一旦發現患病牛,要緊急注射滅活疫苗,確保接種的規范性,控制好接種劑量,降低發病率。在治療中,針對口腔病變的牛,需要用0.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潔,然后將1%硫酸銅涂抹在潰瘍面,效果良好。針對蹄部病變的牛,使用3%來蘇兒對其蹄部進行浸泡,并涂抹碘甘油,然后使用繃帶進行包扎,確保蹄部干燥便于更快痊愈。針對乳房病變的牛,可以使用溫水清潔,并涂抹青霉素軟膏。此外,如病牛出現并發癥,應及時進行抗生素輸液治療。
牛腐蹄病屬于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其病原為節瘤擬桿菌,患病牛會出現明顯的皮膚壞死,皸裂現象,蹄冠部位及蹄關節部位出現腫脹,蹄部潰瘍,并流出一些膿汁,有惡臭味,病牛日漸消瘦,跛行。
為降低牛腐蹄病發病率,養殖人員要做好養殖環境管理工作,及時將圈舍中的尖銳物清理掉,并定期做好圈舍衛生清潔工作,定期對牛的蹄部進行檢查,如發現存在創傷,要及時進行處理。在治療牛腐蹄病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將蹄部的腐爛組織清除掉,然后使用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沖洗消毒,如病牛出現軟組織損傷,可以涂抹磺胺軟膏,如出現全身性癥狀,可按照每千克體重0.1mg的劑量注射恩諾沙星注射液治療,每天1次,連續注射3~5d[1]。
患有牛肺疫的牛,體溫達到40℃~42℃,呈稽留熱,呼吸頻率明顯加快,時常發出呻吟聲,不愿站立,呈腹式呼吸,干咳,咳嗽聲無力,可視黏膜發紺,聽診可聽見濕性啰音。
為降低牛肺疫的發病率,養殖人員要認真做好圈舍衛生清潔工作,并定期進行消毒。在治療中,可以使用磺胺間甲氧嘧啶注射液治療,按照每千克體重0.1mL的劑量肌注即可,每天1次,連續治療3~4d即可。
牛巴氏桿菌病也被稱之為牛出敗,其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該病屬于急性傳染性疾病,患病牛會出現明顯的高燒、肺炎以及內部臟器出血等現象,個別牛會出現急性胃腸炎癥狀。
為降低牛巴氏桿菌病發病率,養殖人員要認真做好防疫工作,及時接種牛出敗氫氧化鋁甲醛苗,確保接種的規范性,合理控制好接種劑量。在養殖中,要嚴格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定時定期地進行消毒,殺滅細菌和病毒,保障牛群健康生長。如發現牛群患病,要及時進行隔離診治,緊急接種免疫疫苗,降低發病率。在治療中,針對癥狀輕微的牛,肌注600萬IU青霉素;或者肌注500萬IU鏈霉素治療。針對癥狀較為嚴重的牛,可以靜脈注射1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200mL+40%烏洛托品注射液80mL+生理鹽水500mL+維C40mL,將上述藥物混合后靜脈注射,早晚各1次。針對呼吸困難的牛,可以上述方中加入氨茶堿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治療,每天1次,連續注射3~4d即可。
瘤胃積食是牛養殖常見病,患病牛會出現左側腹部異常鼓脹,瘤胃蠕動次數明顯減少,反芻逐漸停止,食欲下降,精神萎靡,頻頻回頭望腹,癥狀嚴重的牛會出現呻吟、呼吸困難等癥狀[2]。
在防治過程中,應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做好定時、定量喂食,避免暴飲暴食,適當運動。針對患病牛,可以采取腹瀉療法治療,使用硫酸鎂500g+水1000mL+植物油1000mL,混合后灌服給病牛,促使其加快排出瘤胃內容物,緩解病情,病牛出現脫水癥狀的情況下,應及時靜脈注射葡萄糖500mL+糖鹽水3l+碳酸氫鈉液500mL,避免脫水死亡。
綜上所述,近年來,牛病的頻頻發生,為養殖場戶敲響了警鐘,必須要高度重視起來。通過分析牛養殖中幾種常見病的癥狀及綜合防治對策,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保證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