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強
(原云南省麗江市農業農村局 674100)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提高政治站位,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現代畜牧業發展趨勢,把“三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以鄉村振興示范為重點,依托鄉村生態產業,做深做實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結合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等,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現就對我市畜牧業發展報告如下。
1.1 畜牧業發展。2019年大小牲畜存欄243.85萬頭(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欄42.06萬頭(匹),羊存欄107.74萬只,生豬存欄94.06萬頭;另外家禽存欄282.87萬羽。
1.2 畜禽出欄。牛出欄8.82萬頭,羊出欄66.04萬只,生豬出欄107.45萬頭,家禽出欄287.56萬羽。
1.3 肉類總產量。肉類總產量106232t,其中:豬肉產量79309t,牛肉產量9471t,羊肉產量10450t,禽肉產量4586t;另外禽蛋產量2793t。
1.4 畜牧業產值。按可比價格計算,2019年畜牧業產值357885萬元,比2015年的343974萬元增加13911萬元,增長4.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6.2%。
2.1 進一步完善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推動了農業農村科技精準扶貧工作。2015年以來,面向玉龍、永勝、寧蒗三個貧困縣實施科技項目傾斜支持政策,扶持各地針對“一縣一業”、“一鄉一品”培育特色產業。截至2019年,全市共在貧困縣轉化推廣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中藥材和畜禽新品種和新技術科技成果21項。同時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編制科技扶貧“技術包”“成果包”,累計推廣150余項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實現科技特派員全市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累計選派各類科技特派員556人(市級科技人員341人,省級科技人員215人),服務帶動貧困農戶近1100余戶,服務專業合作社193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2 推行農業科技推廣進村入戶,促進科技能人與致富帶頭人、技術成果與扶貧項目緊密結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我市是全省“科技入滇”六個試點之一。積極開展科技入麗對接活動,通過科技入麗平臺,實現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省內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簽約項目138項,累計突破珠子參、滇重樓、馬鈴薯產業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105個、開發新產品20余項。一批院士、專家團隊深入麗江市貧困地區開展科技扶貧。近年來,全市共新建省、市院士專家工作站18個,其中在貧困縣建站的有11個,占比達61%,內容涵蓋高原特色畜牧業、生物醫藥等我市重點產業發展領域,加快脫貧攻堅新步伐。
2.3 我市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商務部門以電商扶貧為抓手,促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助推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采取了多元化、多渠道的創新模式,從2015年以來,麗江市推動玉龍、永勝、寧蒗3個縣進入全國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古城、華坪進入省級電商進農村試點縣,四縣一區共獲得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6520萬元,實現了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貧困縣全覆蓋;實現網絡零售額由2017年的45.33億元(2018年實現網絡零售額70.66億元)到2019年的網絡零售額89.27億元,網絡零售額連續三年排名云南省第二位。
2.4 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認真落實全省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會議精神,全面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國家財政部駐永勝縣定點扶貧工作中,建立了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連接機制,農業保險對扶貧資金支持農業全覆蓋,實行集中辦學開展職業教育,探索“扶貧車間”帶貧新模式,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監管,為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最大貢獻。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在玉龍縣扶貧工作中,雖然貧困群眾越過了貧困線,但為了鞏固脫貧成果,讓脫貧群眾致富奔小康,每年開展10余期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讓參訓脫貧群眾學到實實在在的種植、養殖技術,助力脫貧群眾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鞏固和提升脫貧成果。譬如:玉龍縣九河鄉金普村委會冷水溝村小組村民金寸芝,她把房后的5畝山地圈起來,擴大養雞規模,靠發展土雞產業脫了貧,實現了脫貧摘帽,舊貌換新顏。
2.5 大力推進高原特色畜牧業(農業)發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三農”戰線攻堅克難、開拓進取,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六個一百”工程全面實施,“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培育壯大,特色農業品牌明顯提升,呈現出農業生產穩中向好、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生活顯著改善、“三農”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的良好態勢。①農業農村經濟主要指標穩中有進。2019年,按可比價格計算,全市農業總產值98.77億元,比2015年的83.45億元,增長18.4%,年遞增4.3%;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5元,突破了萬元大關。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94.26萬畝,預計2020年糧食總產量51.29萬噸,比2019年增加1.58萬t。②打造高原生態養殖百億元產業。立足資源稟賦,調整產業布局,不斷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③在國家扶持發展項目帶動下,畜禽規模養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通過市農業農村部門備案的畜禽規模養殖場249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29個)。其中:豬場96個、牛場56個、羊場61個、家禽場36個。④建立了他留烏骨雞、麗江豬、寧蒗黑綿羊、寧蒗黑頭山羊、寧蒗高原雞、新麗江馬等6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逐步形成保種場及擴繁場;建成種畜禽生產經營單位(場)8個、生豬改良點25個,牛凍精改良點18個,逐步提高畜禽生產能力。⑤逐步建立了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及追溯體系。通過堅持開展活畜(禽)檢疫實行申報制、生豬屠宰實行“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分散經營”等措施,加強了肉食品安全監管;同時積極開展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的監測管理工作,從生產源頭上防范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逐步健全和完善質量安全監督體系,從而保障了畜產品的質量和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
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歷經艱難險阻,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要在充分看到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經濟形勢仍然嚴峻,發展不平衡;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信心,推動高質量發展。
3.1 由于動物疫情特別是生豬疫病不斷發生和流行,導致生豬生產滑坡,生豬穩產保供形勢嚴峻。我們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上海東方希望集團生豬養殖合作項目建設,大力恢復生豬生產。
3.2 由于市場價格波動因素,飼養成本上揚,畜禽養殖利潤空間小,抵御風險能力弱;畜牧科技推廣步伐緩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畜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科技貢獻率。
3.3 由于動物及其產品流通頻繁,動物疫情隨時有可能發生,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疫情防控措施有待加強,扎實推進動物防疫工作,強化畜禽計劃免疫,提高動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杜絕動物疫情的發生和流行。
3.4 由于市場經濟的培育壯大,道路交通加速建設,對種畜禽出入境及畜禽運輸管理工作有待加強,減少動物疫情的傳播途徑。
3.5 由于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導致生產方式轉變落后,極大地削弱了畜牧業生產基地建設。譬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建設起來的生豬現代化基地、牛羊基地,以及綜示區難以鞏固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滯后,產業化程度低,畜牧業生產基地有待加強建設,進一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必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支撐,集中精力推動改革,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