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新疆昌吉市濱湖鎮農業(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831100)
中暑在現代醫學稱之為“日射病”和“熱射病”,主要是由于環境溫度過高,體內散熱不及時,導致熱量在機體內累積過多而引發[1]。本病一旦發生,對養雞場危害非常大,嚴重的可導致80%以上的雞一次性死亡,是每年夏季養殖重點防控的疾病之一。
本病系因暑熱熏蒸致使心肺熱極,氣血瘀滯而導致的一種急性熱性病,每年的5~9月份是高發期,南方地區出現較早,北方地區集中在6~8月份,季節流行性非常明顯。不同日齡、性別和品種的雞都會發生,飼養管理水平低、雞舍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的雞場尤其高發。雞群在運輸過程中,由于車體通風不良,空間擁擠,如果遇到高熱無風的天氣,那么很可能在運輸過程中就會出現中暑現象。營養不良,體質虛弱,心功能不全,代謝機能紊亂,飲水不足,無機鹽攝入過少等都是本病發生的誘因。中醫對中暑的解釋為,頭部為精靈之府,心主血,且藏神,暑熱之邪侵入體內,心火熱邪熏蒸,氣血亦熱極,通津外泄,汗為血液之津液所生化,汗出則津少,血熱則枯,枯則涸滯,其熱血與暑熱積于心胸,使心肺暑熱壅極,直沖于頭,致使心神失主,精靈主府受干擾,清竅閉塞而發中暑之癥。
日射病和熱射病雖然都可歸屬為中暑,但兩者有著本質區別,日射病是指炎熱季節,頭部持續受到強烈日光的照射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嚴重障礙性疾病。因日光中的紫外線穿透顱骨直接作用于腦膜及腦組織,引發頭部血管擴張,腦及腦膜充血,頭部溫度和體溫急劇升高,加上光中的紫外線引發的光化反應,使得腦神經細胞出現炎性反應和組織蛋白分解,顱內壓增高,影響中樞神經調節功能,新陳代謝異常,引發自體中毒,心力衰竭,致使神志出現異常。日射病以外界散養的雞群發病較多,尤其是三黃雞、本地柴雞以及老百姓家養雞等。
熱射病是動物所處的外界環境溫度過高,濕度大,產熱多,散熱少,體內積聚的熱量過多而引發的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紊亂的疾病。該病能引發病雞體溫升高,體內物質代謝加強,氧化產物大量積累,很容易發生酸中毒。熱射病以舍飼籠養雞發病為主,主要為白羽肉雞、蛋雛雞、青年雞、種雞以及商品代產蛋雞等。如果高溫高濕的環境持續很長時間,則散養雞也可能出現熱射病。
本病通常呈現多個雞只同時發病,嚴重的表現群發。疾病初期病雞精神不振,眼睛半閉,喜歡臥在圈舍或籠子的一角,不愛走動,容易被同群其他雞踩在腳下[2]。隨著疾病的發展,病雞兩腿無法行走,張口呼吸,并伴發神經癥狀,采食停止,喜愛喝涼水,嚴重的可癱瘓在地。此時若將雞抓出,放于通風陰涼處,一般在3~4h之內癥狀能減輕,最后也能自行康復。如果不采取措施任由疾病發展,則病雞最終會死亡,死亡原因可能為酸中毒,也可能被其他雞長時間踩踏而致死。產蛋雞表現產蛋率下降,蛋殼變薄,蛋色變淺,蛋均重下降,破殼蛋、軟殼蛋、畸形蛋比例升高[3]。
預防本病需加強雞場的夜間管理,必要時采用冰塊進行降溫,嚴格控制雞群的飼養密度,長期高溫高濕的天氣可用防暑藥物進行預防。
高溫高濕的季節夜間應加強巡場,對于家庭自養場來講,建議每2~3h巡場一次,為了不影響人員休息,可采用輪流值班的形式。雞舍至少安放2臺溫濕度計,且放置在不同位置,巡場時若發現溫度超過30℃,相對濕度大于70%時,務必緊急采取措施降溫。為了防止雞棚久曬后造成夜間舍內溫度過高,白天可在棚頂覆蓋遮陽網,減少太陽的直射,這樣夜間舍內溫度就不會太高。由于夏季很多雞場發生本病都與供電不足有關,建議雞場自配發電機備用,一旦出現公共電網斷電,便啟動發電機進行供電,所有線路建議每月檢查1~2次,確保供電順利。雞中暑后最先表現兩腿癱軟,行動不靈活,多數中暑雞本身不是因中暑而死,而是癱軟后被其他雞踩死的,因此,夜間巡場若發現有癱軟雞需單獨隔離,這樣可顯著減少死亡。
如果天氣過熱,常規降溫方法不足以控制溫度時,可使用冰塊降溫法。本法雖然成本較高,但在短時間內能快速將環境溫度降低,減少經濟損失。冰塊可自制,也可從市場購置,將冰塊放入水簾的池子中,由于池水溫度高,冰塊快速融化,吸收走大量熱量使水溫下降,這樣水簾中的涼水可經風機的作用帶走舍內的熱量,短時間內可使舍溫下降3℃~5℃。有些雞場甚至直接將冰塊置于雞舍內,冰塊自然消融時會吸收空氣中熱量,也能起到降溫的作用。還可以將冰塊放入水槽中,使飲用水的溫度下降,雞飲用低溫的冰水后,機體自然會感覺涼爽,中暑癥狀也會很快消退。
雞群飼養密度要合理,對于籠養的產蛋雞群,A型籠最好每籠控制在3~4只,H型籠每籠不超過8只,平養雞要保持雞群散開,防止扎堆,平時多觀察,發現雞有中暑的先兆時立即采取快速降溫措施。散養雞活動空間大,理論來講飼養密度很低,但飼養密度是一個相對概念,很多雞群在白天分布很分散,到了夜間由于社群行為的主導,很多雞會扎堆在一起休息,此時就會變得擁擠,密度相對就大了。建議散養雞場在雞經常休息的區域設置高低不等的臥架,通過空間的錯落來減少雞群的擁擠。盡量將雞舍設置成開放式,加強空氣流通。
定期投放抗熱應激的藥物對本病有較好的預防效果,獸醫臨床最常見的防暑藥為維生素C、電解多維以及中藥制劑清暑湯、涼心散等。維生素C具有很強的還原性,能及時中和機體因中暑產生的大量自由基,減少其對細胞的破壞,抗應激效果非常顯著。電解多維主要通過增強機體的代謝來提高抗病能力,同時有利于體內毒素的排出。中藥清暑湯和涼心散是通過調節機體機能來對抗熱應激的,清暑湯方劑為香薰60g、藿香25g、寸冬25g、薄荷25g、木通60g、菊花30g、生地30g、黃柏25g、茯苓25g、茵陳20g、牙皂20g、甘草15g、石菖蒲20g、白扁豆30g,共煎水后,藥液加入水中供雞群集中飲用,藥渣拌入料中食用,高溫炎熱季節可不間斷使用。涼心散方劑為梔子30g、生地30g、天竺黃30g、黃芩25g、黃連30g、天門冬25g、茯神25g、朱砂6g,將上述藥物研磨后煎煮,藥液飲水,藥渣拌料,連用3~5d。夏季是薄荷生長的季節,而薄荷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生長,建議將薄荷葉切碎,撒在飼料表面供雞采食,對預防中暑也有一定幫助。
本病最佳的治療階段在疾病前期,當雞表現出呼吸困難,耷拉頭,精神不振等癥狀時就開始警惕本病,同時及時用藥,藥物選擇可參考本病的預防一欄,維生素C在使用時要加量。重度中暑的雞治療難度很大,可將雞單獨挑出并置于通風陰涼處,同時灌服大劑量冰水降溫,如果癥狀得到緩解,最終大多能自行康復,對以后生產性能也影響不大。本病治療期間必須配合環境的改善,使環境溫度盡量控制在15℃~25℃,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加強雞舍的通風管理,否則即使治好疾病也會很快復發。